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63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美國人嗜甜如命卻發明了美式咖啡?
251樓 JosephHeinrich 2025-6-16 18:12

JuEnJay:



早在二戰前,美國人就習慣用滴濾咖啡壺

製作淡咖啡(相比歐洲更濃的煮法),這種便捷的方式適合大眾消費,也更符合快節奏的生活。

那麼為什麼美式咖啡(Americano)成為主流呢?它的起源與二戰期間的美國大兵有關。當時美軍在歐洲(尤其是意大利)喝不慣濃郁的意式濃縮咖啡

(Espresso),便用熱水稀釋以模仿美國國內較淡的咖啡口味。這種喝法被意大利人戲稱為「Americano」(美國佬式咖啡),後來反而成了全球流行的飲品。

而隨着20世紀美國經濟的騰飛和快餐文化的興起,美式咖啡憑藉製作快捷、口味普適的優勢迅速普及。星巴克等咖啡連鎖店的成立和發展,通過標準化滴濾工藝與 「第三空間

」 理念,將美式咖啡塑造為現代都市生活方式的象徵,進一步推動了美式咖啡的傳播和流行。

美國人喝咖啡更多是為了提神(尤其是早晨或工作時),而非單純享受味道。苦澀的咖啡因能快速刺激神經,而甜味則留給其他食物(如甜甜圈、蛋糕)來滿足。高糖飲食文化中,苦味反而成為一種平衡。類似中國人吃甜月餅配苦茶,美國人也可能用黑咖啡抵消甜膩感。

美式咖啡的存在也恰似美國文化的縮影:表面矛盾(嗜甜民族喝苦飲)背後,是歷史偶然性、實用主義精神和消費主義共同作用的結果。當你在紐約街頭看到有人一手拿着超大杯黑咖啡,另一手抓着糖霜甜甜圈時,見證的正是這種文化的鮮活體現。

更多不同類型的咖啡機推薦閱讀:基礎知識介紹:

| 咖啡機基礎介紹(小白必看) |


各類型咖啡機詳細介紹:

| 高性價比的家用全自動咖啡機介紹與推薦 |

| 高性價比的膠囊咖啡機介紹與推薦 |

| 高性價比的家用半自動咖啡機介紹與推薦 |

| 高性價比的家用家用磨豆機介紹與推薦 |


品牌咖啡機詳細介紹:

| 德龍咖啡機詳細介紹與選購推薦 |

|飛利浦咖啡機詳細介紹與選購推薦|

|美諾(MIELE)CM6意式全自動咖啡機|

|海氏HC66美式全自動咖啡機|


按條件、需求選擇推薦:

| 辦公室咖啡機詳細介紹與推薦 |

| 單人咖啡機詳細介紹與推薦 |

| 預算600-2000的高性價比咖啡機推薦 |

|2025年家用咖啡機這樣選,家用咖啡機選購推薦|

|2025年家用半自動咖啡機選購推薦|

| 2025年綜合型商店-娛樂服務場所咖啡機推薦 |

252樓 JosephHeinrich 2025-6-16 18:13

海闊天清人和:


美國人和意大利人就是相愛相殺。

美國整了個發麵餅管這叫披薩。

意大利人整了個濃縮兌水,管這叫美式(雖然相傳起源是美國兵二戰時喝不慣意式往裡兌水)。

如果說正了八經的美國咖啡,是中淺烘咖啡豆+粗研磨+煮/滴濾。口感雖然不像意式那麼濃郁,但你要說難不難喝,我的評價是不難喝。因為它使用的是中淺烘咖啡豆,而且研磨的比較粗,所以相對來說沒那麼苦,總的來說因為分量大,口感適中,很適合在吃油膩食物時佐餐(而且實在嫌苦美國人仍然會放致死量的糖和奶)。

事實上你要在美國喝到正經的「美國咖啡」,也是在餐廳而非咖啡廳,因為咖啡廳用的一般都是商用意式咖啡機,出來的美式就是意式兌水。而餐廳一般才會給你上一壺鮮煮的「美國咖啡」,這也恰恰說明這玩意挺適合佐餐解膩的。

至於說什麼像刷鍋水,你在星巴克喝深烘意式濃縮兌水(星巴克雖然是美國企業但不妨礙它做意式咖啡,就好比蜜雪做的也不是傳統中式茶一樣),深烘本來就苦,兌水還極大破壞了咖啡的香氣,而且還是被高壓萃出油脂後再兌水,它能不像刷鍋水嗎?

你把紅燒肉放水裡涮了再吃,然後說這盤青椒炒肉真難吃

不是兄弟……

必勝客菠蘿披薩咋沒橄欖油味呢?

就互相傷害吧。

至於為什麼美國人會搞粗研磨+滴濾,因為意式濃縮需要設備,土耳其/阿拉伯咖啡需要時間,西進運動時的美國人沒那個閒情雅緻。口感偏清淡的美國咖啡還可以用來當湯底,西進運動時的美國人會在裡面加上澱粉什麼的當粥喝。

是非常實用的功能性飲料。

當然,論及出身,意式也是一樣的牛馬,意式就是用高壓萃取省去了土耳其咖啡慢慢熬煮過濾的時間,然後一小杯一口悶,很適合當時的工人上班路上快速補充咖啡因

所以都是牛馬功能性飲品就別互相鄙視了。真要閒情雅緻,還得是阿拉伯和土耳其咖啡,一壺咖啡坐一天,從家長里短到軍事政變,都在這壺咖啡里,這才叫講究。


253樓 JosephHeinrich 2025-6-16 18:13

咖啡和足球:


跟甜味沒啥關係。口味上嫌濃縮太苦,形式上滴濾機方便而已。

254樓 JosephHeinrich 2025-8-8 22:27

作者:摩卡小白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94696677/answer/193575788821270316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曾經的美國人和歐洲人確實是往咖啡里瘋狂加糖。現在我們之所以約定俗成認為美式咖啡不加糖,是無糖飲食觀念發展的結果。在歐洲歷史上,咖啡加糖一直是傳統,他們加的糖量非常大,不光加糖,還加牛奶、奶油、熱巧克力,搭配甜點,妥妥的能量炸彈。美國的咖啡也是歐洲人傳過去的。無糖黑咖啡不是美國人的發明。從咖啡具的發展角度看,糖罐和用於攪拌糖粒的咖啡勺是咖啡具套裝的標配。現代咖啡具已經看不到標配的糖容器,就是因為咖啡品飲的觀念發生了變化,現代人大多認為斷糖有利於健康,糖不再是咖啡的必需品。無糖黑咖啡有很多種濃度,相對來說,美式黑咖啡是要稍微稀一點的,這和美國商業和大眾文化的崛起有一定關係。商業的發展促使咖啡的社交屬性得到加強,一場談判或社交不需要因頻繁的續杯而被打斷,因而美式咖啡杯普遍容量較大,由於含水量大,口味不會苦到難以下咽。但在白宮官方宴會這樣十分隆重的正式場合,從晚餐結束到舞會開始之前的過渡時間,使用小杯黑咖啡,濃度要大於其他社交場合的黑咖啡,一小口喝盡,侍從會很快把杯子收走,因為這不是社交性的,僅作為正餐之後對於酒精味的一種調劑。很多人覺得美式咖啡不加糖不加奶,味道十分難喝,為什麼那麼多人愛喝?其實咖啡難喝不在於無糖無奶,主要原因一是咖啡豆的質量或者豆的品種,二是品飲時的溫度,若再加上一個影響口感的因素就是粉水比。


255樓 JosephHeinrich 2025-8-8 22:28

這個問題就屬於是答案藏在問題里。美國人就是因為嗜甜如命才發明了美式咖啡。

每一個你覺得抽象的食物後面一定有一個和它配對的食物。中國也有和美式咖啡對應的飲品,那就是茶水,特別是濃茶。

濃茶和美式差不多,都是偏苦的,而且濃茶喝多了還會低血糖,所以國人在喝茶水時會配上茶點。現在市面上最容易買到的茶點就是蜜三刀,那種外面一層油的小方塊,甜到發齁,就是用來配茶水的。

甜食配苦飲,鹹食配甜飲,美國人在吃炸雞漢堡的時候可不喝咖啡,他們喝可樂。只有吃甜食的時候才會配一杯美式解膩。



作者:我不知道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94696677/answer/193452498437141465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56樓 JosephHeinrich 2025-8-8 22:29


愛喝咖啡的林同學:

知乎視頻1921 播放 · 3 贊同 視頻

257樓 JosephHeinrich 2025-8-8 22:29

韓笑:


因為根據野史記載,二戰時,美國人在南歐作戰,意式太濃烈了,需要喝一口意式,再喝一口水,太浪費時間了。乾脆兌水稀釋加糖塊,又解渴又提神又解餓。

可以馬上恢復戰鬥。

這是一個最靠譜的說法。真實的美式咖啡

誰發明的,沒有正式記載。

258樓 JosephHeinrich 2025-8-8 22:29

GoeCycle:


美式咖啡(americano)其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人在意大利做出的一種文化適應產物。

20世紀40年代,駐紮在意大利的美國士兵對當地濃郁濃縮的意式咖啡(espresso)難以適應,認為其口感過於強烈。

為復刻更接近美式滴濾咖啡(drip coffee)的清淡風味,士兵們開始在單份或雙份意式濃縮咖啡中直接注入熱水稀釋。

這一做法迅速在軍營中流傳,成為解決口味差異的普遍方式。

意大利的本土咖啡館將這種稀釋咖啡戲稱為"Caffè Americano"(直譯為「美國人的咖啡」),名稱中既帶有對美式飲咖習慣的調侃,亦隱含文化差異的觀察。

後來,americano逐漸脫離了貶義色彩,成為全球咖啡菜單中的標準術語。

americano製作邏輯簡單(濃縮咖啡+後添熱水),無需複雜技術或專利支持,是戰時跨文化接觸催生的實用主義產物。

區別於同樣由「濃縮咖啡+水」構成的長黑咖啡

(Long Black)——後者通過將濃縮咖啡倒入熱水以保留其油脂層(crema)。

簡單來說,是意大利人創造了濃縮咖啡的技藝,美國人通過改造將其本土化,形成了Americano

259樓 JosephHeinrich 2025-8-8 22:30

好咖小毛:


因為美式就是加水的意式。有人常樂意式認為開苦了,就兌點水。就是美式了。又有人覺得還是苦的味道單一再加點奶,就出現了拿鐵。


260樓 JosephHeinrich 2025-8-8 22:30

達文西:


美式的美不是指南美洲麼?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