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zhmzjqa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0810406/answer/8228181148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生活水平長達30年的可持續下降算不算嚴重的社會問題?
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就是溫水煮青蛙,生活水平每年下降一點點,居民感知度不高,但三十年累積起來,就能看到生活水平明顯大幅度下降的事實。
這可不是單純的停滯,而是徹頭徹尾的衰退,只不過是慢性衰退。
比如2024年日本的恩格爾係數
已經達到28%,馬上反超中國。
一個發達國家的恩格爾係數都要超過發展中國家了,這是什麼概念?
日本1990年代的恩格爾係數曾經只有15%左右,然後就一路上升。

再比如,日本2024年的汽車銷量為442萬輛,
五年前,也就是2019年,日本的汽車銷量還有五百多萬輛,五年內日本的汽車銷量萎縮了約15%。
如果我們拉長時間線,那麼日本過去三十年國內消費力的萎縮就會更加驚人:

1990年,日本的國內汽車銷量高達777萬輛,34年後,只剩下442萬輛,下降了約43%,汽車消費市場近乎腰斬。
其中商用車銷量更是從1990年的200萬輛暴跌至現在的70萬輛,下降了65%,反映出經濟活躍度的明顯變化。
而且日本汽車的銷售結構也很奇葩。
日本的乘用車銷量里,微型車(K-Car
)就佔了三分之一,剩下小型車(比如豐田雅力士)又佔了一大塊,只有不到4成屬於普通乘用車(比如軒逸、卡羅拉及更大的車型)。
日本K-Car 有多小? 這麼說吧,國內的剁椒魚頭去了日本都拿不到K-Car籍,比如五菱Mini的車寬為1493mm,超過了K-Car最大車寬1480mm的限制。
日本人是天生就喜歡開K-Car嗎?
並不是,泡沫破滅前,日本人根本不怎麼買K-Car:

(普通乘用車佔比有兩次明顯上升,是因為政策標準修改擴大了範圍)
日本K-Car的銷量的佔比是90年代以來才一路上升的,從80年代佔比不到十分之一,到如今佔比達到30-40%。
日本的汽車消費市場不單純是規模下降,而且是數量和質量雙下降。今天中國人眼裡的入門級車型(卡羅拉、軒逸),出於各種原因在日本反而只有少數人開得上。
所以,日本經濟不是停滯了三十年,而是正兒八經的衰退了三十年。
就算日本國內產品的物價沒有上漲,但在國際上,1990年1美元和2024年1美元的購買力能一樣嗎?
日本可不是一個不依賴進口的國家。
總而言之,日本經濟的衰退是板上釘釘的,只是這種衰退是慢性的,不是突然崩潰,又疊加了日本勞動力人口數量逐漸衰退,所以經濟的明顯衰退才沒有導致嚴重的失業和社會動蕩,形成了連續三十年"穩中向差」的經濟基本盤。
日本畢竟是現代發達國家的底子,對經濟持續下行的耐受度是比較高的,再加上近幾十年文化上形成的低慾望社會以及自大兼自卑大醬缸思想的注入,日本的國民心態還是能保持穩定的。
「自大兼自卑大醬缸思想」是保持日本國民心態穩態的一個重要因素。
所謂自大就是指對中韓自大,貶低鄰國的經濟發展成就,比如近兩天日本媒體又開始大力炒作「中國今年GDP增長造假」,「中國實際GDP只有號稱的6成馬上就要崩潰」等等,以麻痹自己,忽略自己「後有追兵」的事實。
所謂自卑,就是對美國自卑,承認日本不可能是美國的對手,誇大化宣傳美國的實力,從而合理化日本被曾經的對手美國完全甩開的事實。
類比一下,就相當於中國人自己說服自己,不要跟發達國家比經濟,而是天天念叨什麼「印度GDP九成是牛糞」之類的話,比上比不過,那就不比了,比下還有點優勢,那就天天比,誰發展快了,那更要加大力度貶低,這樣無論經濟發展如何,也能每天都樂呵呵的。
「我承認自己在衰退,但是中韓的發展肯定是假的,不可能追上我。」
「我承認美國更強,所以美國是永遠的爸爸,日本永遠不可能比得上美國。」
日本人基本就是這麼個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