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3篇帖子。
(转载BBC中文网)中国进入网贷世代:谁在贷款?谁在放贷?谁能约束?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5-9-10 17:00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区别于银行贷款业务,网上贷款以轻巧简便打开市场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5-9-10 17:00

还款保障

距离王先生所在的西安市一千公里外的福建,李女士在刚满18岁的时候就被自己的生母拉去线下手机店办理了网贷——原因很简单,她刚成年,是个女生,对于网贷平台来说,这样的身份组合意味着更高的诚信值,对她亲生母亲来说意味着更高的一笔钱。

李女士对于妈妈要拿这些钱去做什么一无所知,但她从此开始主动打工帮助还款。李女士告诉BBC中文,在背贷的这段时间里,她每天都在工作之余打多份兼职,每日数次清点自己的资产——她太害怕还不上了,战战兢兢生活在“有可能上征信黑名单”的恐惧里,并因此患上焦虑症。

和今年26岁的李女士相比,王先生对于还贷显得更随和。

他多次强调,区别于信用卡等更加完善的信贷产品,还不还借贷平台上借到的钱“可以是一个君子游戏”,尽管中国媒体常报道由于还不上网贷而跳楼的年轻人案例。

借贷平台的催收手段一般有电话轰炸等信息骚扰,以及暴力催收。

王先生也曾亲历这些手段。一次,王先生有200元“忘了还款”,逾期两天后,多个电话开始轰炸他手机,他当时第一反应是“吓坏了”。

“电话里,他对我进行了一些人身威胁,说要找到我的家人怎么怎么样,我马上报了警,可能是报警有用,也可能是因为我把两百块很快就还上了,这个事情就这么结束了,”王先生说。

因为欠钱不还而致电家人这个行为是针对中国最朴素的信用系统——熟人社会的背书,用“面子”去增压,迫使借贷人还款。

这一套并不总是有效。王先生说,只要全家人都不在乎“面子”,这笔钱有概率不还。

“我之前有看到一个借贷村,那个村很偏僻。那个村的全村村民从网贷平台上借了不少钱,然后直接不还。电话打过去他们也不在乎,平台也没有别的手段,他们就这么拿着钱逍遥快活去了,”王先生说。

相较于电话轰炸以及给借贷人家庭打电话的行为,暴力催收的争议性更大——一般情况下,从结果上看,暴力催收的效果确实明显更好。但是中国有明确针对暴力催收的监管预防体系,消费者权益保护平台、公安机关等对于暴力催收都有限制。

可以说,一旦暴力催收,违法的就是平台,借贷人就成了受害者。

中国金融头部证券公司从业者对BBC中文解释称,目前对于中小贷款来说,信用监督体系是相对缺位的。中国的社会信用制度分为好几个等级,对于借贷来说,欠钱不还的借贷人远远够不上成为“老赖”、甚至上社会失信人员名单这个行列。在最过分的情况下,这些借贷人也只能上“百家信用”这样的民间信用名单——如果借贷人不考虑买房买车,那么实际没有限制手段。

“对于需要去网贷平台借钱的人来说,他们的心理都是过一天是一天,压根不考虑买房买车这些长远打算,因此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制约,”券商这样告诉BBC中文。“所以我们理解平台行为的时候应该这样考虑:当他们把钱借出去的时候,就没有做把钱全部收回来的打算。如果钱收不回来,他们就把这笔债权打包成一个资产卖给别人,这就是所谓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是否要暴力催收就成了三方机构的选择。”

实际上,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断贷”是一个热门词组,词义是停止还每个月的固定网贷金额——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实际残缺,一些网民开始认为断贷并不是不能操作的事情。

眼见借贷平台逐渐风靡,李女士觉得非常生气。她说自己太清楚“还不上钱、没有信用”的恐惧,不明白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信用和消费失去了应有的概念和尊重。

王先生也表达了对铺天盖地网贷广告的不满,他觉得这些呈现都将借贷这个行为合理化了——哪怕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不该是正常的”。

“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都在借钱,这不是人人喊打的一件事吗?在我妈妈身边,几乎每个人都在借贷。现在网上的借贷广告越来越多,终有一天大家会明白这样的心理并不正常,”李女士这样说。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5-9-10 17:00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