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霓虹慢慢來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0810406/answer/5983076739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日本在經歷了「失落的30年」後,經濟雖然增長緩慢甚至停滯,但確實沒有出現大規模社會問題或動蕩。這種現象背後涉及多個因素,以下是一些關鍵原因:
1. 社會保障體系完善
日本擁有全球最為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之一,包括全民醫療保險、養老金制度和失業救濟金。這些制度在經濟低迷時期為失業人口和老齡化社會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有效減輕了經濟停滯對社會的衝擊。
• 醫療保障:保障了國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即使收入減少,也不會因為疾病陷入絕境。
• 養老金制度:老年人依賴養老金生活,避免了對年輕一代的過度經濟依賴。
2. 就業市場的彈性與穩定性
日本的就業市場相對穩定,企業文化推崇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制度,即便經濟低迷,企業也傾向於保留員工,通過減少獎金、加班或輪班制來避免裁員。
• 非正式就業增加:雖然全職工作機會減少,但日本發展了大量靈活的非正式就業崗位(如兼職、合同工等),降低了失業率。
• 低失業率:即便經濟增長停滯,日本的失業率仍長期維持在3%-5%的較低水平。
3. 人口結構與消費習慣的特殊性
• 儲蓄文化:日本人有較高的儲蓄率,即使經濟低迷,也有一定的財務緩衝,不會因為消費力減弱引發經濟或社會危機。
• 老齡化社會的穩定性:雖然人口老齡化對經濟有壓力,但老年人群體的消費習慣穩定且節制,減少了經濟波動的風險。
4. 政府的宏觀調控與低利率政策
• 財政政策:日本政府通過擴大國債和財政支出(如基建投資和補貼)來維持經濟的基本運轉。
• 貨幣政策:日本央行維持長期超低利率甚至負利率政策,確保資金充足流動,緩解企業和個人的還貸壓力。
5. 社會價值觀與文化因素
日本社會普遍崇尚秩序和集體主義,即便經濟衰退,人們也傾向於遵守社會規範,避免激烈抗議或社會動蕩。
• 低物質化需求:日本人在物質需求上較為節制,消費習慣追求質而非量,不依賴快速增長的經濟維持生活質量。
• 危機應對文化:日本社會在歷史上經歷多次危機(如二戰後重建),具有較強的忍耐力和危機管理能力。
6. 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雖然整體經濟增長緩慢,但日本在技術創新和高端製造業領域保持競爭力,如汽車、機器人和電子產業,這些行業為社會提供了大量高附加值就業崗位,減少了結構性失業。
7. 政府對泡沫經濟後遺症的處理
• 日本政府在1990年代後期採取了較為穩健的措施化解不良資產問題,例如處理銀行壞賬、重組金融體系。這些政策雖然未能刺激高增長,但避免了系統性金融危機的爆發。
• 泡沫經濟崩潰後,日本的經濟從「追求增量」轉向了「追求質量」,並逐步適應低增長常態。
綜上所述,日本在經濟增長停滯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維持社會穩定,主要得益於完善的社會保障、穩定的就業市場、文化因素和政府政策的綜合作用。這些因素共同緩解了經濟停滯帶來的負面影響,使社會能夠較平穩地應對「失落的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