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霓虹慢慢来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0810406/answer/5983076739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本在经历了“失落的30年”后,经济虽然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但确实没有出现大规模社会问题或动荡。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个因素,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
1.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日本拥有全球最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一,包括全民医疗保险、养老金制度和失业救济金。这些制度在经济低迷时期为失业人口和老龄化社会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有效减轻了经济停滞对社会的冲击。
• 医疗保障:保障了国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即使收入减少,也不会因为疾病陷入绝境。
• 养老金制度:老年人依赖养老金生活,避免了对年轻一代的过度经济依赖。
2. 就业市场的弹性与稳定性
日本的就业市场相对稳定,企业文化推崇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度,即便经济低迷,企业也倾向于保留员工,通过减少奖金、加班或轮班制来避免裁员。
• 非正式就业增加:虽然全职工作机会减少,但日本发展了大量灵活的非正式就业岗位(如兼职、合同工等),降低了失业率。
• 低失业率:即便经济增长停滞,日本的失业率仍长期维持在3%-5%的较低水平。
3. 人口结构与消费习惯的特殊性
• 储蓄文化:日本人有较高的储蓄率,即使经济低迷,也有一定的财务缓冲,不会因为消费力减弱引发经济或社会危机。
• 老龄化社会的稳定性:虽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有压力,但老年人群体的消费习惯稳定且节制,减少了经济波动的风险。
4. 政府的宏观调控与低利率政策
• 财政政策:日本政府通过扩大国债和财政支出(如基建投资和补贴)来维持经济的基本运转。
• 货币政策:日本央行维持长期超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确保资金充足流动,缓解企业和个人的还贷压力。
5. 社会价值观与文化因素
日本社会普遍崇尚秩序和集体主义,即便经济衰退,人们也倾向于遵守社会规范,避免激烈抗议或社会动荡。
• 低物质化需求:日本人在物质需求上较为节制,消费习惯追求质而非量,不依赖快速增长的经济维持生活质量。
• 危机应对文化:日本社会在历史上经历多次危机(如二战后重建),具有较强的忍耐力和危机管理能力。
6. 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虽然整体经济增长缓慢,但日本在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业领域保持竞争力,如汽车、机器人和电子产业,这些行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高附加值就业岗位,减少了结构性失业。
7. 政府对泡沫经济后遗症的处理
• 日本政府在1990年代后期采取了较为稳健的措施化解不良资产问题,例如处理银行坏账、重组金融体系。这些政策虽然未能刺激高增长,但避免了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
•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的经济从“追求增量”转向了“追求质量”,并逐步适应低增长常态。
综上所述,日本在经济增长停滞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社会稳定,主要得益于完善的社会保障、稳定的就业市场、文化因素和政府政策的综合作用。这些因素共同缓解了经济停滞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社会能够较平稳地应对“失落的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