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31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地鐵不能動態摘掉幾節運營?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1

發條成:


其實地鐵不是完全不能動態摘車廂,比如上海地鐵 16 號線已經試點平峰時把 6 節車拆成兩輛 3 節車跑了。

但為啥多數線路還是做不到呢?

主要卡在這幾個現實問題上:

首先是列車設計不答應。

咱們平時坐的地鐵大多是 "固定編組",就像用強力膠水粘起來的積木,車廂之間的車鉤不僅要拉着跑,還得傳遞電信號、制動指令。拆車廂得先斷電停車,清理車鉤上的灰塵油污,還得確保制動系統同步,光是手動解鉤就可能出各種岔子,比如鉤子卡住或者信號斷聯。上海 16 號線能拆,是因為用了特殊的自動車鉤和分散動力設計,每節車都帶動力,拆了之後還能跑。

其次信號和站台不配合。

地鐵信號系統就像視力表,只能識別固定長度的列車。如果突然少了兩節車廂,信號會誤以為列車 "短了半截",自動觸發緊急制動。站台屏蔽門也麻煩,本來 6 節車的門正好對齊屏蔽門,拆成 4 節後,後面兩節的屏蔽門一打開就對着軌道,多危險。上海為了讓 16 號線拆車,得重新調整信號識別範圍,站台還得貼告示讓乘客往前站。

再就是時間根本來不及。

地鐵高峰和平峰間隔很短,比如早晚高峰 5 分鐘一班車,平峰 10 分鐘一班。拆一次車廂光機械操作就得 2 分鐘,還得人工檢查、系統重連,弄不好就延誤發車。要是每個終點站都配個拆車團隊,工資成本比省的電費還高。上海 16 號線是把拆車安排在平峰首班車前,用全自動系統搶時間,才勉強做到不耽誤運營。

最後法規卡得嚴。

交通部門規定,列車編組變更得經過嚴格審批,每次調整都要重新測試信號、制動、供電系統。傳統線路要是隨便拆車廂,出了事故誰都擔不起責任。而上海 16 號線花了好幾年做試驗,光是論證報告就堆了半人高,才拿到試點資格。

所以不是不想拆,是老線路 "先天不足",新線路改造成本太高。不過以後會越來越好,比如北京地鐵 3 號線就打算用智能編組技術,2 分鐘內自動拆車,既安全又省錢。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1

中中中老鄉:


你這小打小鬧沒用。

我教你一招。

停止給萬科填坑可以節省99.99%的運營成本。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3

首先肯定是可以的,比如日本的關空快速就是在日根野站分離的(當然目的不一樣,並不是題主所說的降本增效,而是為了去往不同的目的地,當然要這樣理解也沒錯),但是為什麼國內不搞呢?

一是國內較為保守,正線直接解編的經驗不足,而且容易出各種問題。如果放到車輛段再解編倒是可以,但是回庫又出庫顯然是很麻煩的,一般不這樣干。

現在有些新技術,比如所謂「虛擬重連」,即兩列車並不實際重連,而是以很近的間隔追蹤運行,但在旅客界面上認為是一節列車。可以節省解掛編的時間,但目前技術不成熟且安全性有待商榷,國內目前沒有實際運用例。

二是對於國內既有線來說,並沒有專門購買短編組列車,如果想買短編組列車搞靈活編組則需要買新車。目前國內主流地鐵線路都還沒有到換車周期,自然也沒必要搞靈活編組。而新線路由於客流不足,往往採用直接縮短編組改為預留的方法,而高峰則會縮小間隔,這樣也夠用了(例:北京3/12)

只有未來新線,才有機率會搞



作者:emmmmmmmmmmmm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6757680837562952/answer/194477550860160738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4樓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3

嘉然大姨的貓:


本來就是固定編組的,除非回到以前全動車任意編組的時期

15樓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3


危哮精神科:


這都是動車組,你想拆就拆的?除非專門生產短編組列車,高峰得全是8編組,平峰又得專門整4編組,麻不麻煩啊

16樓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4


誰填真名啊:


就列車運行那點電費根本不算什麼。把安檢員裁掉就行了。

17樓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4

矢勤矢勇:


地鐵設計是永久牽引桿加半永久牽引桿,不可能經常拆只可能重聯。但是重聯有涉及到屏蔽門開門問題很麻煩,相對來說大小交路和拉長低峰期班次簡單方便

18樓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4

作者:陳道蓄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6757680837562952/answer/194548471128470012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的問題反映了我們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缺陷。

強化的應試教育導致「知識點」的作用被放大,甚至極端到「考點」。每門課程之間「界線分明」。這導致了對學習的知識點缺乏「背景認識」與「宏觀理解」。

即使在知乎這樣的平台上,不少人提出的問題,只要跳出「點式思維」的禁錮,很容易發現提出的問題是不合理的。現實世界中任何「解決方案」都不可能象教科書或者考試卷上的題目那樣,理想化的梳理出少量清晰的條件,按照某種」套路「求出」標準答案「。

你因為看到有時車廂有不少空座位,就認為應該隨時調整車廂數量。你把「成本」的概念極度簡單化而導致完全歪曲了。在大規模生產(營運)活動中,規範過程控制其實是降低成本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所謂「第二次工業革命」除了電力的廣泛使用之外,「大規模生產模式」的建立對人類生產力提升,意義一點都不比單項技術進步貢獻小。當然其結果就是基層工作者的」隨機應變「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地位(甚至是不允許的)。不誇張地說,這一變化為一百年後智能機器替代人類完成產業活動中的非創造性性作用做了最早的」準備「。

教育部當前把推動「產教融合」當作培養工程技術人才最重要的方向性舉措。其實產業界流行的某種工具學生是否會用只是一個方面,而且我認為不是最主要的方面(學會用一種工具並不難),是否有「產業思維」是最關鍵的。「試題思維」與社會完全脫節。在「產教融合」的教學理念下,我們的學習目標有三個層次:最上層是「產業需求」,中層是「畢業生能力目標」(這是「產業需求」凝練的結果),微觀層是「課程目標」(這應該是上面的能力目標的子目標,絕對不應該是指「知識點」的集合)。如果我們能夠實現這樣的教學,學生的社會、產業適應性會大大提高。類似你提出的這種問題會減少很多。

當然上面說的是對學工程類專業的學生。但即使是基礎教育,也應該讓學生理解」實際問題「與」課本上的問題「有什麼差別。這是培育」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基本點。小學數學課本上如果出現」當乘客數量變化時,需要的車廂數如何變化「 這樣的題目是不合適的。

就你問題中說的」地鐵「,其實運營中是考慮到乘客數量的相對規律性變化的,但不會採用編組數改變這樣不切實際的做法(不是不可能,是整體上不合算),而是採用相對簡單的調整發車間隔時間的做法。(高鐵同樣可以通過調整列車運行密度,但一般只會在定間修過運行圖時調整,不會隨時調整,那會應過程控制複雜度上升而導致成本大增)。

19樓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5

摘掉幾節車廂,意味着需要改造車廂連接處,還要同步修改屏蔽門的邏輯,邏輯越多越複雜,故障率就越高。

雖然節省了一點電力,但是每天重複的車廂對接和拆卸,需要額外投入人力,還要額外找場地存放多餘的車廂。

另外整個站廳的運營成本並沒有下降,保潔,保安,安檢,票務等工作人員依然在崗,各出入口也不能直接關閉,各處的新風系統,空調系統,安防系統,消防系統時刻都要運行着。

所以現在地鐵公司針對人流少的情況下,普遍採取的辦法就是降低車次密度,原來3分鐘一趟,改成5分鐘,8分鐘,10分鐘...



作者:瑪莎拉蒂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6757680837562952/answer/194514835062311523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0樓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5


中山隱士:


你只看到這樣低峰時段,地鐵運營成本高,想動態摘掉幾節來運營;那你怎麼不看看高峰時段,人擠人,人挨人就如沙丁魚罐頭一樣密密麻麻,怎麼不動態加上幾節來運行呢?

地鐵運營始終保證車廂內如沙丁魚罐頭一樣,人擠人,人挨人才算合適?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