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51篇帖子。
(轉載知乎)日本是高福利國家為什麼老年人還要出去上班?
241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0 18:50

Leo帥領留學:


我一身淋病梅毒肝癌胃下垂白內障耳朵聾了,渾身插滿管子,看到隔壁有個來割闌尾炎的病友,我要嘲笑他一番,這哥們身體太不健康了。哈哈哈 。

242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0 18:50

木蘭她哥哥:


我們都在用力的活着…

243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0 18:51


S307:


因為房貸嗎被或者暗金

244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0 18:51


柳鯤鵬:


文字遊戲而已。

我直接提出,日本當局就是要消滅日本人,騰出地盤。

所以日本人口下降,當局根本不作為。

245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0 18:52

1453:


日本從來就不是高福利國家。

把錢花在公共建設上和發到人手裡是兩回事。

246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0 18:53

喜無憂:


日本作為高福利國家的標籤常被提及,但老年人普遍繼續工作的現象背後,反映了其福利體系與老齡化現實的深層矛盾。結合多方信息,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經濟壓力:養老金體系的局限性

1. 低替代率與收入缺口

日本養老金替代率僅約40%,遠低於加拿大、瑞典等國的70%。普通退休夫婦每月養老金約22萬日元,而生活開支平均需30萬日元,存在每月5萬日元的缺口。若活到95歲(日本25%的老人預期壽命),累計缺口可達1200萬日元。

2. 分層養老金結構

日本養老金分三層:

- 國民年金:最低保障,僅5萬日元/月,無法覆蓋基本生活;

- 厚生/共濟年金(企業職工/公務員):主要收入來源,但僅維持生存;

- 企業年金:僅少數高福利企業或公務員享有。

多數老年人依賴第二層,生活拮据,需工作補貼。


二、社會文化:工作與價值的深度綁定

1. 生き甲斐(生存意義)文化

日本傳統強調「勞動即價值」,退休後無所事事易引發自我否定。許多老人認為工作能保持社會聯繫、證明自身價值。例如,壽司店75歲員工因顧客認可而獲得成就感。

2. 孤獨與社會脫節

日本獨居老人佔比高(2020年達672萬人),子女獨立後缺乏家庭互動。工作成為社交渠道,便利店、郵局等崗位提供人際聯結,降低「孤獨死」風險。


三、政策與勞動力結構驅動

1.延遲退休與法律強制

政府將全額養老金領取年齡從60歲逐步推遲至70歲,並通過《高齡者僱用安定法》要求企業保留65歲以上員工崗位,部分企業甚至取消退休年齡限制。

2. 填補勞動力缺口

日本65歲以上人口佔比超28%,15-64歲勞動力預計2040年降至5543萬。服務業、製造業依賴老年人填補空缺,例如的士司機、便利店員工等崗位中「銀髮族」佔主導。


四、健康與生活方式選擇

1.延長健康壽命

日本人均壽命全球領先(女性88歲,男性82歲),許多老人身體硬朗,工作被視為保持活力的方式。研究表明,繼續工作者心理健康狀況更佳。

2. 消費習慣固化

經歷過經濟高速增長期的老人難以降低生活標準。例如,有老人為維持高爾夫愛好(月均5萬日元)而打工。


五、企業的現實考量

企業傾向僱傭老年人:

- 成本優勢:返聘老人工資僅為原薪水的50%-60%;

- 經驗傳承:製造業依賴老工匠傳授技藝(如陶瓷作坊78歲師傅);

- 政策激勵:政府通過稅收優惠、專項資金鼓勵企業聘用老人。


結語

日本老年人工作既是經濟壓力下的無奈選擇(養老金不足、物價高企),也是文化認同(勞動價值)、政策引導(延遲退休)和個體需求(健康、社交)的綜合結果。這種現象揭示了高福利制度在超老齡化社會中的局限性,也為其他國家應對老齡化提供了混合經濟、文化與社會政策協同的參考樣本。


247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0 18:53

可惡and可恨:


日本社會憑什麼和發展中國家拼下限啊!

你以為下限大賽的贏家應該是發展中國家,結果事實卻是日本,精日有什麼臉的?

248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0 18:53


老周的小徐:


因為日本不是高福利國家

249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0 18:53

五更琉璃的粉絲:


因為沒有中國高達160的養老金。

250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0 18:54


TAB91:


大家不要羨慕啦,現在很有很多老人在工作啊,以後85後的話大概是75退休啦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