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字里行间拾荒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152115162916283/answer/19614373274664356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未来十年我们的增长空间在哪里,以及普通人的机会又在哪里。虽然这些我之前断断续续都有聊到过,但不够系统也不够明确。
趁着假期,我重新又去看了关于日本经济的书:《大衰退》、《失去30年:平成日本经济史》、《南华宇停滞:日本经济发展和转型危机(1520-2021)》。以日为鉴,在交叉分析的基础上,我写了足足上万字,发现还是有些规律是可以跟大家聊聊。 - 上半部分是复盘日本经济失去的30年:失去的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日本政府在这期间做过了什么?是什么支撑日本经济走出来的?以及现在日本经济复苏的代价又是什么? - 下半部分来聊聊我们自身:日本经济30年对我们的启示有什么?楼市会怎么走?底部时间在哪里?A股还能不能上涨?现在是不是真的牛市?还有就是未来十年,我们的增长空间在哪里,以及普通人的机会又在哪里?
二战后,美国把制造业转移到了日本,日本开启了长期的贸易顺差。日本作为一个本土资源少的国家,要发展工业的话,工业原材料必须进口,然后在本土加工后出口。加上朝鲜战争,日本成为美国重要军事基地以及物资中心,使得日本经济得到迅速的复苏。但是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
同时,国民收入水平较低,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也大。当时日本陷入国富民退的窘境,尤其在朝鲜战争结束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当时日本老百姓的工资水平不到美国的25%,这也导致了日本消费低迷,叠加产能过剩。这点可以
去看看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红色文化运动,也验证了当时日本高速发展下的尖锐问题——1960年。
当上首相的池田勇人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当时这个计划还被他的老师diss一番,嘲笑这是社会主义才有的东西。事后证明,要不是池田勇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后来日本经济不可能再次狂飙。到了1970年,日本国民收入增加了2.6倍多,增速比同期的美国、法国等都要高。跟美国的工资水平对比,从不到25%飙升到62%。
进入70年代,时任首相的田中角荣推出了列岛改造计划,通过大规模基建建设高速公路、新干线,实现日本列岛内一天往返的目标,同时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差距。
虽然田中角荣不久就下台,但列岛改造计划执行下去了。从1976年到1990年,日本建筑业GDP产出从15.18万亿日元增长到43.44万亿日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7.26%。在1987年,日本人均GDP超过美国,最重要的是房地产建筑行业得到高速发展。这点可以参考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1972年到1986年是上升阶段,这段时间的上涨更多源于老百姓收入提升和企业营收增长。而1987到1990年,日本房价急速上升,仅用4年时间东京房价累计上涨140%。
列岛改造计划后期带来了巨大泡沫。这个泡沫的诞生,主要是1980年到1989年间,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通过举债将地产资产堆出了假性繁荣。
居民部门购买住宅所投入的钱在1989年达到了58万亿日元,比1980年增加了73.4%。
企业部门则通过银行贷款以及发行股票等渠道,自1989年累计融资539万日元。这笔钱主要用于购买土地和金融资产。
尤其是非金融企业,他们把从银行贷的钱以及股权筹来的钱都拿来买地,到手后又去抵押,然后继续买入地皮,拿了地之后又抵押,又继续买入地皮。
如此循环买地质押,可想而知,这负债肯定很高。此时,企业部门的负债增幅达到205%。所谓盛极而衰,如此高负债的泡沫,跌下来是必然的。进入90年代后,日本地产急速下跌,企业部门不断…
1994年,日本企业部门竞卖地规模高达8万亿日元。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日本大型地产商三菱地所卖出自己手中的土地
1989年10月,三菱地所斥资14亿美元买下了美国国家历史地标建筑洛克菲勒中心。可到了1996年,洛克菲勒中心被三菱地所以3.08亿美元卖出。一买一卖,这笔交易三菱地所损失超10亿美元。这里说一个点,也是有人问过的:为什么日卖地可以短时间这么多?
因为日本的土地制度是以私有为主,国家和公共所有并存的多元土地所有制。这点跟我们非常不同,还不明白的就去看日本的房产证,上面写着永久产权。
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政府做了什么呢?财政政策上主要是兜底银行。为什么兜底银行呢?因为当时日本银行的新增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且兜底银行的同时,相当于兜底日本的大企业。日本是主银行制度,即银行与企业之间相互持股。银行既是企业最大的债主,又是企业最大的股东。换句话来说,大企业既是银行的大股东,也是银行的大债主,这就涉及到了日本经济的特点。
交叉持股的经连会,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时日本的六大银行就是这样的架构。在这种架构下,银行贷款出去的款更多是贷给自己。
说白了就两个字:财阀。这种财阀经济是今年经济的特点。因此,日本政府90年代的兜底银行救助政策,就是为了救助大企业——只有大企业才有银行的交叉持股。继续推演下去,保住大企业等同于保住了终身雇佣制。而大企业的终身雇佣制,此时只对老员工有效。
所以现在很多人说日本的终身雇佣制救了90年代的日本,其实不然。是日本政府兜底银行,而银行都是大企业交叉持股的,相当于日本政府兜底了大企业。直白点就是先救财阀。
如此做的理由也不难理解:大企业的老员工较多,同时身上的房贷也重。这样一来,稳住了就业市场,侧面也稳住了日本楼市——虽然后来证明也没怎么稳住。再直白一点,大企业的老员工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房贷。在经济泡沫破灭之际,还有一份终身雇佣制的工作,就是为了确保基本面不会崩盘,至少崩得不那么快。
但对于刚进入的年轻人就不那么友好了。尤其是日本刚毕业的大学生,从90年代初到2003年这段时间,被日本大学生称为就业的冰河时代。那么这段时间,日本大学生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这点要从日本当时为了解决年轻人就业出台的政策说起。我综合这几本书给大家做了两个总结:
第一,为了缓解日本年轻人的就业,日本政府搞了乡村振兴,把财政预算放到扩大日本乡村的基建上。意思是你们这些年轻人不要待在城市,来农吧,农村会大有作为的。因为这个时候日本社会上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很少了。
你想啊,经济泡沫破灭了,日本政府兜底银行,其实也就是为了这些大企业不要裁员。日本这些大企业的确按照意思做了,可经济不好,很难扩招工人了。于是大城市的就业岗位很少。可是90年代进入社会的日本年轻人,大概是1970年左右出生的,这是排第二的,仅次于日本战后的婴儿潮。
这代人的生长环境是怎么样的呢
结合我前面讲到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列岛改造计划、出口贸易飞涨,就能知道他们生长的环境是快速、积极、繁华的。同时跟上一代比,他们大多都上了大学——也就是说,他们可是大学生啊。
但进入90年代,以前高速发展的经济破灭了,大城市大企业招的人少了。
那这样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了咋办呢?于是日本政府就搞了乡村振兴,让这些有学历的年轻人不要扎堆城市,这叫什么青年返乡啊?那么日本版的乡村振兴怎么样了呢?三个字:失败了。1992年,日本出台乡村基建振兴法案,从1992年到1995年,有25万亿日元流入日本乡村基建市场。
1995年,日本政府又出台14万亿日元的一揽子刺激计划。其中的高光时刻是这段时间恰好赶上1998年长野冬奥会这个炒作热点。
所以日本乡村可以炒作滑雪运动以及冬日度假村这些概念。
到了1998年,日本几乎每个乡村都在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比如长野这个地方,人口仅有37.8万人,可吸引的投资就超过1万亿日元,折合当时美元是105亿美元。
这一轮冬奥会的乡村旅游潮在大基建的加持下,确实带来了海量的返乡就业。1997年,日本农村家庭收入达到了城市工人家庭的1.26倍。
但高光过后,到了1999年冬奥会结束,长野立马有211家企业破产,经济下降30%,成为日本二战以来地方经济衰退的最高纪录。同时,1999年日本的地方债务达到180万亿日元,是1989年的3倍。地方根本无力偿还,只能靠日本中央兜底债务。
到2000年,日本政府放弃了乡村振兴这条路子。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财政预算投入日本乡村基建后,日本地方政府反而赚得盆满钵满。
当时日本的地方公务员比中央公务员工资还高,出现了工资倒挂。同时,日本地方也出现了大量豆腐渣工程、面子工程以及贪污行为。随着乡村振兴这一路子失败后,时间也来到了21世纪,在乡村找不到工作的日本青年人又回到了城市
讲完了日本的乡村振兴,现在讲日本政府为了解决就业的第二个政策:学历扩招。1991年高峰后,日本经济急转直下。前面说了,这波对应的是二战后排第二的婴儿潮,同时也是上了大学的这波年轻人。这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可工作岗位少了。于是日本政府为了解决就业,就搞了学历扩招。1992年进行了泡沫破灭之后的第一轮高等教育改革
当时他们提出一个目标,10年内硕士数量达到10万。可事实打脸了,不用十年,仅仅5年,也就是1996年,日本硕士数量就达到了10万人。于是到了1996年,又提出了博士扩招。
到了2000年,硕士、博士加起来突破20万人。你要知道,在1990年之前,日本硕士、博士加起来也就7万人左右。这种急速扩张导致了一个什么结果呢?四个字:学历贬值。
在这段时间,我必须重点讲讲日本的另一个大政策——科学立国。在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就意识到自己的经济正处于十字路口。一方面,日本把低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步伐越来越快,使得本土产业空洞化;另一方面,国内经济下跌厉害,股市和地产价格都纷纷下跌,失业率高升。
他们在反思过去的同时,又看到了21世纪必然是科技的时代。于是,在1995年,日本国会正式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确定了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每年往科技领域投入4到5万亿日元。
这方面极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半导体芯片产业。在1990年之前,日本半导体产值一度超过美国,凭借自己价低质优的产品抢了”大哥”美国的风头。美国企业在日企面前败得惨不忍睹。1985年(即广场协议那年),美国对日本发动了史上最大规模芯片反倾销调查。第二年(1986年),《美日半导体协议》签订,勒令日本芯片涨价100%。到了1995年,日本半导体的全球…
份额已经跌至不足10年前的一半,但是日本不死心,一方面被大哥美国压制,一方面还想保住自己芯片一哥地位。1995年,日本通过国会正式确定了科学立国的大方向。这也是学历扩招的另一个原因。延迟毕业以缓解就业压力不假,可发展高技术支持科学立国政策,也需要高学历的硕士生、博士生。这是科学立国的故事开头和发展。
而故事的结尾是在90年代末,日本的半导体终究在美国打压下被韩国反超败了下来。可那些扩招的硕士、博士也随着科学立国故事结尾,不得不重新进入社会去寻找一份工作。
总结一下90年代到2000年初,日本年轻人的三个就业方向。
第一,离开城市、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年轻人,进入2000年后又回到城市。
第二,留在城市找工作的年轻人,因为大企业要去负债、修复资产负债表,最多就是保住老员工,哪怕有社招,可给到年轻人的岗位已经很少了。
而这个时候,日本政府带头通过了劳务派遣法,把城市公共运营包给第三方。于是企业有样学样,给到年轻人的岗位更多是派遣工和临时工。
第三,延迟毕业的年轻人选择独研独博。随着日本科学立国政策的失败,兜兜转转,最后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减少了。所以你看,当时毕业的天之骄子,在日本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下,一晃眼十年光阴就没了。同时,工作机会变得更少了。让我们继续顺着时间线索进入21世纪后,日本金融业的问题相当突出,其中的原因就是前面说的日本政府在泡沫破裂之后的兜底银行政策。
1991年到2001年,日本国内不良贷款率增长至8.4%的高峰。先前泡沫越吹越大的时候,日本银行是如何审批贷款的呢?说个非常离谱的事情。
当时有人把东京最繁华的商业区的警察亭拿去银行抵押贷款,居然从银行那拿到了630亿日元的贷款。你就说离谱不离谱。更别说连抵押品都没有就贷款成功,以及一片地皮被多次贷款这样的常规操作了。进入21世纪,银行这些坏账一直没有解决。后来小泉上台,强调金融改革、财政纪律以及劳动市场松绑,必须治理不良业务,慢慢处理僵尸企业,这才让日本银行的不良率慢慢降了下去。
另外一个大方向就是日本政府与日本央行强势操作汇率,这也是日本经济在2008年之前有所反弹的重要推力。从2003年起,日本频繁抛售日元买入美元,到2004年干预金额累计达到35.2万亿日元。
当时美国市场容忍了日本的这一做法,毕竟那会儿美国正忙于伊拉克战争,而且日本也买了很多美国国债。在日本下场大规模干预汇率后,全世界包括日本人在内都认为日本政府不允许日元升值,于是诞生了日元套利交易。所谓的日元套利交易,就是对冲基金或个人借入低利率的日元,借到后换成美元。因为日元会贬值,所以到时美元结算换成日元会获得更多。
于是就有了套利空间,以及这里还有汇率套利空间。如果不能理解的话,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可以去查一下2005年、2006年、2007年这三年的日元贷款利率以及美债收益率。
你会发现这两者是有利率差的,而这利率差就是套利空间。加上当时日元贬值的趋势是板上钉钉,所以套利空间更大了。
日元贬值最大的好处其实是刺激了日本的出口,进而拉动了整个日本经济的反弹。进入90年代后,日本的出口几乎没有增长。直到2004年,日元贬值带动了很海外工厂回流国内,比如电器产业、电视机生产这些。
很多企业把工厂搬回到国内生产。2004年,夏普的龟山第一工厂开工。
2006年第二工厂也开工,还有松下、夏普这些电器企业也加大国内生产。其实这段时间,日本的出口非常强劲。
2007年,日本企业的营业利润已经恢复到1990年的相同水平。但是日元贬值也是有害的。对日本经济失去三十年,作者认为,小泉的改革只是政治学,不是经济学。
继学通过低汇率日元贬值才有日本的旧有产业结构,是一剂毒药。他认为,日元贬值虽然能使得日本出口产业的利润增加,企业回流国内,但没有根本改变日本产业的现有结构,也就是没有出现高薪的产业,还是之前的旧产业
2008年经济危机时,日本回流的产业在冲击下败得体无完肤。夏普、松下的电视生产部门都出现严重赤字。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从2012年之后就是安倍经济学。这个离我们最近、总结起来最大的政策就是搞量化宽松,提高通胀,提出要实现2%的通胀目标。虽然后来没有实现,但的确把日本从通缩的泥潭里拉出来一些。具体表现是巨量的基础货币投放:每年基础货币规模增加60到70万亿日元。2012年末的基础货币量是70万亿日元,到2014年是138万亿日元,两年时间增加近一倍。当然,每年增发的国债主要是日本央行买去了。当时日本央行每年购买的国债大约为50万亿日元,这跟日本预算发行的国债数量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安倍有意打压国债收益率,把这个收益率压到非常低的水平。这样一来,就能在增加货币投放的时候,控制每年要还的债务压力。此外,在提高消费税的同时,又在社保福利、保障支出方面增加投入。
在支持日元贬值的同时,又加大对企业的设备投资。更重要的是,增加就业岗位,扩大了就业人数。安倍上任时的就业人数为6263万人,到2020年9月离任时增加了400多万人,特别是女性和老年人的就业增加。在同一时期,日本的失业率从4.%下降到3.0%,但工资增长仍然低迷。不过这点在最近这几年,工资已经慢慢上涨了。最终的结果是实现了工资、消费、物价进入良性循环。事后统计看,安倍任期期间,财政支付是比较稳定的。
从图片也能看出,社保福利支出是稳步缓慢上升的。回看安倍经济学,其实就是以量化宽松作为基础,加大每年提供的基础货币供给量,同时将国债收益率压到非常低的水平。其他配套措施包括增加社保福利保障投入、增加社会工作机会、推动日元贬值、鼓励自由市场等。这些政策叠加最终使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得到修复,日本的股市和楼市得以上升。根据日本专业的房地产数据与咨询公司EI的数据统计,东京房价从2013年就开始缓慢上升。
2019年后的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很多。当然,东京新公寓价格到2023年仍然比1990年的最高点低9.5%。至于股市,2013年开始就走出了结构性行情。在我写完这篇稿子的时候,也就是2025年10月6日,日经指数已经快接近48000点了。
要是从2013年1月的11000多点到2025年48000点,涨幅超过4倍。更重要的是,日本股市已经超过90年日本经济高峰时的表现了。看到这两个数据的对比,我心里忽然冒出一个想法:在地产泡沫破灭之后,日本股市的弹性是远远高于楼市的。
没记错的话,美国好像也是如此。那这样是不是说,单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经历地产高峰后,股市的回报率要比楼市好呢?当然了,仅仅是个人忽然闪过的一个想法,不具备任何具体投资意见。
回看日本经济失去的二三十年,很多人都说是因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所造成的。但通过这几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日本人并不认为是日元升值造成的。甚至他们认为当时日元升值是必然的、合理的。因为在日元升值的那段时间,日本在出海这方面是获得了好处的——毕竟日元购买力上去了。
他们自己回过头看,认为日本做错的地方主要有两个:
第一,泡沫破灭之后,日本政府兜底银行,导致错失了最佳的自救时间。因为银行大量贷款给到了房地产,同时由于交叉持股的机制,保银行就是保大企业、保失业。大企业只能保住自己的老员工,而在新员工这块拿出来的岗位越来越少,所以年轻人能找的工作很少。更关键的是,在泡沫破灭的头十年,日本一直没有处理金融系统的不良债务,反而让其越来越大,造成更深的伤害。
第二,科学立国政策的失败。搞硕士扩招、博士扩招,因为科学立国的政策失败,失去了市场,导致了学历贬值。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更致命的是,让日本错过了调整经济架构的机会,以至于后来的20年没有搭上移动互联网,还是抱着旧的经济结构。
根本来说,日本失去的二三十年,底层逻辑在于世界经济在向前发展的时候,日本失去了调整经济结构的历史性机会,一步错步步错。那么如今日本已经开始走出通缩,楼市、股市也开始往上涨。这里面的代价是什么呢?看完这几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牺牲掉了整整一代人的人生。这代人的群体画像是在1990年左右进入社会工作的一代人。
他们是70年出生,是一代的婴儿潮。他们从小生活在快速、积极、繁华的环境中,与上一代相比,更多人读上了大学。可当他们带着大学生身份进入社会时,日本楼市崩塌,经济危机爆发。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日本政府推出了两个政策:
1. 乡村振兴:扩大对乡村基建投资,鼓励年轻人离开城市,声称“日本农村大有作为”;
2. 硕士扩招:计划十年内将硕士数量提升至10万,结果5年就达标。到1996年,又推行博士扩招。
然而,日本版的乡村振兴通过大量基建肥了地方政府,导致地方公务员薪资甚至高于中央公务员,出现工资倒挂。于是,日本政府削减乡村基建预算,转而救助企业,年轻人又回到城市。加上硕士、博士毕业生涌入职场,但“科学立国”失败,学历贬值,依然找不到工作。一来一回,20多岁的大学生转眼步入30多岁。
更致命的是,90年代日本政府为缓解财政压力,带头将劳务派遣合法化,聘用第三方公司运营城市公共服务。企业纷纷效仿,尽管老员工仍享受终身雇佣制,但新招岗位多为劳务派遣。后来,年轻人实在太多,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
劳务派遣有了2.0版本临时工。再后来,日本经济开始筑底了,企业开始愿意招些人了。可这时候曾经的天之骄子已经30多岁,企业也看不上他们——毕竟更愿意招刚毕业的高学历年轻人,而不是30多岁的高学历中年人。如今,日本很多独居的老人,按照时间线推算,大概就是1970年左右出生的。
要知道,曾经他们也是大学毕业的天之骄子。那么这群画像的人现在在日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一句话概括:社会不理解他们,他们也无法和自己和解,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独居老人。
好了,讲完了日本这部分,最后来讲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以及未来十年年轻人有什么机会。
先来讲楼市。这里做个预测:个人认为楼市的底大概是在2027年,2028年开始复苏。当然,这有个前提,就是反内卷如期完成。同时要注意一点,哪怕是复苏,还想着是以前那样全国楼市大涨,估计是不可能了。那要不要买房呢?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一个地方的楼市有没有价值,底层逻辑在于它的产业有没有优势,有没有吸引力。有的话,自然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那这个地方的人口必然是净流入。所以没有产业优势的地方,你就别考虑了。
然后来说说股市。正如前面我说的,经过地产泡沫后,单从投资回报的角度上看,个人认为股市的弹性会比楼市更好。当然了,这个是有前提的,就是股市迎来真正的结构性行情。
那什么是股市的结构性行情?用《大衰退》书中的表述就是:资产负债表得到修复,且是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同时得到修复。记住是同时,不能是单一一个。你看日本2008年之前的那波反弹,因为日本政府下场干预汇率操控日元贬值,带来了企业利润的大增长。但是,居民收入就不是这样了。物价指数依然是非常低的,只有企业和居民同时收入增长,才能走出通缩,才能迎来结构性的行情。
怎么去判断A股的企业利润呢?大家可以去拉一拉ROE(资产收益率)。我只能说目前A股资产收益率还是偏低的,跟日本走出结构性行情时的资产收益率对比,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不过也是有好消息的:你看9月底公布的8月规模以上企业利润,由上一个月下降1.5%,转为同比大增20.4%。
有一说一,这个数据我看了是相当震撼。反内卷才出台两个多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立马大增20%多,一个字,牛。
所以,股市要想迎来结构性行情,除了企业利润增加外,还得看居民收入的提高。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迎来结构性行情。目前看来还不是问题,说说年轻人的机会,个人认为分为两个方向:
一个往外走,也就是出海的机会。比如一些低端制造,又或者是一些过剩的行业。我说一个水泥行业,在国内肯定是过剩的,现在在资本市场也被人叫成”老灯”。可是国内的老灯到了国外就是新登了。我看到一个做水泥的上市公司,去年到现在一年时间,股价涨了五六倍,一翻他的财报才知道,好家伙,人家在非洲卖水泥,正卖得风生水起呢。像这样的行业其实有不少,这也是年轻人的机会,尤其是在国内学历又比不过其他人。怎么说呢?就是在们现在落后的产业,可能在其他国家就是个正在兴起的产业。当然了,回看日本经济失去的二三十年里,人家还有这个出海的劳务中介行业发展特别好。
另一个年轻人的方向是留在国内,这波又要细分一下方向。学历高的肯定是高端制造、高新科技这块,这方面适合高学历、高技术的年轻人。而低学历低技术的年轻人,可以看看消费降级、养老护理、宅文化这些。你看日本经济失去二三十年里,7-11便利店、优衣库这些主打便宜的消费行业兴起了。对应的其实我们国内也有,比如我家附近今年年初开了一个叫赵一鸣的零食店,这大半年我观察下来,一个店大概五六个人,大约换了四波人:第一波是年轻人都是女生,大概十七八岁,后来又换成了一波中老年人,然后是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组合,最近又回到年轻人的组合。他们招聘员工的公告一直贴在大门口,工资是四五千。所以如果你对工资要求不高的话,其实也是一个就业机会。还有就是养老护理这块。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前景还是挺大的。日本已经提前测试过了,医药这个行业也可以看看。日本经济失去二三十年,可他的医药行业得到了重生。因为篇幅原因,这块就不展开说了,以后有机会再谈。其实不仅是日本,你看美国美股过去30年涨幅最高的两个板块:第一是科技,第二是医药。虽然我一向反对学历高低、年龄大小……
这种区别对待,可回看日本经济失去的二三十年。当日本经济复苏的时候,也是日本进入学历贬值的时候,他们大企业向。
社会招聘更多面向高学历的年轻人。记住,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这有些难听却又是事实,所以高学历、高技术的年轻人会更受到高端制造、高新技术行业的青睐。
至于其他的年轻人,只能退而求其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