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34篇帖子。
(轉載BBC中文網)台灣「免術換證」訴訟:跨性別者要求廢止「強制手術」的掙扎與爭議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5


儘管這種「不一致」的不安感受長年困擾著他,性別重置手術也成為部分跨性別者實現自我認同的重要途徑,小太陽仍因為手術風險與宗教信仰,選擇不進行醫療程序。

性別重置手術可能造成短期併發症,包括陰道或尿道狹窄、陰蒂壞死及敗血性休克,部分需再次手術;長期則可能導致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並需終身荷爾蒙治療。

小太陽解釋,他相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應輕易改變,多年來努力讓自己與這具身體和平共處,「即使我不喜歡,它還是父母留給我最珍貴的東西。沒有人有權要求我切除身體的任一個部位。」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5

性別自主權

「跨性別」泛指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與自身性別認同不一致的族群,涵蓋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與非二元性別者。這個跨越傳統性別分類的多元群體,對於身體的自我認同、是否接受性別重置手術,並無一致標準答案。

現年28歲的跨性別女性 Vivi,也是台灣免手術換證行政訴訟的當事人之一。她的案件於去年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獲得「部分勝訴」,法院認同強制手術作為換證條件違反比例原則,但指出她提交的照片、自述與親友書信等證據不足,未能充分證明其性別認同。其案件仍在上訴。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5

圖像來源,BBC CHINESE/JOY CHANG

跨性別者Vivi希望「免術換證」,她本身是一名跳舞老師,通過跳舞找到對身體的掌控感。
14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6

Vivi向BBC中文表示,她未曾因為性別不安就醫,「我覺得我是女生,為什麼要用看醫生來證明自己?」她自小便認同自己是女性,但直到大學接觸電影《丹麥女孩》,才理解「跨性別」的概念,並確認自身身份。

就讀心理諮商科系的背景,使她在性別探索過程中更能自我覺察與接納。她逐步改變外貌與生活方式,並意識到社會對性別的刻板框架影響了她對身體的感受。「我以前那麼討厭自己的身體,是因為社會教我們這是男生的身體、那是女生的身體,但身體其實可以是中性的。」

她指出,跨性別者常為了獲得認同、更順利建立親密關係等,而努力符合社會期待的性別外貌,但對她而言,手術並非必要。如今她已是自己「喜歡的樣貌」,她現在除了從事教育工作,也是名舞蹈老師,自在地展現身體,也鼓勵處境相似的人勇敢做自己。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向BBC中文表示,無論是國際人權趨勢或台灣法院實務,都已逐漸承認「性別認同」屬於「人格權」核心,與身體外觀或性徵無絕對關聯。

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第22號一般性意見明確禁止以絕育手術作為換證條件;歐洲人權法院亦在2017年裁定,法國要求跨性別者進行「不可逆的外觀改變」以換證,違反《歐洲人權公約》第八條保障的私人生活權。

目前,全球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國家,變更性別登記「不要求」必須手術。

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告訴BBC中文,台灣現行規定跨性別者須完成接受手術,等同預設所有跨性別者都無法接受自己的性徵,這與精神醫學對跨性別的理解並不一致。

他解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對「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的診斷,重點在於個人對原生性別與自我性別認同之間的顯著不一致,並不以是否接受手術為依據。強烈渴望改變性徵只是其中一項指標,並非必要條件,即使跨性別者能接受自己的身體,只要符合其他診斷要件,仍可被認定為「性別不安」。

美國精神醫學會於2022年更新的版本更強調,判定當事人性別認同應以「社會經驗」為核心,而非是否厭惡自身性器官或接受醫療改變。此次修訂亦更新多項用語,例如將「期望的性別」改為「經驗的性別」,以減少對跨性別者的污名化。

15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6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國際人權趨勢逐漸承認性別認同屬於人格權核心,
16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6

台灣八成跨性別者未換證

在台灣,手術門檻不僅引起法律爭議,也直接影響跨性別者變更性別登記的意願與能力。

內政部統計,1998年至2016年底,全台僅有666人完成性別變更登記。伴盟2020年調查則顯示,88.2%的跨性別者尚未換證,逾半數因手術費用過高,另有三成則擔憂手術風險或質疑其必要性。

台灣目前尚缺乏針對跨性別者的大型人口學研究。不過《性醫學雜誌》一篇國際研究指出,全球平均每10萬人中約有871人自我認同為跨性別者。若依此推算,台灣可能有超過20萬名跨性別者,實際數字仍有待本土研究進一步釐清。

現年27歲的跨性別男性熙人(經受訪者要求化名)向BBC中文表示,他還在考慮是否要接受完整性別置換手術,摘除下半身性器官,「但因為現實考量,我根本不可能做到。」

經濟是他最直接的顧慮。作為中低收入戶、目前就讀研究所的他,難以負擔高昂的手術費用與術後長期休養所需的時間與成本,手術後遺症的潛在風險,也可能影響其生涯規劃。

根據醫療院所資料,女變男手術費用至少新台幣60萬至80萬元(2萬至2.6萬美元;14萬至18.5萬元人民幣),需分階段進行,包括摘除乳房、子宮、卵巢,並視當事人的個人需求重建人工陰莖與尿道。台灣健保目前不給付性別重置手術,相關費用需全額自費,加上術前精神鑑定、賀爾蒙治療與術後照護,總成本更高。

17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6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部分跨性別實施性別置換手術,以實現其性別認同。
18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6

制度強迫「出櫃」

熙人近年完成平胸手術,並持續進行賀爾蒙治療,外貌與聲音逐漸趨近理想中的男性形象,日常生活中多數人也自然將他視為男性,「但很多場合還是要看證件,一看就被迫出櫃。」

他自小由奶奶獨自撫養,在台灣中南部一個保守小鎮長大,因性別氣質與經濟弱勢遭受霸凌,甚至一度拒學。他從未輕易說出自己的性別認同,擔心遭到排斥與歧視。

即便後來到北部就讀研究所,認識了許多從事性別運動的朋友,過往的創傷與陰影仍未消散。他選擇不入住學校宿舍,因為會被安排進入「女宿」,可能引發紛爭與不必要的解釋;找工作時,他也得格外留意雇主是否具備性別友善意識。

「人生只有一次,但要活出自己竟然這麼困難。」熙人說,來自社會的偏見與制度性障礙,曾讓他陷入嚴重的情緒低潮,感覺人生沒有未來,至今也從未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2023年調查顯示,跨性別者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面臨出櫃困難與制度性壓力。在職場上,逾五成受訪者表示出櫃困難,近兩成曾因性別身分遭拒聘或不敢申訴。醫療方面,他們被以原生性別稱謂叫號、遭懷疑身分或被異樣對待,導致部分跨性別者在生病時選擇不就醫。

19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6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台灣多元性別族群仍面臨不少制度性障礙和社會壓力。
20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6

反彈聲音

部分跨性別者透過訴訟勝訴取得更改性別的權利,但與此同時,「免術換證」議題在台灣社會引發更多關注與爭議。

2023年,一名成功勝訴的台灣跨性別女性在社群平台上傳新身份證照片,宣布已完成性別欄由男性改為女性的更改,卻在網路上掀起反對「免術換證」的浪潮。多名知名女性網紅公開發言,質疑男跨女者的身體保留原生性器官,對女性安全造成風險。

今年台灣同志遊行前夕,一名主辦單位工作人員在社群平台Threads發表反對跨性別者免術換證的言論,引發爭議。主辦單位「台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隨即道歉,強調該言論不代表官方立場,並將該員工調職,承諾未來加強內部教育與言論管理。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