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字裡行間拾荒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152115162916283/answer/196143732746643561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想過未來十年我們的增長空間在哪裡,以及普通人的機會又在哪裡。雖然這些我之前斷斷續續都有聊到過,但不夠系統也不夠明確。
趁著假期,我重新又去看了關於日本經濟的書:《大衰退》、《失去30年:平成日本經濟史》、《南華宇停滯:日本經濟發展和轉型危機(1520-2021)》。以日為鑒,在交叉分析的基礎上,我寫了足足上萬字,發現還是有些規律是可以跟大家聊聊。 - 上半部分是復盤日本經濟失去的30年:失去的是什麼?根本原因是什麼?日本政府在這期間做過了什麼?是什麼支撐日本經濟走出來的?以及現在日本經濟復甦的代價又是什麼? - 下半部分來聊聊我們自身:日本經濟30年對我們的啟示有什麼?樓市會怎麼走?底部時間在哪裡?A股還能不能上漲?現在是不是真的牛市?還有就是未來十年,我們的增長空間在哪裡,以及普通人的機會又在哪裡?
二戰後,美國把製造業轉移到了日本,日本開啟了長期的貿易順差。日本作為一個本土資源少的國家,要發展工業的話,工業原材料必須進口,然後在本土加工後出口。加上韓戰,日本成為美國重要軍事基地以及物資中心,使得日本經濟得到迅速的復甦。但是在經濟高增長的同時…
同時,國民收入水平較低,失業率居高不下,貧富差距也大。當時日本陷入國富民退的窘境,尤其在韓戰結束後,這種現象更加明顯。
當時日本老百姓的工資水平不到美國的25%,這也導致了日本消費低迷,疊加產能過剩。這點可以
去看看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紅色文化運動,也驗證了當時日本高速發展下的尖銳問題——1960年。
當上首相的池田勇人提出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當時這個計劃還被他的老師diss一番,嘲笑這是社會主義才有的東西。事後證明,要不是池田勇人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後來日本經濟不可能再次狂飆。到了1970年,日本國民收入增加了2.6倍多,增速比同期的美國、法國等都要高。跟美國的工資水平對比,從不到25%飆升到62%。
進入70年代,時任首相的田中角榮推出了列島改造計劃,通過大規模基建建設高速公路、新幹線,實現日本列島內一天往返的目標,同時縮小農村與城市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差距。
雖然田中角榮不久就下台,但列島改造計劃執行下去了。從1976年到1990年,日本建築業GDP產出從15.18萬億日元增長到43.44萬億日元。
年複合增長率為7.26%。在1987年,日本人均GDP超過美國,最重要的是房地產建築行業得到高速發展。這點可以參考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1972年到1986年是上升階段,這段時間的上漲更多源於老百姓收入提升和企業營收增長。而1987到1990年,日本房價急速上升,僅用4年時間東京房價累計上漲140%。
列島改造計劃後期帶來了巨大泡沫。這個泡沫的誕生,主要是1980年到1989年間,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通過舉債將地產資產堆出了假性繁榮。
居民部門購買住宅所投入的錢在1989年達到了58萬億日元,比1980年增加了73.4%。
企業部門則通過銀行貸款以及發行股票等渠道,自1989年累計融資539萬日元。這筆錢主要用於購買土地和金融資產。
尤其是非金融企業,他們把從銀行貸的錢以及股權籌來的錢都拿來買地,到手後又去抵押,然後繼續買入地皮,拿了地之後又抵押,又繼續買入地皮。
如此循環買地質押,可想而知,這負債肯定很高。此時,企業部門的負債增幅達到205%。所謂盛極而衰,如此高負債的泡沫,跌下來是必然的。進入90年代後,日本地產急速下跌,企業部門不斷…
1994年,日本企業部門競賣地規模高達8萬億日元。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日本大型地產商三菱地所賣出自己手中的土地
1989年10月,三菱地所斥資14億美元買下了美國國家歷史地標建築洛克菲勒中心。可到了1996年,洛克菲勒中心被三菱地所以3.08億美元賣出。一買一賣,這筆交易三菱地所損失超10億美元。這裡說一個點,也是有人問過的:為什麼日賣地可以短時間這麼多?
因為日本的土地制度是以私有為主,國家和公共所有並存的多元土地所有制。這點跟我們非常不同,還不明白的就去看日本的房產證,上面寫著永久產權。
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政府做了什麼呢?財政政策上主要是兜底銀行。為什麼兜底銀行呢?因為當時日本銀行的新增貸款主要投向房地產,且兜底銀行的同時,相當於兜底日本的大企業。日本是主銀行制度,即銀行與企業之間相互持股。銀行既是企業最大的債主,又是企業最大的股東。換句話來說,大企業既是銀行的大股東,也是銀行的大債主,這就涉及到了日本經濟的特點。
交叉持股的經連會,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時日本的六大銀行就是這樣的架構。在這種架構下,銀行貸款出去的款更多是貸給自己。
說白了就兩個字:財閥。這種財閥經濟是今年經濟的特點。因此,日本政府90年代的兜底銀行救助政策,就是為了救助大企業——只有大企業才有銀行的交叉持股。繼續推演下去,保住大企業等同於保住了終身僱傭制。而大企業的終身僱傭制,此時只對老員工有效。
所以現在很多人說日本的終身僱傭制救了90年代的日本,其實不然。是日本政府兜底銀行,而銀行都是大企業交叉持股的,相當於日本政府兜底了大企業。直白點就是先救財閥。
如此做的理由也不難理解:大企業的老員工較多,同時身上的房貸也重。這樣一來,穩住了就業市場,側面也穩住了日本樓市——雖然後來證明也沒怎麼穩住。再直白一點,大企業的老員工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房貸。在經濟泡沫破滅之際,還有一份終身僱傭制的工作,就是為了確保基本面不會崩盤,至少崩得不那麼快。
但對於剛進入的年輕人就不那麼友好了。尤其是日本剛畢業的大學生,從90年代初到2003年這段時間,被日本大學生稱為就業的冰河時代。那麼這段時間,日本大學生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這點要從日本當時為了解決年輕人就業出台的政策說起。我綜合這幾本書給大家做了兩個總結:
第一,為了緩解日本年輕人的就業,日本政府搞了鄉村振興,把財政預算放到擴大日本鄉村的基建上。意思是你們這些年輕人不要待在城市,來農吧,農村會大有作為的。因為這個時候日本社會上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很少了。
你想啊,經濟泡沫破滅了,日本政府兜底銀行,其實也就是為了這些大企業不要裁員。日本這些大企業的確按照意思做了,可經濟不好,很難擴招工人了。於是大城市的就業崗位很少。可是90年代進入社會的日本年輕人,大概是1970年左右出生的,這是排第二的,僅次於日本戰後的嬰兒潮。
這代人的生長環境是怎麼樣的呢
結合我前面講到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列島改造計劃、出口貿易飛漲,就能知道他們生長的環境是快速、積極、繁華的。同時跟上一代比,他們大多都上了大學——也就是說,他們可是大學生啊。
但進入90年代,以前高速發展的經濟破滅了,大城市大企業招的人少了。
那這樣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了咋辦呢?於是日本政府就搞了鄉村振興,讓這些有學歷的年輕人不要扎堆城市,這叫什麼青年返鄉啊?那麼日本版的鄉村振興怎麼樣了呢?三個字:失敗了。1992年,日本出台鄉村基建振興法案,從1992年到1995年,有25萬億日元流入日本鄉村基建市場。
1995年,日本政府又出台14萬億日元的一攬子刺激計劃。其中的高光時刻是這段時間恰好趕上1998年長野冬奧會這個炒作熱點。
所以日本鄉村可以炒作滑雪運動以及冬日度假村這些概念。
到了1998年,日本幾乎每個鄉村都在發展特色旅遊項目。比如長野這個地方,人口僅有37.8萬人,可吸引的投資就超過1萬億日元,折合當時美元是105億美元。
這一輪冬奧會的鄉村旅遊潮在大基建的加持下,確實帶來了海量的返鄉就業。1997年,日本農村家庭收入達到了城市工人家庭的1.26倍。
但高光過後,到了1999年冬奧會結束,長野立馬有211家企業破產,經濟下降30%,成為日本二戰以來地方經濟衰退的最高紀錄。同時,1999年日本的地方債務達到180萬億日元,是1989年的3倍。地方根本無力償還,只能靠日本中央兜底債務。
到2000年,日本政府放棄了鄉村振興這條路子。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量財政預算投入日本鄉村基建後,日本地方政府反而賺得盆滿缽滿。
當時日本的地方公務員比中央公務員工資還高,出現了工資倒掛。同時,日本地方也出現了大量豆腐渣工程、面子工程以及貪污行為。隨著鄉村振興這一路子失敗後,時間也來到了21世紀,在鄉村找不到工作的日本青年人又回到了城市
講完了日本的鄉村振興,現在講日本政府為了解決就業的第二個政策:學歷擴招。1991年高峰後,日本經濟急轉直下。前面說了,這波對應的是二戰後排第二的嬰兒潮,同時也是上了大學的這波年輕人。這麼多高學歷的年輕人進入社會,可工作崗位少了。於是日本政府為了解決就業,就搞了學歷擴招。1992年進行了泡沫破滅之後的第一輪高等教育改革
當時他們提出一個目標,10年內碩士數量達到10萬。可事實打臉了,不用十年,僅僅5年,也就是1996年,日本碩士數量就達到了10萬人。於是到了1996年,又提出了博士擴招。
到了2000年,碩士、博士加起來突破20萬人。你要知道,在1990年之前,日本碩士、博士加起來也就7萬人左右。這種急速擴張導致了一個什麼結果呢?四個字:學歷貶值。
在這段時間,我必須重點講講日本的另一個大政策——科學立國。在經濟泡沫破滅之後,日本就意識到自己的經濟正處於十字路口。一方面,日本把低端製造業向海外轉移的步伐越來越快,使得本土產業空洞化;另一方面,國內經濟下跌厲害,股市和地產價格都紛紛下跌,失業率高升。
他們在反思過去的同時,又看到了21世紀必然是科技的時代。於是,在1995年,日本國會正式通過了《科學技術基本法》,確定了科學技術創新立國戰略,每年往科技領域投入4到5萬億日元。
這方面極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半導體晶片//chip產業。在1990年之前,日本半導體產值一度超過美國,憑藉自己價低質優的產品搶了」大哥」美國的風頭。美國企業在日企面前敗得慘不忍睹。1985年(即廣場協議那年),美國對日本發動了史上最大規模晶片//chip反傾銷調查。第二年(1986年),《美日半導體協議》簽訂,勒令日本晶片//chip漲價100%。到了1995年,日本半導體的全球…
份額已經跌至不足10年前的一半,但是日本不死心,一方面被大哥美國壓制,一方面還想保住自己晶片//chip一哥地位。1995年,日本通過國會正式確定了科學立國的大方向。這也是學歷擴招的另一個原因。延遲畢業以緩解就業壓力不假,可發展高技術支持科學立國政策,也需要高學歷的碩士生、博士生。這是科學立國的故事開頭和發展。
而故事的結尾是在90年代末,日本的半導體終究在美國打壓下被韓國反超敗了下來。可那些擴招的碩士、博士也隨著科學立國故事結尾,不得不重新進入社會去尋找一份工作。
總結一下90年代到2000年初,日本年輕人的三個就業方向。
第一,離開城市、投入到鄉村振興的年輕人,進入2000年後又回到城市。
第二,留在城市找工作的年輕人,因為大企業要去負債、修復資產負債表,最多就是保住老員工,哪怕有社招,可給到年輕人的崗位已經很少了。
而這個時候,日本政府帶頭通過了勞務派遣法,把城市公共運營包給第三方。於是企業有樣學樣,給到年輕人的崗位更多是派遣工和臨時工。
第三,延遲畢業的年輕人選擇獨研獨博。隨著日本科學立國政策的失敗,兜兜轉轉,最後社會上的工作崗位減少了。所以你看,當時畢業的天之驕子,在日本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之下,一晃眼十年光陰就沒了。同時,工作機會變得更少了。讓我們繼續順著時間線索進入21世紀後,日本金融業的問題相當突出,其中的原因就是前面說的日本政府在泡沫破裂之後的兜底銀行政策。
1991年到2001年,日本國內不良貸款率增長至8.4%的高峰。先前泡沫越吹越大的時候,日本銀行是如何審批貸款的呢?說個非常離譜的事情。
當時有人把東京最繁華的商業區的警察亭拿去銀行抵押貸款,居然從銀行那拿到了630億日元的貸款。你就說離譜不離譜。更別說連抵押品都沒有就貸款成功,以及一片地皮被多次貸款這樣的常規操作了。進入21世紀,銀行這些壞賬一直沒有解決。後來小泉上台,強調金融改革、財政紀律以及勞動市場鬆綁,必須治理不良業務,慢慢處理殭屍企業,這才讓日本銀行的不良率慢慢降了下去。
另外一個大方向就是日本政府與日本央行強勢操作匯率,這也是日本經濟在2008年之前有所反彈的重要推力。從2003年起,日本頻繁拋售日元買入美元,到2004年干預金額累計達到35.2萬億日元。
當時美國市場容忍了日本的這一做法,畢竟那會兒美國正忙於伊拉克戰爭,而且日本也買了很多美國國債。在日本下場大規模干預匯率後,全世界包括日本人在內都認為日本政府不允許日元升值,於是誕生了日元套利交易。所謂的日元套利交易,就是對沖基金或個人借入低利率的日元,借到後換成美元。因為日元會貶值,所以到時美元結算換成日元會獲得更多。
於是就有了套利空間,以及這裡還有匯率套利空間。如果不能理解的話,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可以去查一下2005年、2006年、2007年這三年的日元貸款利率以及美債收益率。
你會發現這兩者是有利率差的,而這利率差就是套利空間。加上當時日元貶值的趨勢是板上釘釘,所以套利空間更大了。
日元貶值最大的好處其實是刺激了日本的出口,進而拉動了整個日本經濟的反彈。進入90年代後,日本的出口幾乎沒有增長。直到2004年,日元貶值帶動了很海外工廠迴流國內,比如電器產業、電視機生產這些。
很多企業把工廠搬回到國內生產。2004年,夏普的龜山第一工廠開工。
2006年第二工廠也開工,還有松下、夏普這些電器企業也加大國內生產。其實這段時間,日本的出口非常強勁。
2007年,日本企業的營業利潤已經恢復到1990年的相同水平。但是日元貶值也是有害的。對日本經濟失去三十年,作者認為,小泉的改革只是政治學,不是經濟學。
繼學通過低匯率日元貶值才有日本的舊有產業結構,是一劑毒藥。他認為,日元貶值雖然能使得日本出口產業的利潤增加,企業迴流國內,但沒有根本改變日本產業的現有結構,也就是沒有出現高薪的產業,還是之前的舊產業
2008年經濟危機時,日本迴流的產業在衝擊下敗得體無完膚。夏普、松下的電視生產部門都出現嚴重赤字。事實證明的確如此。
從2012年之後就是安倍經濟學。這個離我們最近、總結起來最大的政策就是搞量化寬鬆,提高通脹,提出要實現2%的通脹目標。雖然後來沒有實現,但的確把日本從通縮的泥潭裡拉出來一些。具體表現是巨量的基礎貨幣投放:每年基礎貨幣規模增加60到70萬億日元。2012年末的基礎貨幣量是70萬億日元,到2014年是138萬億日元,兩年時間增加近一倍。當然,每年增發的國債主要是日本央行買去了。當時日本央行每年購買的國債大約為50萬億日元,這跟日本預算髮行的國債數量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安倍有意打壓國債收益率,把這個收益率壓到非常低的水平。這樣一來,就能在增加貨幣投放的時候,控制每年要還的債務壓力。此外,在提高消費稅的同時,又在社保福利、保障支出方面增加投入。
在支持日元貶值的同時,又加大對企業的設備投資。更重要的是,增加就業崗位,擴大了就業人數。安倍上任時的就業人數為6263萬人,到2020年9月離任時增加了400多萬人,特別是女性和老年人的就業增加。在同一時期,日本的失業率從4.%下降到3.0%,但工資增長仍然低迷。不過這點在最近這幾年,工資已經慢慢上漲了。最終的結果是實現了工資、消費、物價進入良性循環。事後統計看,安倍任期期間,財政支付是比較穩定的。
從圖片也能看出,社保福利支出是穩步緩慢上升的。回看安倍經濟學,其實就是以量化寬鬆作為基礎,加大每年提供的基礎貨幣供給量,同時將國債收益率壓到非常低的水平。其他配套措施包括增加社保福利保障投入、增加社會工作機會、推動日元貶值、鼓勵自由市場等。這些政策疊加最終使企業和居民的資產負債表得到修復,日本的股市和樓市得以上升。根據日本專業的房地產數據與諮詢公司EI的數據統計,東京房價從2013年就開始緩慢上升。
2019年後的上升速度明顯加快很多。當然,東京新公寓價格到2023年仍然比1990年的最高點低9.5%。至於股市,2013年開始就走出了結構性行情。在我寫完這篇稿子的時候,也就是2025年10月6日,日經指數已經快接近48000點了。
要是從2013年1月的11000多點到2025年48000點,漲幅超過4倍。更重要的是,日本股市已經超過90年日本經濟高峰時的表現了。看到這兩個數據的對比,我心裡忽然冒出一個想法:在地產泡沫破滅之後,日本股市的彈性是遠遠高於樓市的。
沒記錯的話,美國好像也是如此。那這樣是不是說,單從投資回報的角度,經歷地產高峰後,股市的回報率要比樓市好呢?當然了,僅僅是個人忽然閃過的一個想法,不具備任何具體投資意見。
回看日本經濟失去的二三十年,很多人都說是因為協議導致日元升值所造成的。但通過這幾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日本人並不認為是日元升值造成的。甚至他們認為當時日元升值是必然的、合理的。因為在日元升值的那段時間,日本在出海這方面是獲得了好處的——畢竟日元購買力上去了。
他們自己回過頭看,認為日本做錯的地方主要有兩個:
第一,泡沫破滅之後,日本政府兜底銀行,導致錯失了最佳的自救時間。因為銀行大量貸款給到了房地產,同時由於交叉持股的機制,保銀行就是保大企業、保失業。大企業只能保住自己的老員工,而在新員工這塊拿出來的崗位越來越少,所以年輕人能找的工作很少。更關鍵的是,在泡沫破滅的頭十年,日本一直沒有處理金融系統的不良債務,反而讓其越來越大,造成更深的傷害。
第二,科學立國政策的失敗。搞碩士擴招、博士擴招,因為科學立國的政策失敗,失去了市場,導致了學歷貶值。很多高學歷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更致命的是,讓日本錯過了調整經濟架構的機會,以至於後來的20年沒有搭上移動網際網路,還是抱著舊的經濟結構。
根本來說,日本失去的二三十年,底層邏輯在於世界經濟在向前發展的時候,日本失去了調整經濟結構的歷史性機會,一步錯步步錯。那麼如今日本已經開始走出通縮,樓市、股市也開始往上漲。這裡面的代價是什麼呢?看完這幾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犧牲掉了整整一代人的人生。這代人的群體畫像是在1990年左右進入社會工作的一代人。
他們是70年出生,是一代的嬰兒潮。他們從小生活在快速、積極、繁華的環境中,與上一代相比,更多人讀上了大學。可當他們帶著大學生身份進入社會時,日本樓市崩塌,經濟危機爆發。
為了緩解就業壓力,日本政府推出了兩個政策:
1. 鄉村振興:擴大對鄉村基建投資,鼓勵年輕人離開城市,聲稱「日本農村大有作為」;
2. 碩士擴招:計劃十年內將碩士數量提升至10萬,結果5年就達標。到1996年,又推行博士擴招。
然而,日本版的鄉村振興通過大量基建肥了地方政府,導致地方公務員薪資甚至高於中央公務員,出現工資倒掛。於是,日本政府削減鄉村基建預算,轉而救助企業,年輕人又回到城市。加上碩士、博士畢業生湧入職場,但「科學立國」失敗,學歷貶值,依然找不到工作。一來一回,20多歲的大學生轉眼步入30多歲。
更致命的是,90年代日本政府為緩解財政壓力,帶頭將勞務派遣合法化,聘用第三方公司運營城市公共服務。企業紛紛效仿,儘管老員工仍享受終身僱傭制,但新招崗位多為勞務派遣。後來,年輕人實在太多,就業形勢進一步惡化。
勞務派遣有了2.0版本臨時工。再後來,日本經濟開始築底了,企業開始願意招些人了。可這時候曾經的天之驕子已經30多歲,企業也看不上他們——畢竟更願意招剛畢業的高學歷年輕人,而不是30多歲的高學歷中年人。如今,日本很多獨居的老人,按照時間線推算,大概就是1970年左右出生的。
要知道,曾經他們也是大學畢業的天之驕子。那麼這群畫像的人現在在日本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地位呢?一句話概括:社會不理解他們,他們也無法和自己和解,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獨居老人。
好了,講完了日本這部分,最後來講講對我們有什麼啟示,以及未來十年年輕人有什麼機會。
先來講樓市。這裡做個預測:個人認為樓市的底大概是在2027年,2028年開始復甦。當然,這有個前提,就是反內卷如期完成。同時要注意一點,哪怕是復甦,還想著是以前那樣全國樓市大漲,估計是不可能了。那要不要買房呢?這個問題很多人問過我。一個地方的樓市有沒有價值,底層邏輯在於它的產業有沒有優勢,有沒有吸引力。有的話,自然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那這個地方的人口必然是淨流入。所以沒有產業優勢的地方,你就別考慮了。
然後來說說股市。正如前面我說的,經過地產泡沫後,單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上看,個人認為股市的彈性會比樓市更好。當然了,這個是有前提的,就是股市迎來真正的結構性行情。
那什麼是股市的結構性行情?用《大衰退》書中的表述就是:資產負債表得到修復,且是企業和居民的資產負債表同時得到修復。記住是同時,不能是單一一個。你看日本2008年之前的那波反彈,因為日本政府下場干預匯率操控日元貶值,帶來了企業利潤的大增長。但是,居民收入就不是這樣了。物價指數依然是非常低的,只有企業和居民同時收入增長,才能走出通縮,才能迎來結構性的行情。
怎麼去判斷A股的企業利潤呢?大家可以去拉一拉ROE(資產收益率)。我只能說目前A股資產收益率還是偏低的,跟日本走出結構性行情時的資產收益率對比,還有不小的上升空間。不過也是有好消息的:你看9月底公布的8月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由上一個月下降1.5%,轉為同比大增20.4%。
有一說一,這個數據我看了是相當震撼。反內卷才出台兩個多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立馬大增20%多,一個字,牛。
所以,股市要想迎來結構性行情,除了企業利潤增加外,還得看居民收入的提高。只有這兩個條件同時滿足,才能迎來結構性行情。目前看來還不是問題,說說年輕人的機會,個人認為分為兩個方向:
一個往外走,也就是出海的機會。比如一些低端製造,又或者是一些過剩的行業。我說一個水泥行業,在國內肯定是過剩的,現在在資本市場也被人叫成」老燈」。可是國內的老燈到了國外就是新登了。我看到一個做水泥的上市公司,去年到現在一年時間,股價漲了五六倍,一翻他的財報才知道,好傢夥,人家在非洲賣水泥,正賣得風生水起呢。像這樣的行業其實有不少,這也是年輕人的機會,尤其是在國內學歷又比不過其他人。怎麼說呢?就是在們現在落後的產業,可能在其他國家就是個正在興起的產業。當然了,回看日本經濟失去的二三十年里,人家還有這個出海的勞務中介行業發展特別好。
另一個年輕人的方向是留在國內,這波又要細分一下方向。學歷高的肯定是高端製造、高新科技這塊,這方面適合高學歷、高技術的年輕人。而低學歷低技術的年輕人,可以看看消費降級、養老護理、宅文化這些。你看日本經濟失去二三十年里,7-11便利店、優衣庫這些主打便宜的消費行業興起了。對應的其實我們國內也有,比如我家附近今年年初開了一個叫趙一鳴的零食店,這大半年我觀察下來,一個店大概五六個人,大約換了四波人:第一波是年輕人都是女生,大概十七八歲,後來又換成了一波中老年人,然後是年輕人和中老年人的組合,最近又回到年輕人的組合。他們招聘員工的公告一直貼在大門口,工資是四五千。所以如果你對工資要求不高的話,其實也是一個就業機會。還有就是養老護理這塊。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前景還是挺大的。日本已經提前測試過了,醫藥這個行業也可以看看。日本經濟失去二三十年,可他的醫藥行業得到了重生。因為篇幅原因,這塊就不展開說了,以後有機會再談。其實不僅是日本,你看美國美股過去30年漲幅最高的兩個板塊:第一是科技,第二是醫藥。雖然我一向反對學歷高低、年齡大小……
這種區別對待,可回看日本經濟失去的二三十年。當日本經濟復甦的時候,也是日本進入學歷貶值的時候,他們大企業向。
社會招聘更多面向高學歷的年輕人。記住,這兩個條件必須同時滿足。這有些難聽卻又是事實,所以高學歷、高技術的年輕人會更受到高端製造、高新技術行業的青睞。
至於其他的年輕人,只能退而求其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