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5篇帖子。
美國形象 (Portrait of the USA)
11樓 張樹人 2011-1-1 14:50
第十章 特色鮮明的美國藝術

Photograph © Chris Lee

美國諸類藝術音樂、舞蹈、建築、視覺藝術和文學-的發展,歷來具有這樣一個特點:在歐洲的高精尖與本土的獨創性這兩大靈感的源 泉之間存在着某種緊張的關係。最優秀的美國藝術家通常能設法駕馭這兩種源泉。本章將涉及到諸類藝術在美國的一些主要人物,其中有些人則在各自的作品中解決 了這種舊世界與新世界的衝突。



音樂

美國的"嚴肅"音樂在20世紀之前都是用歐洲的標準和術語來建立的。最明顯的例證要算作曲家劉易斯.莫勞.戈特沙爾克 (1829一l869)的音樂了。戈特沙爾克的父親為英國人,其母則是克里奧耳人,而他的音樂中卻活躍着曾在家鄉新奧爾良聽到的種植園的旋律和加勒比海的 節奏。他是第一位獲得國際聲譽的美國鋼琴家,但他的英年早逝卻使他鮮為人知。

早期美國音樂的更好代表是愛德華.麥克道爾(1860一1908),他不僅用歐洲的模式規範了自己的作品而且堅決抵制"美國作曲家"的標記。他無法超越這個同樣也妨礙了許多美國早期作家的概念。他認為,所謂徹底的美國化,就是鄉土化。

真正具有美國特色的經典音樂,直到喬治.格什溫(1898-1937)和艾倫.科普蘭(1900-1990)這些作曲家將土生土長的旋律和節奏融入了借自 歐洲的形式之際,才得以形成。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和歌劇《波吉與貝絲》受到爵土樂和美國黑人民歌的影響。他的一些作品也擁有某種自覺的都市意識:比如 說歌舞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中的開場,就模仿了的士的喇叭聲。

正如哈羅德.C.舍思伯格在《大作曲家的生平事迹》一書中所寫,科普蘭"協助打破了德國人一統天下對美國音樂的極大束縛"。科普蘭曾求學於巴黎。也正是在 那裡受到了與傳統分道揚鑣的鼓勵,並沉浸在對爵土樂的興趣之中(關於爵士樂,詳見第11章)。除了寫出多部交響曲、協奏曲和一部歌劇之外,他還給數部電影 作過曲。但他的功成名就,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以美國民歌為基礎,給芭蕾舞劇寫的譜子,比如《比利小於》、《牧場情火》和《阿帕拉契亞的春天》。

另一位具有獨創性的美國作曲家是查爾斯.艾夫斯(1874-1954),他綜合了廣為流傳的古典音樂成分和刺耳的不協和音。他解釋說: "我發現自己無法繼續使用那些早期熟悉的和弦。我聽到了其它的東西"。他那些個性鮮明的音樂在他生前很少有人演奏,但艾夫斯如今卻被公認為預示了20世紀 後半叶音樂發展的改革家。步艾夫斯後塵的作曲家們實驗了12聲音階、微量主義和其它新事物,而一些音樂會的聽眾則與之相距甚遠。

在20世紀的最後幾十年里,出現了一種回到令作曲家和聽眾雙方都愉快的音樂潮流,這種發展或許與美國交響樂團處境艱難相關。與諸國政府普遍承擔交響樂團和 歌劇團費用的歐洲不同,美國諸類的藝術從國家得到的支持相比之下可謂微乎其微。交響樂團為了生存,大多得依靠慈善機構和入場券。

有些樂團團長找到了某種既能使主流觀眾高興,又能為公眾引入一些新音樂的方式。他們不是將新作品孤立起來,而是將它們和傳統節目放在同一台音樂會中。與此同時,老歌劇與新歌劇均相當活躍。但由於上演費用過高,歌劇在很大程度上得依賴於公司和私人捐助者的慷慨解囊。




舞蹈

現代舞這種極具美國特色的嶄新藝術形式的問世,與美國音樂在20世紀初葉的發展密切相關。早期的改革者中有依莎多拉.鄧肯(1878-1927),她強調的是單純而鬆散的動作,以便取代古典芭蕾的不同體位。

然而,主要的發展路線來自露絲.聖丹妮絲(1878-1968)及其丈夫和舞伴泰德.肖恩(1891 -1972)。丹妮絲的學生多麗絲.漢弗萊(1895-1958)向身體之外,即從社會和人際關係的衝突中尋找靈感。聖丹妮絲還有一位學生叫瑪莎.格萊姆 (1893-1991),她尋求表現以內心為基礎的激情,而她於紐約為基地的舞蹈團在現代舞中則或許是名聲最大的。格萊姆最受歡迎的作品中有許多產生於同 美國一流作曲家們的合作,比如與艾倫.科普蘭合作的《阿帕拉契亞的春天》。

此後,編導家們則尋求新的表現方法,默斯.堪寧漢(1919一)將即興編舞和機遇編舞這兩種方法引入舞蹈演出。阿爾文.艾利(1931-1989)將非洲 舞蹈的成分和黑人的音樂融入了自己的作品。近年來,諸如馬克.莫里斯(1956-)和莉茲.勒曼(1947-)等編導家則蔑視所謂舞者必須苗條且年輕的觀 念。他們認為,優雅感人的動作並不受到年齡和體型的限制。並在招聘舞者的實踐和演出中將這種觀念付諸於行動。

20世紀初期。美國的觀眾通過巡迴演出團體的歐洲舞者,也接觸到了古典芭蕾。首批美國芭蕾舞團創建於30年代,而此刻的舞者和編導則得到了像林肯.科爾斯 坦(1907-1996)這樣具有遠見的芭蕾發燒友的配合。科爾斯坦邀請俄羅斯編導家喬治.巴蘭欽(1904-1983)於1933年來到美國,兩人攜手 創建起了美國芭蕾學校,而該校1948年則成為紐約市芭蕾舞團。芭蕾舞團經理和宣傳代理人理查德德.普萊森特(1909一1961)於1940年創建了美 國的第二大芭蕾機構-美國芭蕾劇院,與其攜手共建者則是舞蹈家和贊助人露西姬.蔡斯(1907-1986) 。

貌似荒謬的是,諸如普萊森特這種生在美國的團長們,卻將俄羅斯的經典作品包括在各自的演齣劇目中;巴蘭欽則宣稱,他新建的美國舞團將使用音樂名曲和古典芭 蕾的語彙去創作新作品,而不去跳以往標準的保留劇目。自此,美國芭蕾舞台上融合了復排的古典劇目和新編的芭蕾作品。編導家們則包括了諸如傑羅姆.羅賓斯 (1918-)、羅伯特.喬夫雷(1930-1988)、埃利奧特.費爾德(1942-)、阿瑟.米切爾(1934-)和米哈伊爾.巴里什尼科夫 (1948-)這些才華橫溢的前舞者。




建築

美國對建築所作的貢獻無疑是摩天大樓,其無所畏懼且高聳入雲的線條使之成為資本主義能量的象徵。由於新的建築技術以及電梯的發明,第一座摩天大樓於1884年在芝加哥拔地而起。

在最為優雅的早期塔式建築中有許多均由美國第一位偉大的現代建築師劉易斯.沙利文(1856-1924)設計。他的學生中最有才華的當數弗蘭克.勞埃德. 賴特(1869-1959),他在自己的建築生涯中,將大量的時間花在了設計私人住宅上,其中配有傢具,並慷慨地使用了戶外空間。然而,他最出名的建築卻 是一座公共建築,即位於紐約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移民美國的歐洲建築師們在建築領域中掀起了一場席捲全國,並取名為"國際風格"的運動。這些移民中最具影響力的或許是路德維希.米 斯.范德羅厄(1886-1969)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1883-1969),兩位均為德國大名鼎鼎的包豪斯設計學校的校長。他們的建築風格以幾何形 式為基礎,既被譽為美國公眾生活的紀念碑,也被貶為"玻璃盒子"。米高.格雷夫斯(1945-)等美國年輕的建築師們對此作出了反應,他們反對這種風格 簡樸、盒子狀的外形,而偏愛 "後現代主義"的建築,其特點是輪廓醒目,裝飾大膽,並暗示了建築史上的各種風格。

 


視覺藝術

美國第一座著名的繪畫學校哈德遜河學校成立於1820年。同音樂和文學一樣,這種發展直到藝術家們感到這個新世界為自身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素材之時才姍姍來遲,也就是說,開拓並定居於西部的經歷,給畫家們的注意力帶來邊疆風情畫所特有的那種超凡脫俗的美。

哈德遜河出來的畫家在視覺上的那種一目了然和簡單明了,影響了後世的藝術家,如溫斯格.霍默(1836-1910),他描畫了田園情調的美國大海、高山以 及居住在附近的人們。中產階級的都市生活在托馬斯.埃金斯(1844-1916)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代言人,這位決不妥協的寫實主義畫家剛正不阿、對崇尚 浪漫主義多愁善感的時髦傾向大加抨擊。

論戰很快便成為美國藝術家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事實上1900年以來的許多美國繪畫和雕塑本是一系列反傳統之作。羅伯特.亨利(1865 -1929)就曾宣稱:"讓藝術價值見鬼去吧!"他是評論家稱 為垃圾箱畫派的領袖,依據是該派描繪了都市生活中骯髒的一面。不久,垃圾箱畫派的美術家讓位於來自歐洲的現代主義由攝影家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列茨(1864-1946)在其紐約市291畫廊推廣的立體主義者和抽象派畫家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歲月里、一批紐約的年輕美術家形成了第一場美國的本士運動:抽象表現主義,對外國的美術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這場運動的領袖中傑克遜.波洛克(1912 -1956)、威廉.德庫寧(1904 -1997)和馬克.羅斯科(1903 -1970)。這些抽象表現主義者摒棄了常規的構圖方式和對真實對象的再現,而集中精力,憑藉本能,去表現空間和色彩的布局,並展示繪畫在畫布上產生物理反應的效果。

美術界下一代的成員青睞於一種形式不同、採用混合畫法創作的抽象作品,其中包括了羅伯特.勞生伯格(1925 -)和賈斯珀.約翰斯(1930 -),他們在作品中使用了照片、新聞紙和廢棄物。波普畫家如安迪.沃霍爾(1930 -1987)、拉里.里弗斯(1923 -)和羅伊利希滕斯坦(1923 -1997),則別具匠心且帶諷刺意味地進行了再創造,採用的材料是各種日常用品和美國流行文化中的種種形象可口可樂瓶、肥皂盒、連環漫畫等等。

目前,美國的美術家們傾向於不把自己限制在任何流派、風格或某種單一的手段之中。一件藝術品可以是在舞台上的一場演出,可以是一篇手寫的告示,可以是一幅 鑲嵌在西部沙漠中的龐大設計圖稿,或是一組氣氛肅穆並刻有越戰中美國死難士兵名字的大理石板。或許美國人在20世紀對世界關術作出的最具影響力的貢獻是某 種喜笑怒罵式的遊戲感,即一部新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去加入那場關於藝術自身定義的正在進行中的論戰。

 

文學

早期的美國文學中,不少是演化而來的:歐洲的各種形式和風格轉而來到了新的地域。比如查爾斯.布羅克登.布朗 (1771-1818)的《蘭》等小說,可謂對當時正在英國撰寫的哥德式小說的有力模仿;即使是華盛頓.歐文(1783-1859)那些精雕細刻的故事。 讀起來也依然讓人感到某種令人愉快的歐洲味道,儘管其背景是新世界的。這些作品中,名氣最大的是《瑞普.凡.溫克爾》和《睡谷的傳說》。

第一位大膽推出了新型小說和詩歌的美國作家或許是埃德加.愛倫.坡(1809-1849)。1835年.坡開始撰寫包括《紅色死亡假面舞會》《地獄與鍾 擺》、《厄舍古廈的倒塌》和《莫格街凶殺案》等短篇小說,這些作品探索了以往隱蔽在人們內心的那些層面,而將小說的疆界推向了神秘和幻想。

與此同時的1837年,年輕的納撒尼爾.霍桑(1804-1864)將自己的短篇小說收集成冊,取名為《故事新編》,其中充滿了象徵與神秘莫測的事件。霍 桑一鼓作氣,寫出許多長篇的"傳奇",即帶寓意件小說,這些作品探索了在其故鄉新英格蘭的犯罪、傲慢和感情壓抑等主題。他的傑作《紅字》赤裸裸地寫了一位 女性的人生戲劇,這位婦女因犯通姦罪而被驅逐出了自己的社會。

霍桑的小說對其友人赫爾曼.梅爾維爾(1819-1891)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後者最初成名是因為將航海經歷中的素材變成了多部異國情調的小說。在霍桑的 激勵下,梅爾維爾繼續努力,寫出了數部充滿哲學思辯的小說。在叫《白鯨》中,一次捕鯨的海上冒險成了他思量諸如走火入魔、邪惡的本性,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 抗爭等主題的手段。梅爾維爾還有一部優秀的短篇小說叫《比利.巴德》,他在其中戲劇化了責任與憐憫之間在一艘戰艦上相互衝突的論點。他還寫了一些更為深刻 的書,但銷售量卻少得可憐,而他早在辭世之前便已為人們所遺忘。20世紀初的幾十年中,他才重新被人發現。

1836年,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1803-1882),這位前牧師出版了一部令人驚訝的非小說性作品,取名為《論自然》,他在書中宣稱,有可能通過有序的宗教進行分配,通過學習並對大 自然作出反應,去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作品不僅影響了那些聚集在他周圍的作家,形成了一場名為先驗主義的運動,而且影響了那些曾聽過他演說的公眾。

愛默生最具才華的同輩思想家叫亨利.戴維.梭羅(1817-1862),是一位堅決的反享樂主義者。梭羅在樹木繁茂的沃爾登湖畔一座小屋裡獨居了近兩年之 後,寫出了《沃爾登》這部回憶錄,以鼓動抵制有序社會中愛管閒事的各種命令。他那些觀點激進的作品表達了深深植根於美國人性格中的對個性的追求。

馬克.吐溫(塞繆爾.克萊門斯的筆名,1835-1910)是第一位出生於東海岸之外-密蘇里州邊界上的美國大作家。他反映小地方生活的傑作中,有回憶錄 《密西西比河上》和小說《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些作品已在第2章中有所提及。吐溫的風格受到新聞業的影響,並融合了方言的特色,開門見山且樸實無 華,但卻動人心弦並喜笑怒罵,改變了美國人使用自己語言的方式。他的人物使用當地方言土語,新發明的詞語和當地口音,因而談起來像真實的人,聽起來則美國 味十足。

亨利.詹姆斯(1843-1916)由於需要直接討論的原因,而直接面對了舊世界與新世界之間的兩難狀況。他儘管出生於紐約市,卻在英格蘭度過了大部分的 成年歲月。他的許多小說集中描寫了那些居住或旅行於歐洲的美國人。詹姆斯的小說錯綜複雜,用詞考究,感情剖析尤其細膩,讀起來可以令人為之震顫。他的作品 中比較容易理解的得數中篇小說《黛西·密勒》和《螺絲在擰緊》,前者描寫的是一位令人着迷的美國少女在歐洲的生活,而後者則講述了一個令人莫名其妙的鬧鬼 故事。

美國19世紀的兩位最偉大的詩人,在性格和風格上相差無幾。沃爾特.惠特曼(1819-1892)本是位工人、旅行家、美國南北戰爭期間 (1861-1865)自告奮勇的護士,以及詩歌上的改革家。他的主要著作是《草葉集》,他在其中使用了自由流動的詩體和長短不一的詩句,描寫了氣象萬千 的美國民主。這位詩人將這個主題繼續深化,從而使波瀾壯闊的美國經驗與他個人等同起來並設法使自己聽起來不像個愛草如命之人。比如在《草葉集》中的核心長 詩《自己之歌》中,惠特曼這樣寫道:"這真是各時代各地方所有人的思想,並不是從我才開始的...."

惠特曼還是一位宣揚肉體的詩人- 他將之稱為"帶電的肉體"。英國小說家D.H.勞倫斯在《美國文學經典》-書中寫道:惠特曼"是打碎所謂人類靈魂'優越'且'超乎'於肉體之上的陳舊道德觀之第一人"。

在另外一個方面,埃米莉.狄更生(1830一1886)則在馬薩諸塞這個小城裡,過着未婚婦女那種文雅且安全的生活。她的詩歌結構規範,機敏靈巧,精雕細刻,並具有心理上的穿透力。她的作品對於同時代而言是不落俗套的,但生前得以出版的卻微乎其微。

她的許多詩歌討論的是死亡,並常使用了某種頑皮的手法。其中的一首詩是這樣開篇的: "因為我無法停步等待死亡,而死亡卻仁慈地停步等我"。狄更生另一首詩歌的開端則耍弄了她作為一位男性統治社會中的女性和無名詩人的地位: "我是無名鼠輩/你是誰?/你也是無名鼠輩嗎?"

20世紀初,美國的小說家均將小說的社會範疇加以擴大,以包容上流社會和底層社會這兩類生活。伊迪絲.華頓(1862-1937)仔細考察了上層階級,即 她成長起來的東海岸社會。她最優秀的著作之一《天真的時代》重點描寫了這樣一個男人,他選擇的新娘是一個循規蹈矩並為社會所接受的女人,而非一個令人着迷 的外來者。大約在同一時期,史蒂芬.克萊思(1871-1900)在《街頭女郎梅季》中描寫了紐約市妓女的生活,而他最出名的作品則是《紅色英勇勳章》這 部描寫南北戰爭題材的小說。西奧多.德萊塞(1871-1945)在《嘉麗妹妹》中,描畫了一位移居芝加哥後給人做妾的鄉村少女。

對風格和形式加以實驗,迅速地步入了題材上的新自由。1909年,當時移居巴黎的格特魯德.斯泰因(1874-1946)出版了《三個女人的一生》,這部具有革新意義的作品受到了她所熟悉的立體主義、爵士樂和當代美術與音樂中其它運動的影響。

詩人埃茲拉.龐德(1885-1972)出生於愛達荷州,成年後卻在歐洲度過了大部分時光。他的作品錯綜複雜有時晦澀難懂,涉及到其它多種藝術和東西方廣 闊的文學領域。他影響了其它許多詩人,其中廣為人知者為同為僑民的T. S.艾略特(1888-1965)。艾略特寫的詩歌簡練而理智,密集的結構中凝聚着大量的象徵。在《荒原》中他用支離破碎且揮之不去的各種形象預見到了第 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社會偏見。同龐德的詩作一樣,艾略特的詩歌也具有高度的暗示性,而有些版本的《荒原》還附有詩人親自提供的腳註。艾略特於1948年獲得 諾貝爾文學獎。

大戰之後,美國作家也表現出了那種幻滅感。F.斯格特.菲茨傑拉德(1896-1940)的短篇與長篇小說捕捉住了20年代那種忐忑不安尋歡作樂和蔑視一 切的基調。菲茨傑拉德的典型主題是年輕人的金色夢想幻滅在失敗和失望之中的傾向並痛快淋漓地表現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之中。

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救護車駕駛員,親眼目睹了暴力與死亡,而麻木不仁的殘殺則使他心悅誠服地 懂得了抽象的語言最空泛無力並能使人誤入歧途。他從自己的作品中砍去了不必要的詞語,簡化了語句結構,而集中描寫具體的對象和行為。他堅持這樣的道德觀 念:在壓力之下,必須鼓足勇氣,他的主人公們均強悍有力卻沉默寡言,在同女性交往時顯得笨拙不堪。《太陽照樣上升了》和《永別了武器》通常被看作他的最佳 小說。1954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除小說之外,20年代也是戲劇豐收的時期。在尤金.奧尼爾(1888-1953)開始撰寫劇本之前,美國還不曾擁有任何一位舉足輕重的劇作家。作為 193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奧尼爾主要從古典神秘故事、《聖經》以及新興的心理學之中獲取靈感,以探索內心的生活。他坦率地描寫性與家庭爭執,但其偏 愛的主題則是個人對特性的尋找。他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是《進入黑夜的漫長一天》這部悲劇,它規模小巧,但主題卻宏大,主要以家史為基礎。

另一位獨創精神令人叫絕的美國劇作家是坦納西.威廉斯(1911-1983),他用轟動一時的詩劇形式表現了自己的南方遺產,通常是關於一位敏感的女性陷 入了某種兇殘環境中的故事。他的劇作中有好幾部均被拍攝成電影,比如《慾望街車》和《熱鐵皮屋頂上的貓》。另一位美國小說家威廉.福克納 (1897-1962)比海明威早五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福克納設法在約克納帕托法這個由他杜撰出來的密西西比州的小縣城內大面積地融會了人性。為了再 現其人物的內心狀態,他記錄了他們那些貌似未經裁剪的胡思亂想-這種技巧被稱作"意識流"(實際上,這些段落均經過認真的打磨,而那種表面的隨意性只是某 種幻覺)。他還打亂了時間順序,以便表現往事-尤其是南方蓄奴時期-是如何延續至今的。他的大作中有《聲音與瘋狂》、《押沙龍,押沙龍!》、《去吧,摩 西》和《不可征服者》。

福克納是南方文學復興的一部分,這場運動還包括了杜魯門.卡波特(1924-1984)和弗蘭納里.奧康納(1925-1964)。儘管卡波特寫的小說中有短篇的和長篇的、虛構的和非虛構的。 但他的傑作卻是《冷血》這樣一部紀實性的作品,其中記錄了多重謀殺及其嚴重後果,並融合了頑強的新聞報道,憑惜的卻是一種小說家敏銳犀利的心理,並採用了晶瑩剔透的散文
體。 "非虛構小說"的其它實踐者還包括諾曼.梅勒(1923-)和湯姆.沃爾夫(1931-)。前者在《黑夜的軍隊》中記述了一次發生在五角大樓的反戰遊行,而後者則在《品質精良》中描寫了美國的宇航員們。

弗蘭納里.奧康納是位天主教徒,因而成為盛行新教的南方她的故鄉的局外人。她筆下的人物都是新教的忠實信徒,迷戀於上帝和撒旦兩者。她最出名的是那些悲喜劇短篇小說。

20年代紐約市的哈萊姆地區,目睹了黑人藝術群體的崛起。這個階段被稱作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並推出了諸如蘭斯頓.休斯(1902-1967)、康提卡倫 (1903-1946)和克勞德.麥凱(1889-1948)這樣才華橫溢的詩人。小說家佐拉.尼爾.赫斯頓(1903-1960)根據美國黑人的口頭傳 統,並將其講故事的天賦與人類學的研究融為一體,寫出了多篇栩栩如生的短篇小說。赫斯頓通過小說《他們的眼睛注視着上帝》(講述一位淺膚色的英國黑人婦女 的生活與婚姻)等書籍,影響了後一代的黑人女性小說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接納多種聲音的新趨勢使黑人作家進入了美國文學的主流。詹姆斯.鮑德溫(1924-1987)在《喬瓦尼的房間》中表達了自己對種族 主義的鄙棄和對性愛的謳歌。在《隱身人》中,拉爾夫.埃利森(1914-1994)則將美國黑人的困境與人類在現代世界中尋找特性這種更大的主題聯繫在了 一起,但黑人的種族卻常常將他們銷聲匿跡於占人口大多數的白人文化之中。

50年代,西海岸出現了一場文學運動,描寫"垮掉的一代"的詩歌和小說。所謂"垮掉的一代",同時可指三重意思∶爵士樂的節奏、戰後社會疲憊不堪的感覺, 以及通過吸毒、酗酒和東方神秘主義去體驗各種新形式的興趣。詩人艾倫.金斯堡(1926-1997)在《嚎叫》這部惠特曼式的作品中,為社會的抗議和瘋狂 的幻想一錘定音,而該書是這樣開始的:"我目睹着同輩中最優秀的人才被瘋狂所毀滅...."傑克.凱魯阿亞(1922-1969)則在其情節小說《在路 上》中,歌唱了"垮掉的一代"那無憂無慮和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

從歐文和霍桑到如今,短篇小說一直是深受美國人青睞的形式。其20世紀的大師當數約翰.奇弗 (1912-1982),他將美國人生活的另外一個方面,即在大部分大都市周圍崛起的富足的郊外帶進了文學的領域。奇弗曾長期為《紐約人》撰稿,這個雜誌素有機智精良的美名。

儘管隨波逐流的文學依舊在撰寫之中,並且危害極大,但少數民族群體成員近年來推出的小說卻令人吃驚。這裡僅舉幾個例了。美國本土作家萊斯利.馬爾蒙.西爾 科(1948-)採用了從口語和傳統故事到時裝熱和《在冰冷的暴風雪之光中》等抒情詩等手段。華裔作家埃米.譚(1952-)在《好運俱樂部》中,描繪了 其父母早年在加州的奮鬥史。祖籍古巴的作家奧斯卡.黑傑羅斯(1951-)1991年因小說《曼波王奏情歌》而獲普利茲獎。在以《一個男孩兒自己的故事》 打頭炮的系列小說中,埃德蒙懷特(1940-)捕捉了美國同性戀崛起過程中的苦惱和喜劇。最後需要提及的是,美國黑人女性出版的小說中,有些已進入近幾十 年來的強力小說行列。其小一位名叫托尼.莫里森(1931-),出版了《心愛的人》等小說,並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第二位獲此殊榮的美國女 性。


12樓 張樹人 2011-1-1 14:50
第十一章 輸出流行文化

Photograph by Gene Sweeney, The Baltimore Sun

米老鼠、巴貝.魯思、白痴喜劇、G.I.喬布魯斯、辛普森、邁克.傑克遜、達拉斯牛仔、《飄》、夢幻隊、印第安納.瓊斯、第22條軍規 - 這些來自美國體育和娛樂圈的名字、風格和詞組,已經加盟比較有形的美國產品,並通行於全球。是禍是福,反正許多國家已經擁有了兩種文化:各國的本土文化和 包括體育、電影、電視節目和音樂,其能量和廣泛的誘惑力具有典型美國特色的項目在內的文化。

本章將集中討論美國對世界娛樂圈作出的幾大獨特貢獻:棒球和籃球這兩個體育項目;電影;以及三種流行音樂 - 爵士樂、搖滾樂和鄉村音樂。




棒球

能在美國人心目中喚起更多思鄉之情的體育項目,非棒球莫屬。數量如此之多的成年人像孩子那樣玩這種比賽(或者玩它的近親球類壘球),以至於使它成了"國球"。這也是一種民主的比賽。與足球和籃球不同,棒球完全可在擁有普通身高和體重的人們之間進行。

棒球起源於美國南北戰爭(186l -1865)之前,最初只是作為跑柱式棒球這種簡陋的賽事,在市郊的沙地上進行。早期賽事的冠軍們對它進行了改良,並將一些技巧和理性的裁判包括進來,進 而使這種公平的行為在美國受到尊重。尤其是得分和保持記錄使得棒球更有吸引力。約翰·索恩在《棒球百科全書》中寫道:"如今,棒球如果沒有得分記錄就無法 想像"。毫無疑問,有更多的美國人知道羅傑.馬里斯196l年的61次全壘打打破了巴貝.魯思1927年60次的記錄,而對羅納德.列根總統1984年在 選舉團得票525張,打破了富蘭克休.羅斯福總統1936年523票的記錄,則知之甚少。

1871年,第一個職業棒球聯盟誕生。到20世紀初,美國東部的各大城市中,大部分均擁有一個職業棒球隊。這些棒球隊分為兩個聯盟∶全國聯盟和美國聯盟。 而在定期的賽季上,比賽只能在同一聯盟內部的不同球隊之間進行。每個聯盟中獲勝最多的那個球隊據說會分別獲得"錦旗";而兩個聯盟中的錦旗得主則在定期賽 事結束後,於世界職業棒球錦標賽上相遇。贏得至少四場比賽(總共大概有七場)的球隊即為當年的冠軍。這種程序至今依然有效,儘管現已分成了更多的聯盟,而 錦旗得主則在賽季打完之後於各組的獲勝者中產生。

棒球於本世紀20年代進入成熟期,此時的巴貝.魯思(1895-1948)率領紐約的揚基隊,贏得了若干世界系列大賽的冠軍,並因其全壘打(這時的球不能 再打,因為已被打出了外場)的力量而成為民族英雄。幾十年的時間裡,每個隊均擁有自己的偉大球員。最值得注意者當是布魯克林.道傑斯隊的傑基.羅賓遜 (1919-1972),這位才華橫溢且勇往直前的運動員1947年成為各大聯盟中的第一位美國黑人運動員(在羅賓遜之前,黑人球員只能加入黑人聯盟)。

自50年代起,棒球擴大了其地域範圍。西部城市有了球隊,要麼是吸引東部城市的球隊移居西部,要麼則由著名球隊派遣其成員,去成立所謂的擴充隊。直到70 年代,由於嚴格的合同,棒球隊的所有者們依然擁有運動員;而此後,各種規章制度均發生了變化,因此,運動員們在某些範圍內,可將自己的服務自由出售給任何 球隊。結果是競相喊價,明星運動員們每年則能獲取數百萬美金。運動員聯盟和所有者之間的糾紛不時會導致比賽一次停止達數月之久。如果說棒球既是體育,也是 商業,那麼到了20世紀末,許多不滿的發燒友們則認為,其商業的一面已佔了主導地位。

棒球自二戰後由美國士兵引入日本以來,己在日本流傳開來。到了90年代,日本棒球手Hideo Nomo成了洛杉磯道傑斯隊的明星投手。打棒球在古巴和其它加勒比海國家也相當普遍。在1996年的奧運會上,金牌的爭奪賽居然跑到美國以外的日本和古巴 兩隊之間(古巴隊獲勝)去了的事實,足以證明棒球的魅力之大。




籃球

美國另一個廣為流傳的比賽項目是籃球,目前已有2.5億人有組織地在打籃球,同時還有數不勝數的人在參加臨時比賽。籃球起源於1891年,當時有一位即將走馬上任的長老會牧師,叫詹姆斯.奈史密斯(1861 -1939),他被派往基督教男青年會在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的一所訓練學校去教一堂體育課。這門課一直以紛亂不堪而出名,因此,奈史密斯的任務便是發明一種新型比賽,使小夥子們有事可干。當時正值冬季,室外非常寒冷,需要一種能在室內進行的比賽。

奈史密斯回想起自己早年在加拿大時的情形,他曾和自己的朋友們玩過一種叫"岩石上的鴨子"的遊戲,具體過程是竭力用小塊石頭將大塊的石頭從鵝卵石上砸下 來。他還回憶起曾看到橄欖球運動員在體操房裡將一個球扔進一個盒子。於是,他想出了這樣的主意:將加高的若干個盒子緊緊地釘在一起,然後讓大家往裡面投 球。由於找不到那麼多的盒子,他便使用了裝桃子的籃子。據亞歷山大.沃爾夫在《籃框百年》一書中說,奈史密斯花了"大約一個小時",便為這個新興項目制定 了各種規則,其中的大多數規則至今依然以某種方式在使用。

籃球廣泛流傳開來,因為基督教男青年會學校的畢業生們四處旅行,因為奈史密斯自由自在地傳播其規則,還因為需要有一種簡單的比賽,能夠在冬季的室內舉行。奈文密斯的遺產中包括了第一位偉大的大學籃球教練福雷斯特."福格".艾倫(1885 -1974),他為奈史密斯在堪薩斯大學打球,作為堪薩斯的教練,一鼓作氣贏了77l場比賽。艾倫的球星中有位威爾特.張伯倫,他成為職業籃球的首批超級球星之一 - 1962年的一個晚上他在一場比賽中創下100分的記錄。

第一個職業籃球聯盟形成於1898年,運動員們在國內打球可得到2.5美金,外出打球則可得到1.25美金。大約在100年之後,華盛頓子彈隊(現在的華盛頓魔術師隊)的明星運動員朱萬.霍華德從子彈隊和邁阿密熱隊得到的競爭性開價是7個賽季1億多美金。

全國籃球協會的許多球隊目前都有外國運動員,他們在奧運會期間都會回家,代表各自祖國參賽。所謂的夢幻隊,是由美國一流職業籃球運動員組成的,並代表美國參加了最近的奧運會。1996年,夢幻隊緊追諸對手,直到比賽接近尾聲時才告結束,這表明籃球的國際地位在日益增長。




電影

美國電影批評家保林.凱爾為其1968年的評論集起了這樣一個書名:《接吻 -接吻 -刺激 -刺激》。她對此解釋說,這些詞語來自一幅意大利的電影廣告,而"對於人們去想像電影的基本魅力,或許是個最為簡潔的說明"。當然,這些詞語也總結了許多美國電影的原始能量。

如果說,電影不是美國人的發明,那它也是美國對世界娛樂業作出的卓越貢獻。1900年代初,當這種傳媒尚屬新生事物之時,許多移民尤其是猶太人。便在美國 的電影工業找到了工作。他們因為納粹的種族偏見而失業,但卻能在這個嶄新的行業里留下自己的印記:展播電影照片的沿街電影院被稱作5分硬幣電影院,因為當 時的入場券是一個硬幣(5分錢)一張。幾年時間內,雄心勃勃的人們,如塞繆爾.戈爾德溫、卡爾.萊默爾、阿道夫.朱科爾、劉易斯.B.邁耶,以及華納兄弟 - 哈里、阿爾伯特、塞繆爾和傑克- 則轉向了這個行業的製片方面。很快,他們便成為一種新興企業 - 電影製片廠的領袖。

重要的製片廠都集中在加州洛杉磯的荷里活。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曾有幾個城市生產電影,但隨着電影工業的發展,電影製片人都被吸引到了加州南部。那裡溫和的氣候吸引了他們,這種氣候則保證一年四季都能在室外拍片。吸引他們的還有隨處可見的各種景色。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從歐洲來了另外一些電影工作者:歐內斯特.盧比奇、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弗里茨.蘭和讓.勒努瓦等導演,魯道夫.瓦倫蒂諾、馬林. 迪特里希、格里塔.嘉寶、羅納德.科爾曼和查爾斯.博耶等演員。他們加盟到土生土長的美國演員隊伍之中-這些人受到有聲電影的吸引後,走下了紐約市的舞 台,一路西行來到此地,形成了20世紀成長速度最為驚人的工業之一。到了40年代中期,當電影的普及程度達到高峰時,這些製片廠一年拍攝的影片總量約達 400部之多,而每周則有9,000萬美國觀眾前去觀看。

在所謂荷里活的黃金時代,即30和40年代,荷里活製片廠發行的影片很像從亨利.福特的組裝線上跑下來的汽車那樣源源不斷。沒有哪兩部電影是完全一樣的, 但大多數電影都遵循了一個模式:西部故事、通俗喜劇、黑色電影、歌舞劇、動畫卡通、傳記片等等。不過,每部電影都有點兒不同,而且,與汽車製造者不同的 是,許多生產電影的人都是藝術家。《有與無》(1944)聞名於世,原因不僅在於首次使漢弗萊.博加特(1899 -1957)與洛朗.巴考爾(1924)這兩位演員聯袂演出,而且還由於電影劇本出自兩位後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 -1961)和威廉.福克納(1897 -1962)之手,前者的小說是這個劇本的藍本,而後者則對電影劇本進行了改編。

然而,電影生產仍然是一種商業,電影公司則通過所謂的製片廠體制的動作來賺錢。各大製片廠僱用了數千名拿工資的人--演員、製片人、導演、作家、特技替身演員、工匠和技師,並在全國各個大小城鎮擁有數百家電影院 - 這些電影院專門放映它們的影片,並總是需要新片。

令人叫絕的是,嚴格的組織管理過程居然生產出了如此之多的高質量娛樂產品。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既然有如此之多的影片在生產之中,那就不可能要求每一部都得 產生轟動效應。製片廠可以在一部中等預算的故事片上,用優秀的劇本和相對不知名的演員來進行冒險:由奧森.韋爾斯(1915 -1985)導演的《公民凱恩》(1941),便適合這種說法,並被廣泛公認為所有美國影片中最偉人的一部。在其它情況下,意志堅定的導演們如霍華德.霍 克斯(1896 -1977)和弗蘭克.卡普拉(1897 -1991),為了實現自己的藝術夢想同製片廠進行過鬥爭。製片廠體制或許是在1939年達到的最高點,當年發行了這樣一些經典的影片:《奧斯巫師》、 《飄》、《舞台教練》、《史密斯先生前往華盛頓》(卡普拉導演)、《只有天使才有翅膀》(霍克斯導演)、《尼諾奇卡》(盧比奇導演)和《半夜》。

到了40年代末,製片廠體制屈從於兩股力量: (1)聯邦政府的反壟斷條例將電影的生產與放映分離開來; (2)電視的出現。電影的產量驟然下跌,即使平均的預算上漲也無濟於事,因為荷里活想給觀眾提供的是他們那種無法在電視上看到的宏大場面。

這種巨型炸彈症候群繼續影響着荷里活。加上工資飛漲的演員、製片廠負責人和片商,也就是說,如今發行的影片要麼是大獲成功,要麼是一敗塗地,一切全依賴於其鉅額的開支同公眾趣味相吻合的程度。

製片廠依然存在,但常常得同其它中介公司合作,但目前最有意思的美國影片中,有許多是獨立的製作。比如說伍迪.艾倫(1935 -),便是這一類影片。批評家們對這些影片評價甚高,而其中的大部分也能獲利,加上優秀演員都願意同艾倫一道工作,只要較少的報酬,因此,拍片的成本不 大。這樣,即使某位導演不留神賠了錢,也不至於一蹶不振。相比之下,由湯姆.克魯斯或阿諾.施瓦辛格主演的故事片,僅支付這一位明星的第一筆片酬就高達 l,000萬美金甚至更多。荷里活製片廠的製片主任為謹慎起見,在緊急關頭手中都把握着幾倍於此的資金。




流行音樂

斯蒂芬.福士特(1826 -1864)是第一位具有鮮明美國特色的流行美國音樂作曲家。他形成的模式將歐洲音樂傳統的各種成分同美國黑人的節奏和題材融為一體,構成了此後的美國音 樂。福士特的祖籍是愛爾蘭,成長於美國南方,並在此聽到了黑奴的音樂,也看到過吟遊藝人的表演,但後者是由白人裝扮成黑人,去表演美國黑人的歌舞。這些素 材成為福士特一些最佳歌曲的靈感,對這些歌曲許多美國人至今仍然爛熟於心:《哦!蘇珊娜》,《坎普頓賽馬》、《彈起班卓琴》、《故鄉的親人》(其首句唱 詞:"順着斯旺尼河往下淌"使這首歌曲流傳得更廣)。

在電影和無線電廣播問世之前,大多數美國人不得不自娛自樂,或者等待着演說者、馬戲團,或者名叫歌舞雜耍的流動舞台歌舞表演之光臨。美國有許多名演員,當 年都是從歌舞雜耍表演中起步的。W.C.菲爾茲、傑克.本尼、喬治.伯恩斯和格雷西.艾倫、巴斯特.基頓、索菲.塔克、范妮.布賴斯、艾爾.喬爾森,以及 三大丑角等等即是其中的幾位,而傳媒也要求穩定地提供新歌。19世紀末,音樂出版成為美國的一宗大生意,許多這類出版公司都雲集於紐約市的錫盤街。

歌舞雜耍和歐洲風格的輕歌劇孕育了百老匯的歌舞劇,這種表演形式將唱歌和跳舞合二而一,成了一種帶對話的連續性故事。這種風格的第一個成功範例 - 至今依然是最好的作品之一 - 就是傑羅姆.克恩的《演藝船》,首演於1927年。有趣的是,《演藝船》歌頌的是黑人對美國主流音樂的影響,故事集中在種族通婚問題上展開,而其中最感人肺腑的歌曲又是那支黑奴的悲歌《老人河》。

詞作家歐文.伯林(1888-1989)從錫盤街順利過渡到了百老匯。作為俄羅斯 -猶太人出身的移民,他寫出了一些最為流行的美國歌曲∶《願上帝保佑美國》、《復活節大遊行》、《白色聖誕節》、《沒有哪個行業能像演藝行業》和《面貼面》。科爾.波特(1891 -1964)將機智的歌詞和撩人的旋律融會在《任何事都會過去》、《我的心屬於爸爸》、《你乃至上》、《我非把你踢出去》和《可親可愛》等歌曲中,從而將百老匯表演中的歌曲提高到了一個嶄新而精緻的高度。

斯科特.喬普林(1868 -1917)和尤比.布萊克(1883 -1983)等黑人作曲家,從自己的遺產中汲取靈感,創作了許多歌曲和拉格泰姆的鋼琴曲,而喬普林還創作過一部歌劇。喬普林逝世後完全被人遺忘,但他的音 樂卻自70年代以來重歸故里。布萊克為《曳步舞》作了曲,這是第一次由黑人創作,並使用了黑人題材的百老匯歌舞劇,並且一直演到他90歲高齡。自黑奴勞動 歌曲發展而來的布魯斯歌曲在20和30年代風靡紐約市和其它地方;而兩位最出色的布魯斯實踐家則分別是瑪.雷尼(1886 -1939)和貝西.史密斯(約1898 -1937)。




爵士樂

W.C.漢迪的《聖劉易斯的布魯斯》寫作於20世紀,是錄製次數最多的歌曲之一。在所有這些唱片中,有一張可謂獨樹一幟,那便 是貝西.史密斯1925年的版本,用短號為她伴奏的是劉易斯.阿姆斯特朗(1900 -1971),這是三位偉大人物(作曲家、歌唱家和樂器演奏家)在一種稱作爵士樂的新興音樂上的合作。儘管爵士樂的內涵模糊不清,但有一點是十拿九穩的, 最初肯定與性相關。這種音樂起源於20世紀初的新奧爾良,來自拉格泰姆、黑奴歌曲和銅管樂隊的各種成分匯聚在一起。爵士樂最顯著的成分是其流暢性:在現場 演出中,樂手們幾乎從不會用同樣的方式演奏一首歌曲,他們會在其音符和歌詞即興變奏。

多虧了傑利.羅爾.莫頓(1885 -1941)和埃林頓公爵(1899 -1974)、劉易斯.阿姆斯特朗、本尼.古德曼(1909 -1986)和比克斯.貝德貝克(1903 -1931)、比利.霍利戴(1915 -1959)和埃拉.菲茨傑拉德(1918 -1996)這樣一些天才的作曲家和表演家,爵士樂從20到40年代一直在美國流行音樂中獨佔鰲頭。30和40年代最為流行的爵士樂形式是"大樂隊搖 擺",主要是根據與格倫.米勒(1909 -1944)和威廉."伯爵".巴錫(1904 -1984)風格相同的音樂家指揮的大型樂隊來命名的。40年代末,一種新型、更加理性、大多為器樂而取名為"比鮑普"的爵士樂形式開始吸引觀眾。其演奏 者包括小號手迪濟.吉萊斯皮(1917 -1993)和薩克斯管演奏者查里.帕克(1920 -1955)。小號手邁爾斯.戴維斯(1926 -1991)對大範圍的音樂影響進行了實驗,其中包括古典音樂,並將古典音樂吸收進了《西班牙速寫》等作品之中。




搖滾樂與鄉村音樂

然而,到了50年代初,爵士樂對大部分觀眾來說,已經失去了以往的某些魅力,搖滾樂這種新型流行音樂從名叫節奏和布魯斯的黑人 風格中脫穎而出,而布魯斯本是一種帶有強烈節奏的歌曲,其歌詞則常常是有傷風化的。儘管由黑人寫作,並且是為黑人而寫,但節奏與布魯斯也吸引了白人青少 年,對他們來說,晚上從黑人廣播電台收聽這種音樂,簡直是一種神秘的快樂。為了使這種新型音樂更能為主流觀眾所接受,白人演奏者和改編者開始"佔領"節奏 和布魯斯歌曲領域,但演唱時使節奏柔和了一些,並對歌詞進行了淨化。典型的例子是《多麼遺憾》,這首搖滾版的歌曲1955年由黑人作曲家安托萬."胖 子".多米諾創作時曾紅極一時,經由白人歌手帕特.布恩民謠式的演唱之後,則更是大紅大紫。

當時,精明的唱片製作人意識到,-位能用黑人的能量演唱,並有磁性般魅力的白人,一定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而在南方貧苦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埃爾維斯.普雷斯利(1935 -1977)便是這樣一位人物。除了一副演唱起來富於激情的好嗓子之外,普雷斯利還長了一副性感的好模樣,而每當他和着搖滾樂顫動臀部時,成年人會覺得淫 盪不堪,青少年則覺得自然天成。一開始,普雷斯利也唱黑人歌手的作品。比如他首批走紅的曲目之一《獵狗》,就曾由布魯斯歌唱家大媽媽桑頓演唱過。不過,沒 過多久,普雷斯利就演唱起富於獨創性的東西來,提供者則是新一代搖滾樂的歌曲作者。

搖滾樂問世之後,僅用了幾年工夫,便走上了成為美國流行音樂的陽關大道,尤其是在年輕人中一路順風。它很快傳播到了英國,而那裡的金龜樂隊和滾石樂隊則 誕生於60年代初。然而,與此同時,一種對搖滾樂的挑戰卻以民間音樂的形式出現,它的基礎主要是來自蘇格蘭、英格蘭和愛爾蘭的民謠,並保存於美國北卡羅來 納和西弗吉尼亞的群山之中。結他或班卓琴演唱家如偉弗兄弟、瓊.貝茲、朱迪.科林斯,以及彼得、保羅和瑪麗等等,他們常常是在自己的伴奏下,為搖滾樂提供 了一種技術水平較低的替代品。

鮑伯.迪倫(1941 -)通過寫作引人注目的新歌,拓寬了民間音樂的領域,而這些歌曲討論的則是當代的各種社會問題,尤其是拒絕給美國黑人以公民權的問題。1965年在紐波特 民間藝術節上,當迪倫"過電"(用電聲結他為自己伴奏)而導致觀眾起倒哄時,搖滾樂的發燒友和民間音樂的純粹主義者這兩大陣營間的分歧達到了頂點。迪倫沒 有被嚇倒,他最終將整個民間音樂運動帶進了一種搖滾樂與民間音樂的混合體。

這次結合是一次分水嶺式的事件,它所設立的模式至今依然效。搖滾樂-直是風行美國-也是世界其它大部分地方 - 的流行音樂,主要原因就在於它能將幾乎任何種類的音樂以及新穎別緻的各種各樣外來技藝吸收進自身那強大的節奏框架之中。每當搖滾樂的創造力顯示出枯竭的跡 象時,似乎都能從美國黑人那裡得到某種補充,就像拉普在80年代的崛起一樣、這種表演形式的歌唱非常壓韻、歌詞很粗俗,曲調則屬微量主義。

像民間音樂一樣,鄉村音樂也產生於從英倫三島來到美國的歌曲。鄉村音樂的最初形式叫做"老時光",由弦樂隊伴奏(典型的構成為小提琴、班卓琴、結他和低音提琴),每年依然可在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和其它南方各州的藝術節上聽到。

現代的鄉村音樂 -歌曲是原來的,但關注的對象卻是當代人的發展於20年代,時間上大致與大批鄉下人去城裡找工作同步。鄉村音樂傾向於擁有某種憂鬱的聲音和情調,而許多經典的歌曲都是關於去或分離的 - 失去家園、將父母撇在身後、失去情人等等。同其它許多形式的美國流行音樂一樣,鄉村音樂很容易適應搖滾樂節奏的需要,而鄉村搖滾樂則成為又一種成功的美國混合體。總體來說,鄉村音樂在流行程度上僅次於搖滾樂,而鄉村音樂歌手加思.布魯克斯(1962 -)出售的影集則多於美國音樂史上的其它任何一位藝術家,包括埃爾維斯.普雷斯利和克爾.傑克遜。




評論

有些國家怨恨美國文化主宰了世界。法國人定期開展運動,以便從其語言中驅逐入侵的英語術語、而加拿大人則對美國在加拿大的出版物加以限制。許多美國人也抱怨傳媒的傾向要將節目的水準往最低的共同標準上定。

然而,這個共同的標準卻不必是低下的,而美國製作最終能吸引全人類的娛樂節目之訣竅,也決不是什麼雕蟲小技式的天賦。在《荷里活的眼睛》這本書里,作家和 製片人喬恩.布爾斯廷捍衛了電影面向大眾市場趣味的策略,而這種策略可適用於美國流行文化的其它分支:"通過其頭腦簡單、貪得無厭和民主的方式,荷里活的 電影生產者從骨子裡深深懂得,他們可以把一部電影拍得兩全其美,既能使自己感到百般的驕傲,又能使廣大的民眾願意去看。這就是說,他們能調動起自身極細膩 的情感,並且用這種情感去同自己的父母子女分享,去同華爾街的律師、小城鎮的"扶輪國際"成員、餐廳侍者和工程專業的學生分享,去向警察、和平主義者、洗 車的小夥子,其至二年級的學生,還有收破爛兒的和固執己見的人分享……分享那人類有的歡樂、悲傷、憤怒、激動、失去、痛苦和愛情之流。"
13樓 張樹人 2011-1-1 14:51
第十二章 媒體及其傳播的信息

Photograph by Steve Liss, Time Magazine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人在家裡,在工作中或在汽車上平均每天花八小時用於印刷品傳媒和電子傳媒。這其中,有四小時用於看電視,三小時聽廣播,半小時聽音樂錄音,另外半小時讀報紙。

信息在美國社會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可以追溯到當年美國憲法起草者的一個基本信念,那就是:充分了解情況的民眾是其自由的最強有力的捍衛者。起草者將這一想法 落實到憲法第一修正案中,明確指出:"國會不得制定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這條法律的必然結果便是,新聞成了政府行為的監督者,並使 公眾關注民選官員的不軌行為和對公民個人權利的侵犯。

憲法第一修正案及其背後的哲學思想使得美國的傳媒在新聞報道和發表觀點方面有極大的自由。1970年代,美國記者揭發了水門事件,這-醜聞以美國總統理查 德德.尼克遜辭職而告終。同在70年代,美國報界發表的《五角大樓文件》,將美國越戰的有關文件分類公諸於眾。在某些國家,報道官員的腐敗行為會導致被捕 或查封報館,但在美國卻可以自由地進行這類報道。在美國,不可以查封媒體,也不可以誹謗政府,而政府官員必須證明對他的報道不僅都是不實之詞,而且完全是 惡意中傷,之後才可以挽回名譽損失。


本章我們將討論四個題目: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及與傳媒有關的時事。




報紙:新聞自由的先鋒

1990年,報紙慶祝自已在美國創立300周年,1690年殖民地的第一張報紙《海外與境內公眾事件》只存在了一天便被英國官 員查封。但其它報紙卻紛紛出台,到1730年代,殖民地報紙的力量已壯大到足以批評英國總督的地步。1734年,紐約總督指控《紐約周報》的出版商約翰. 彼德.曾格犯有誹謗煽動罪。曾格的律師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據理力爭;認為"事實確鑿無誤",完全有理由發表報道。陪審團作出決定,支持出版自由,宣布曾格 無罪。

到1820年代,美國已有大約25家日報和400多種周報。霍勒斯.格里利於1841年創辦的《紐約論壇》報很快便成了全國最有影響的報紙。約瑟夫.普利 策和威廉.倫道夫.赫斯特這兩位媒體巨人,在美國內戰(1861-1865)後分別開始締造自己的報業王國。迫於激烈的競爭,他們求助於"花邊新聞",即 用聳人聽聞卻往往不很準確的報道來吸引讀者。20世紀初,報紙編輯們認識到,吸引讀者的最佳辦法莫過於不帶偏見地將故事的各個側面完整地告訴讀者。客觀報 導便是當今美國新聞界最重要的傳統之一。20世紀早期,新聞界的另一重要特點便是赫斯特集團管理下的多家報紙連鎖經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一趨勢逐步升 級,目前報業連鎖集團已擁有美國75%左右的日報。

隨着電視在40年代和50年代的出現,這一新的電子傳媒開始吞食報紙的發行量:讀者因為可以在電視中看到當天的新聞,便開始漠視下午的報紙。在1971年,66個城市中至少有兩份日報,一份在上午出版,一份在下午出版,到1995年,只有36個城市擁有兩份以上的日報。

總的來說,日報的數量僅有少量減少,1946年時為1,763種,到1994年為1,534種,而周日報紙卻從1946年的497種增至1994年的 889種。兩者相加,美國報紙的數量排世界第一,發行量也居世界第一,達13,500萬份。然而,美國幾家最大的報紙近年來的發行量卻在下降,原因可以解 釋為人們越來越多地從電視和其它媒介獲得新聞。

以發行量計算,1995年美國最大的五家日報為:《華爾街日報》(1,823,207),《今日美國報》(1,570,624),《紐約時 報》(1,170,869),《洛杉磯時報》(1,053,498)和《華盛頓郵報》(840,232)。《今日美國報》是這五份報紙中最年輕的一個。 1982年,甘尼特報業連鎖集團在進行了大量調研之後發行了這份全國性報紙。它依靠大膽的版面設計、彩色照片和簡短的文章來吸引厭倦了傳統的長篇大論而喜 歡新聞"快餐"的城市讀者。

《今日美國報》的誕生得益於新科技,而其它報紙也依靠新技術擴大自己的國內、國際讀者群。《今日美國報》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編輯排版,然後通過衛星傳送到 分佈在全國各地的32個印刷點和設在歐洲及亞洲的兩個印刷點。《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合辦的《國際先驅論壇報》是一份國際性報紙,通過衛星傳送到全 球11個城市印刷,在164個國家發行。

1992年,《芝加哥太陽時報》開始通過"美國在線"向讀者提供文章。"美國在線"是最早將個人計算機與網際網絡相聯繫的公司之一。1993年,《聖何塞 信使報》開始從每日文章中選出一大部分,並將照片和插圖縮小,提供給"美國在線"的訂戶。1995年,八家傳媒公司宣布成立一家新公司,聯手創辦網上報紙 網絡。現在,多數美國報紙都可以在網際網絡上找到。任何人只要將自己的計算機與網際網絡聯網,就可以在家裡或辦公室里瀏覽全國的報紙。




雜誌的位置

美國第一份報紙誕生之後過了半個世紀,才有了美國第一份雜誌,又過了更長一段時間,雜誌才有了廣大的讀者。1893年,美國有 了第一份大量發行的雜誌。1923年,亨利.盧斯創辦了美國第一份新聞周刊《時代周刊》。電視的出現分流了大發行量雜誌的廣告收入,致使一些周刊最終停 刊:《星期六晚郵刊》於1969年,《觀察》於1971年,《生活》於1972年。(後來《星期六晚郵刊》和《生活》又以月刊的形式復刊。)

為了與電視抗衡,雜誌出版商儘力使自己的雜誌適合於某一特定的讀者群,而不再面向廣大讀者。人們可以想到的任何一個專題,幾乎都有了相應的雜誌,包括《網 球》,《汽車屋生活》和《鐵路經營模式》。還有一些雜誌將讀者劃分成區段,分別對待,以引起他們的興趣。比如,《電視導刊》、《時代周刊》和《新聞周刊》 都出版地區版。有些雜誌還試着將每一期雜誌的內容個人化,以迎合某一位讀者的興趣。

雜誌專門化的趨嚮導致美國雜誌數量從1970年的6,960種猛增到1994年的1.1萬種。1994年有50多種雜誌的發行量超過100萬種。發行量最 大的兩份雜誌都是面向退休者的讀物:《全國退休教師協會及美國退休人員聯合會公報》(2l,875,436)和《現代成熟》雜誌 (21,716,727)。發行量居前五名的另外三種雜誌是《讀者文摘》(15,126,6644)、《電視導刊》(14,037,062)和《國家地 理》雜誌(9,283,079)。

1993年,《時代周刊》發行全國第一個網上版,在雜誌擺上報攤之前,讀者就可以通過計算機讀到它的內容。1996年,軟件巨頭比爾.蓋茨創辦了一份政治文化雜誌《斯雷特》,本打算只在網上發行(但《斯雷特》的出版商很快決定增加印刷版)。

在雜誌發展的同時,一種將雜誌與報紙結合而成的新媒體-新聞演示文稿,在70年代開始流行。典型的新聞演示文稿為每周一刊或兩周一刊,往往只有短短的四至 六頁篇幅,所用的紙也不貴。新聞演示文稿圍繞某些專題收集、分析信息。比如《南方政治報道》包括美國南方各州所有的競選新聞,而《聯邦貿易委員會觀察》則 不會漏過聯邦貿易委員會的一舉一動。出版新聞演示文稿僅需少量采編人員,有時候只要一個記者和一台計算機就夠了。

繼新聞演示文稿之後又出現了"愛好者雜誌",這種雜誌發行量較小,但極富個性,其內容有時僅僅是為了讓人大吃一驚。比如《恐懼》便是一份專門登載各種恐怖故事的這類月刊。




廣播的作用

始於1920年的商業廣播將一種新的娛樂形式和傳播信息的方式直接帶入美國家庭。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懂得廣播是一種十分有用的與大眾溝通的媒介。他的"爐邊雜談"在大蕭條時期向國人隨時通報經濟進展的情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則介紹軍事動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電視的普及使廣播電台的經營者重新思考自己的節目設置。在戲劇、喜劇表演和各種各樣演出的可視性方面,廣播無法與電視抗衡。於是很多電 台改播音樂,中間插播新聞和特寫。從50年代開始,收音機成為美國汽車中的標準配件。隨着美國人在上班的路上紛紛打開收音機,廣播重獲新生。

與中波電台相比,聲音質量更好但覆蓋範圍較小的調頻電台的增多在70年代和80年代使廣播電台在節目設置上兩分天下。調頻電台在音樂節目中獨領風騷,而中波電台轉向以全新聞和談話節目為主。

談話節目的歷史僅有25年,當時的節目有一個主持人,一位知名人士或某個問題的專家,而聽眾有機會打進電話提問題,或在直播中闡述自己的觀點。現在美國的一萬家商業電台中有近一千家有這種電話參與式的節目。

儘管電視的地位舉足輕重,廣播取得的成就也仍然令人刮目。1994年,99%的美國家庭中至少有一台收音機,每個家庭中平均有五台收音機。除去一萬家商業 電台外,美國還有1,400多個公共廣播電台,其中大多數是大學或其它公共機構經營的電台,以教育為目的、經費來公共基金和私人贊助。1991年,美國有 1,200多萬人每周收聽"美國公共電台"下屬的430個公共電台。"美國公共電台"總部設在首都華盛頓,是一個全國性的非盈利組織。




電視:三大電視台之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電視已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媒體,在國家選舉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等多個方面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幾乎每個美國家庭至少有一台電視機,1994年這個數字為9,700萬。65%的家庭至少有兩台電視機。

從50年代到70年代,靠廣告收入經營的三大私人電視網NBC全國廣播公司、C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和ABC美國廣播公司播出的免費節目控制着90%的電 視市場。到80年代,通過衛星傳送的付費有線電視迅速普及,動搖了三大電視網的特權地位。到1994年,將近60%的美國家庭收看有線電視。非電視網的節 目吸引了30%以上的觀眾。新的有線頻道中有一些全天24小時播放電影;泰德.特納創辦的CNN有線新聞網24小時播放新聞;音樂電視則播放音樂電視節 日。

與此同時,第四大商業電視網"福克斯"成立並向三大電視網發起挑戰,數家原本同三大電視網之一合作的地方電視台已開始同它合作。繼而又有兩家全國電視網出台:"西屋廣播公司"和"聯合新聞網"。有線電視台的頻道也在日益增多。

美國共有335家公共電視台,每家都獨立經營,為各自的社區團體服務,但又都統一在公共廣播服務局這樣的全國性機構麾下,並由服務局提供節目。美國納稅人 也為公共電視台提供部分經費。估計每周大約有8,700萬美國人觀看公共電視台的節目。"芝麻街"便是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這個兒童節目通過木偶、卡通、 歌曲和小品教幼兒讀寫算。

從70年代後期開始,美國有線電視公司開始向某些特定人群提供服務。"無聲網"播出的節目都配有手語和字幕,以滿足有聽力障礙的觀眾的需要。1988年, 克里斯托弗.惠特爾創辦"一頻道"有線網,播出教育節目和廣告。美國高中學生中約有40%收看他的節目。另外,計算機、電視和光纜的結合使互動型電視成為 可能,也就是說,觀眾可以同時選擇收看多個電視節目。




時事

很多美國人因為子女在電視中收看到過多的暴力而不安。迫於民憤和國會的壓力,四大電視網,即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全國廣播公司和福克斯於1993年一致同意在每個節目開始時告知家長節目包含多少暴力內容,有線網也同意採取類似的做法。1996年,商業電視網和有線電 視網進一步採取措施,根據節目中所包含的暴力、性和髒話,為節目標出等級。顯示節目等級的標記在節目開始時會出現在螢幕上,並會在節目播出時多次出現。

這種自願採取的措施似乎便於政府對節目內容進行管理,但卻很可能違背了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規定。另有一個技術措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1998年,一種配有"V晶片"的電視機開始在美國出售,有了這種裝置,父母就可以把他們不願讓子女看到的節目鎖起來。

人們對計算機中使用的語言和形象也有類似的微詞。國會最近通過一項法案,意在禁止不潔語言和圖像在計算機中使用。但聯邦法院以違反憲法 為由將這一法案壓了下去。這個問題可能只有兩種解決辦法,一是孩子使用計算機時父母密切進行監督,再就是開發出某種技術手段,限制某些計算機功能。

如今美國人面臨的與媒體有關的最大分歧與技術無關,而是關於一個古老的概念:個人私隱。一個人成為公眾知名人物之後,他或她的生活中是否應有某些領域"禁 止入內"。1998年,一位取得領先地位的總統競選人加里·哈特參議員在他與一個年輕女士之間的關係被新聞曝光後退出了競選。兩黨的政治家都抱怨說報界" 無事生非",而國會中一些保守的議員則斷言,媒體偏袒自由派。很多批評者相信,越來越善於窺探私隱的媒體,將使有能力的人不肯涉足政界,不論他們的信仰如 何。

與此相反,過去的記者幾乎都與政治家合謀,向公眾隱瞞他們個人的弱點。人們不為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殘疾的身體拍照,也不會在文章中提及此事。1944 年,他第四次競選總統時,有關他重病纏身的事實一直瞞着選民。即便公布了事實,大多數美國人還是會選羅斯福總統,但是以今天美國人的觀點來看,隱瞞事實似 乎不夠誠實,因為他們相信,在一個民主的國家,通報信息要比壓制消息好得多。
14樓 張樹人 2011-1-1 14:52
國家節慶


Photograph from Digital Stock

美國與許多國家共慶三個國家節日: 復活節、聖誕節和新年。

復活節,通常是在春天的一個星期天,每年的日期各不相同,根據基督徒的信仰慶祝耶穌基督的復活。對基督徒來 說。復活節是一個宗教禮拜和家庭團聚的日子。許多美國人按照老傳統,把煮熟的雞蛋塗上顏色,並將裝在籃子里的糖果送給孩子們第二天、即復活節星期一;美國 總統在白宮草坪上為小孩子們舉行年度尋找復活節彩蛋活動。

聖誕節,在12月25日,是另一個基督教節日,紀念基督之子的誕生。即使對許多非基督徒美國人來說,用燈泡裝飾屋子和院子。買聖誕樹。送禮物和賀卡,已成為傳統習俗了。

新年,當然是1月1日。這一節日的慶祝始於除夕夜,屆時美國人團聚在一起,預祝來年幸福和發達。

 


美國特有的節日

八個其它節日是美國特有的 (儘管其它國家也有與其中幾個相似的節日)。其中有兩個節日與其它幾個不同,突出體現了對美國起源的重視,那便是感恩節和7月4日 。

感恩節,在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但許多美國人在第二天星期五也休假一天。以便過一個四天的周末,在這個周末;他們可以長途旅行探親訪友。這個節日可上溯至1621年,即清教徒們來到麻薩諸塞。決心在不受干涉的情況下實踐其不同於英國國教的宗教的第二年。

經歷了一個嚴酷的寒冬,他們中有一半人死去,於是便求助於鄰近的印地安人,印第安人教他們種植玉米及其它作物。第二年秋天的大豐收使這 些清教徒深受鼓舞,他們大擺宴席以示感恩之情。這種宴會便成了美國的傳統 ─ 不僅因為許許多多的美國人找到了致富之路、而且還因為這些清教徒為自由所作的犧牲仍然令人神往。時至今日,感恩節宴會幾乎總少不了在首次感恩節宴會上擺出 的幾樣食品:烤火雞、紅苺苔子醬、馬鈴薯和番瓜餡餅。宴會開始前。各個家庭和朋友們通常都要停頓一下。為包括值此機會歡聚一堂之類的幸事表示感恩。

7月4日又叫獨立日,旨在紀念美國的誕生 ─ 1776年7月4日簽署了《獨立宣言》,這一天白天有野餐和愛國主義遊行,晚上則舉辦音樂會和放焰火。到處飄揚着美國國旗(陣亡將士紀念日及其它節日也如 此)。1976年7月4日美國各地舉行盛大慶祝活動,紀念《獨立宣言》誕生200周年。除了感恩節和7月4日外,美國還有六個特有的節日。

馬丁·路德·金紀念日:小馬丁·路德,金牧師是非洲裔美國神職人員,被認為是一位偉大的美國人,因為他不遺餘力地通過非 暴力手段來爭取所有人的公民權。自1968年他遭暗殺以來,人們在他的生日1月15日舉行各種悼念活動。1986年,這一天被1月的第三個星期一取代、這 個星期一被宣布為全國性的節日。

總統日 : 直到1970年代中期,喬治·華盛頓這位獨立戰爭英雄和首任美國總統的生日2月22日,一直是全國性的節日。此外,在大多數州,美國內戰時期的總統亞伯拉 罕·林肯的生日,2月12日,也是一個節日。這兩個日子被合併在一起,而這一假日也推而廣之,包括了所有已故的總統。這一天被定為 2月的第三個星期一。

陣亡將士紀念日:定在5月的第四個星期一,這一節日在緬懷死者。儘管它起源於美國內戰結束之後,但已成為在墓地、教堂及其它公共集會場所舉行特別儀式,緬懷歷次戰爭的死難者乃至一般死者的日子

勞工節 : 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這一節日旨在向美國的工人們表示敬意,通常要遊行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它標誌着夏天假期的結束,而對許多學生來說,它意味着新學年的開始。

哥倫布爾日 : 1492年10月12日,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在新世界登陸。儘管其它許多美洲國家將這一節日定在10月12日,但在美國,它定在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退伍軍人日 : 最初叫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日,這一節日原意在向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人表示敬意。它定在11月11日,1918年的這一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但它 現在是向美國參加的歷次戰爭中的退伍軍人致意。退伍軍人組織要組織遊行,美國總統按照慣例,在與美國首都華盛頓波扥馬克河隔河相對的阿靈頓國家公墓的無名 戰士墓上放一個花圈。


其它節日

每年還有兩個個日子,儘管不是假日,但在美國也引發出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2月14日的聖瓦倫丁節(以早期基督教殉難者的名字命名),美國人送禮物(通常是糖果或鮮花)給他們的情人。10月31日,萬聖節前夜(諸聖或萬聖節前夜)美國兒童穿上滑稽或嚇人的服裝玩"不請吃就搗蛋" 的遊戲敲鄰居家的門。鄰居們給些糖果小禮物或錢來打發他們。成年人也會穿上特製的服裝參加萬聖節聚會。

美國各種族群體在對他們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舉行慶祝活動。儘管這些日子並非全國性假日。例如,猶太人在9月過新年,大多數僱主為了表示尊 重,允許猶太人在猶太新年放假。愛爾蘭裔美國人在3月17日舉行活動紀念故國聖人聖帕特里克,這是一個歡樂的日子,許多美國人身穿綠色服裝,向 "綠寶石島" 致敬。而在新奧爾良和路易斯安那,大齋節首日前一天(冬末基督教齋季開始的前一天)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有大規模的遊行和狂歡。正如這一節日法文名稱所 示(法文原意為"肥胖的星期二",這是表示懺悔的齋季前可以大吃大喝的最後一天),這一傳統可上溯至法國移民在這座城市建立定居點的時期。美國其它地區還 有許多這類民族節日,而紐約市的民族節日更是豐富多彩。

應當指出的是,由於美國政府有許多級,在某個節日哪些公共和私人設施開放讓人摸不着頭腦。日報消息靈通,可提供一般信息,但有疑問的參觀者最好提前詢問信息。


15樓 張樹人 2011-1-1 14:53
===================== [完] =====================

美國新聞總署發行,
1997年9月

Executive Editor: George Clack
Managing Editor: Rosalie Targonski
Editor: Dennis Drabelle
Designer: Barbara Morgan
Photo Editor: Maggie Johnson Sliker
Internet Editor: Suzanne Dawkins

Contributing Writers: Maura Christopher, Anne Cusack, Michael Cusack,
Fredric A. Emmert, David Goddy, Holly Hughes, Norman Lunger,
John Nickerson, Bruce Oatman, Shelley Orenstein,
Richard Pawelek, Ira Peck, Jonathan Rose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