作者共發了96篇帖子。
(轉載知乎)中国大陆的教授或副教授再出国应聘,可以得到多高的职称?
21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6
AntonioYu1990​:


这是个很个性化的问题,没有定论。至少在欧洲,在部分尖端领域,国内的教研经历认可度还是逐年走高的,起码不至于拖后腿。但是,做到平移的难度很大。
欧洲那边申请职位需要考虑的要素是:申请者自身的学术水平;是否具有自己手里稀缺的技术以及其他东西;研究方向和对方机构/院校需要契合度;是否有领域内知名学者的推荐信。一般这些都ok,基本会给个面试。至于面成啥样,这个取决于很多因素了。跟国内不太一样的是,欧洲的招聘是严格且灵活的。严格是说,应聘有很多冗长的流程,每一步都很繁琐也很难。灵活是说,任何流程的目的最终是考察面试人的真实水平,不会太拘泥于文章数、学校出身等等要素,当然也不能太看不过去。
当然,最近十年欧洲的经济不行,直接导致欧洲各国用于科技研发和高等教育的资金严重不足。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现在欧洲科研机构可提供的新职位已经很少了,甚至到了自己人都很难解决的程度。所以外人要进入欧洲的体系去卷,难度已经很大了。当然,即便你的学术水平高到碾压众人,那么还有一些非学术因素可能会影响你的录用。我这边罗列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
(1)不同于国内高校对海外求学经历的看重,欧洲的研究机构在招聘的过程中会优先考虑欧洲本土和美国、加拿大的博士,当然这里也包括在欧洲和北美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而包括中日在内的东亚国家的博士,纵使水平不逊于欧美博士,但还是属于不那么优先的考虑范畴。这和歧视没啥关系,主要还是东亚学者和欧洲学者完全不在一个圈子里。其次,有些国家是有一些特定的本地就业保护政策。比如我在2020年面试法国某著名研究机构的职位时,当时我的排位是最高,但对方课题组就明确跟我说,如果要从非欧盟国家招收一个雇员,必须要满足“技能是无法由本实验室或伙伴实验室受雇人员所替代”这一条件。而我的研究技能基本上都是在欧洲期间学的,自然不符合条件。后来对方课题组也很失望,也因为疫情的关系,最后这个职位干脆就不招人了。嗯,就这么奇葩... 德国貌似也有类似的政策,所以过往面试的结果一般是第二/三顺位,第一/二顺位一般是德国人。
(2)因为历史原因,中国高校/科研院所总体上是自成体系的,跟欧美高校之间没有太紧密的联系。加之语言的隔阂,大多数面试你的欧洲同行对中国的情况了解程度往往很低。这就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你目前所在的学校实际水平如何,哪些研究方向比较著名,在国内申请的课题、帽子、职称如何与欧洲的情况等价等等。如果这个时候能找一个在欧洲有一定名气并且熟悉国内情况的referee帮你说话,情况就会很不一样。
此外,由于国内的文化和体制方面的因素,国内学者的科研主要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导向。欧洲则相对讲求学术界的自治。这就导致国内同行的研究兴趣和欧美同行的科研兴趣有很大出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国内学者做的东西,欧洲那边也不怎么感兴趣。当然,最近几年出现了另一种趋势,就是国内做得东西需要极大的财力和顶尖设施去支撑,欧洲那边的财力和设施完全无法支持。
(3)外语能力是否可以胜任教学任务。这个主要是无长期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国内申请人会面临的问题。除此之外,不是英国的话,可能会要求应聘者使用该国语言授课。但是对于大多数国内申请者来讲,如果不是以前在这些国家留学,一般不会刻意学习第二门外语。
另外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刻板印象:在欧洲,东亚的博士普遍会被认为英语很烂。这个可能是老一辈留学生留下的一个负面印象吧。我自己面试的时候因为英文用得和母语差不多,就被问过这个问题,很惊讶一个东亚国家的学生英文如此好。不过后来发现他们可能不知道香港澳门的大学是全英授课。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现在欧洲的封闭程度。
(4)文化差异以及本地人脉的问题:比如是否愿意融入、建立当地的学术、业界社交,是否有长期留欧工作的意愿,这直接关系到是否具有长期培养价值。但是,对于相当比例的华人而言,最后大概率会选择回国。至于原因,一方面是上面提到的,近些年欧洲的职位少得可怜,项目不好申,发展乏力。其次,近些年国内在一些领域发展极快,甚至已经领先欧洲,给钱也极为大方,导致现在回国成为很多留学生的首选,甚至是越优秀越热衷回国。所以这就导致一些欧洲研究机构对华人的热情度严重不足。毕竟找个印度人、中东人、北非人、拉美人之类的,人家会为了留在欧洲拼命融入,还甘愿做牛做马、拼尽全力。但是招个华人,基本上就是混够经历立马回国。
我个人建议如果从国内应聘欧洲的职位时,还是要放适当宽心。土博能拿到欧洲顶尖学术机构的面试,已经是对你个人学术水平的一个基本肯定了。但是,决定你最后能否被录用的因素实在太多。应聘失败不一定说明你自身学术水平不够,也可能是因为你的技能点不符合人家的需要,人家要解决好自己人的问题,亦或是上面提到的非学术因素。总之,精确到个体层面,很多事情都不太能一概而论。

22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6
人在欧洲读博,我老板是个欧洲华人教授,文章真心不错,业界小牛,而且四十不到,就有cns 全套了,在欧洲也做了几年AP,学术背景硕博都在美国,他前年想回美国,面了几个学校,当然都是美国top30的,结果……就拿到两个offer,而且还是那种有条件的,例如几年内必须拿多少钱,发cns 正刊文章,这个要求,我觉得比国内高多了…然后,我老板默默地继续呆在欧洲了…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81255235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3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7
某匿名用户:


理工科不太清楚,但是文科的话…嗯,怎么说呢,国内大学大部分文科教授副教授的水平都不如美国Top 10学校的博士候选人。以去北美找工作为例。国内有多少搞外国文学、世界历史或者西方哲学的教授或副教授能把英文写作搞明白的?英文可以给北美硕士生博士生讲课?更不要提原文阅读了。有多少搞外国文学的连英文都读不利索就给人家讲古希腊戏剧?这真的有点搞笑了。我知道的一985高校副教授搞德国文论的,自己德语大概停留在Ich heiße Peter阶段,英语去赛百味点个餐都点不明白。请问这种人去申请北美大学教职人家图他啥呢?图他说英语哆嗦别人根本听不懂他说什么还是图他搞学术搞得头发没几根呢?
除却语言不行,国内大部分教授副教授也因为受到的学术训练不够而只能做一些表面功夫,再加上语言训练不够读不了一首文献——语言训练够的、比如外语系的,研究方法基本不会,不可能指着他们做出除了编外语类教材以外的工作——根本做不出来有创造性且深入的研究,很多人的工作都限于编书、翻译书、搜集资料、写文献综述,用的全是别人的二手文献,发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文章也不过尔尔,也都是一水儿的英文教材级别的二手文献而鲜少用到真正有用的一手文献。
曾经有个国内博士摆脱我帮他写一封邮件问问美国某藤校文科博士后项目是否招大陆博士。人家回,原则上招,但竞争十分激烈,就算申请了,99.99%也不会被录用。后面的话人家没说,但什么意思还不是很明显?
这个水平在北美大概连博士学位都拿不下来,遑论去教别人。美国某孔子学院院长想请他的朋友、国内某985高校搞人文类专业的某教授在我们这边拿钱的情况下请去美国该校某研究所做讲座,该研究所需要做的就是打个广告、弄个场地找几个人来听,其他所有钱都是这边拿。结果那个研究所学术负责人看了几篇该教授写的论文的摘要婉拒了,白送的讲座都不想要,生怕有损研究所自己的声望。
所以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不用想了,散会散会。

24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7
副教授希望不大,名校正教授有希望从AP或者associate做起。
大部分还是只能博后。
特别的大牛另论。
paper上很多人都是过关的,但paper就是个敲门砖,不像中国以前是唯一指标,现在中国也慢慢不是了。
行业内的地位,从事的field的意义和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拿Funding的tracking record,对学校的发展意义,teaching的水平等等都很重要,而且和paper本身关系不大。
因为美国至少理工科的faculty和中国不一样是tenure教职,以前我们学校校长说他每签出一份tenure想的都是签出一份几百万美元的合同。
中国现在都是聘任制,几年一考核。除了院士和杰青好一些,其他人都是不好滚蛋。


作者:Gabe风险投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90179858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5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7
就我在英国大学工作那么多年看下来,理科相对可比性大,有硬成果,容易被认可。
文科,尤其是社科,哲学,政治学这一类的,别说博后了,你要是博士在中国大学读的,你怕是得重新申请博士,读个英国的博士学位才行。若是博士学位是英国的,或者美国的,会好很多!
这就是现实啊,文科教职非常难找,大部分都得先做博后。


作者:胖兔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73495929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6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7
某匿名用戶:


从中科大正教授到UVA助理教授。http://www.ece.virginia.edu/~cs7dt/bio.html

27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8
认识几位有国内title的985高校教授,有润到英国做高级讲师的,有润到美国做助理教授。。。。圈子太小,就不提学校了。
博士后不至于吧,而且去申请也未必拼得过新鲜博士;很高的职称也不要妄想,以英国为例,当然认可EPSRC等RC的基金,至于国内的项目基金,认可度一般。
如果留学背景、语言没障碍,出去找个工作满足生活还是没问题的,算是为后代提供个更宽松自由的环境吧,移一代想融入也挺难,但是自己自在舒服也足够了


作者:中华锦绣皮皮虾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7375465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8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8
Zed:


学术圈 中国还是属于第三世界的。


29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8
不敢确定所有的例子都是这样,只是听说过一两例国内的教授,到瑞典就直接给教授了。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一直在瑞典的话,熬到教授很难,出去转一圈回来可能还容易点儿。
另一个不太了解美国,但是欧洲的话,其实或多或少还是会看一些关系网的。如果在这边有很久的合作了,这个问题可以直接问对方学校的。特别是北欧的学校,没有太多的弯弯绕绕。


作者:Oumuamu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5833631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30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8
谢邀,有过这样的一个案例。
之前有个北京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注:也有网友说是物理所)的年轻研究员DX,做凝态物理的,跳槽去了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先当正教授,后晋升为讲座教授,年纪才四十多岁。当然,自然科学的高水平论文成果在全世界都是硬通货。
之所以知道这个人,只因为我以前有一天无聊点开了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的官网,来看他们讲座教授都有谁…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700769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