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Rye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94696677/answer/190829623782170338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沒毛病,美式咖啡就是往咖啡液里加料,只不過加的主要是溫水。
當然也加糖。
在咖啡本味里,苦就是重要組成之一。
你讓義大利老拿波利人來,喝杯真·咖啡也是要給你配糖的。

走向套餐化後會多附上一杯水,因為發現這麼濃稠的液體一口悶下去容易掛嗓子眼。

一個set大概長這樣,留意杯碟上也是有糖的
所謂的美式咖啡的「發明」,就是某年某月某日,有位來自美利堅的大聰明覺得這樣搞兩杯子左右換著喝實在麻煩,於是在一眾充滿疑惑表情的義大利人眼前把玻璃杯的清水兌進了白瓷杯的咖啡里,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喝法」,叫「一股腦全搞裡頭」。
事實上,很多「美式」的食物,都很符合這種「一股腦全搞裡頭」玩法,像是美式熱狗、漢堡、甜甜圈、三明治、塔可……
所以義大利人把這種「喝法」叫做「Americano
」,意思為「美國佬的喝法」,譯成中文才文雅些地稱為「美式咖啡」。
至於「美式咖啡」為何到如今成為「苦」的代名詞,這鍋應該是日本人背。
雖然「美式」一度也是日本整個社會潮流的主導,但日式本身的理念沒有因此被摒棄。於是,咖啡在進入日本之後一度走出了一條專屬於日式的「純粹」、「極致」道路——「日式深烘
"咖啡店。

這樣的老爺爺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倍受推崇的「匠心」、「純粹」代言人
追求「深烘焙」甚至「極深烘焙」既有時代的原因(咖啡豆品質參差不齊,深烘焙是最穩定的去雜質、雜味的手段),更是符合日本人食物理念的創作。這一點日本料理,甚至是平日里沒少喝的日式茶飲料里就可見一斑,像三得利烏龍茶流行起來以前,飲料商怎麼也沒想過,就「水+茶葉」就能賣出頂級銷量啦?
但話說回來,日本人雖然追求咖啡極致的「苦」,但喝的時候也沒少配甜食——

大名鼎鼎的和果子一開始就是茶館和咖啡館的配餐
至於我國,直到雀巢正式打開中國咖啡的大眾市場,我們所接觸到的第一款大眾「咖啡」產品是「雀巢1+2
」,也就是「一股腦全都搞裡頭」的經典代表。
「美式咖啡」概念則是隨著星巴克的進入而來的。而星巴克歷年來,至今也,最受歡迎的單品是「拿鐵
」,然後是「卡布奇諾
」,「美式」早年甚至都不如「星冰樂
」受歡迎。
同時,在這些「美式」咖啡館裡,像星巴克、costa、tims乃至麥當勞和肯德基,如果你有留意,出品口都是有糖包(有些甚至有奶球)供自取的,也就是說,這些品牌也默認顧客是需要另加糖的。
而你所在意的,當下的「美式不加糖」和「苦中作樂」則是直到這批看《精品咖啡大全》的文藝青年開始創業開獨立咖啡館之後才開始推崇的,本意大概是「我的咖啡豆足夠優質,有花香果香堅果香balabala香,加糖只會破壞風味…」。
嗯,如果用的咖啡豆真那麼優質的話。
而現實是,打著「精品咖啡」旗號賣粗製濫造的「涮鍋水」的咖啡店層出不窮,於是你覺得美式咖啡就是苦的,就只因為你喝的那杯美式咖啡是苦的,同時還不給你配糖包或甜品。
至於嗜甜如命的美國人喝美式,會自己勺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