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鼎
連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62709/answer/704269684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戴維·邁爾斯在其《社會心理學》中提到的「自我障礙策略」或許能幫助你解答這個問題。
自我障礙策略
為了保持自尊,個體常常會使用一些策略,其中自我障礙策略(Self-handicapping)就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它是指人們提前準備的用來解釋自己預期失敗的一系列行為。使用這種策略,如果失敗了,就可以使得他人不把我們的失敗歸結於我們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歸因。
比如在考試前,張三預計到自己考不好,為了避免被他人認為自己笨,他就使用了自我障礙的策略。在考試的前一個禮拜他有點感冒,家裡來信說奶奶生病了,再加上他宿舍邊上晚上還在施工。張三會把這些原因都擺出來,告訴他的同學這些事情極大地影響了他的學習,並預測說自己這一次肯定考得一塌糊塗。參加完考試之後,如果張三確實沒考好,由於上述原因,沒有人會認為這是因為他比較笨才沒考好;相反,如果他考好了,人們就更有理由把他的成功歸於能力。遇到這麼多不幸的事情,他還成功了,你能不承認他的聰明嗎?很多人說自己脾氣不好,我認為主要是基於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從自我障礙策略角度來看,提前說自己脾氣不好,有一層意義是為可能將要發生的後果作出解釋,將後果歸因為性格而非不理智。即我不是無緣無故做出這樣的行為或動作,而是因為「我的脾氣不好」,而你恰好惹怒了我,或是其他行為、現象使我的脾氣爆發。
二是在特定場景中,「脾氣不好」在對話中帶有一種威脅的意味,即「我的脾氣不太好,你最好對我禮貌一些」。在人際關係中,有一個話語權理論,某種程度上這句話是奪取話語權或佔領交談制高點的一個體現,如對方不配合、不稍微退讓則意味著對話的破裂。
因此,很多人說自己「脾氣不好」也許並不是真的脾氣不好,只是使用一種有利於自己的社交語言,從而為自己可能或已經發生的行為作出解釋、為溝通增加威懾的籌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