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必須出去工作,涉及到現代社會一個非常根本的問題,即個人工作年限年限與生命全年齡的佔比問題。
在古代,普通人10歲甚至更小就可以當做童工,然後基本干到四五十歲去世。工作年限與壽命的佔比可以高達80%。
可是到了現代,一方面需要學習技術和知識,另一方面出於對兒童的保護和關愛,還有疊加多種因素導致的教育的普及與教育年限的提高。一個人生命中的前20年,基本上就與工作無緣了。這意味着要達到古代的工作年與壽命的佔比,一個人必須從20歲開始幹活到100歲。
誠然,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一個普通現代人的生產效率可以遠遠高於古多人。那是另一方面,現代人可以享受遠為豐裕的物質條件的同時,也意味着現代人需要做遠比古代人多得多的等量付出。況且一個現代人小時候要長期學習,因此雖然不需要勞動,但卻並不悠閒,甚至承受更多的競爭壓力。
於是綜合下來,儘管普通現代人相比古人,可以說是有一段時間的退休年齡,卻仍然難以體現出比之古代有劃時代的優勢。(少數人是可以呈現這種優勢的。另一方面,對經濟發達國家的普通人而言,物質享受的豐裕程度確實有劃時代的優勢。)
作者:釆薇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8321665/answer/4686761709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