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31篇帖子。
(轉載知乎)为什么地铁不能动态摘掉几节运营?
11楼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1

发条成:


其实地铁不是完全不能动态摘车厢,比如上海地铁 16 号线已经试点平峰时把 6 节车拆成两辆 3 节车跑了。

但为啥多数线路还是做不到呢?

主要卡在这几个现实问题上:

首先是列车设计不答应。

咱们平时坐的地铁大多是 "固定编组",就像用强力胶水粘起来的积木,车厢之间的车钩不仅要拉着跑,还得传递电信号、制动指令。拆车厢得先断电停车,清理车钩上的灰尘油污,还得确保制动系统同步,光是手动解钩就可能出各种岔子,比如钩子卡住或者信号断联。上海 16 号线能拆,是因为用了特殊的自动车钩和分散动力设计,每节车都带动力,拆了之后还能跑。

其次信号和站台不配合。

地铁信号系统就像视力表,只能识别固定长度的列车。如果突然少了两节车厢,信号会误以为列车 "短了半截",自动触发紧急制动。站台屏蔽门也麻烦,本来 6 节车的门正好对齐屏蔽门,拆成 4 节后,后面两节的屏蔽门一打开就对着轨道,多危险。上海为了让 16 号线拆车,得重新调整信号识别范围,站台还得贴告示让乘客往前站。

再就是时间根本来不及。

地铁高峰和平峰间隔很短,比如早晚高峰 5 分钟一班车,平峰 10 分钟一班。拆一次车厢光机械操作就得 2 分钟,还得人工检查、系统重连,弄不好就延误发车。要是每个终点站都配个拆车团队,工资成本比省的电费还高。上海 16 号线是把拆车安排在平峰首班车前,用全自动系统抢时间,才勉强做到不耽误运营。

最后法规卡得严。

交通部门规定,列车编组变更得经过严格审批,每次调整都要重新测试信号、制动、供电系统。传统线路要是随便拆车厢,出了事故谁都担不起责任。而上海 16 号线花了好几年做试验,光是论证报告就堆了半人高,才拿到试点资格。

所以不是不想拆,是老线路 "先天不足",新线路改造成本太高。不过以后会越来越好,比如北京地铁 3 号线就打算用智能编组技术,2 分钟内自动拆车,既安全又省钱。


12楼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1

中中中老乡:


你这小打小闹没用。

我教你一招。

停止给万科填坑可以节省99.99%的运营成本。


13楼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3

首先肯定是可以的,比如日本的关空快速就是在日根野站分离的(当然目的不一样,并不是题主所说的降本增效,而是为了去往不同的目的地,当然要这样理解也没错),但是为什么国内不搞呢?

一是国内较为保守,正线直接解编的经验不足,而且容易出各种问题。如果放到车辆段再解编倒是可以,但是回库又出库显然是很麻烦的,一般不这样干。

现在有些新技术,比如所谓“虚拟重连”,即两列车并不实际重连,而是以很近的间隔追踪运行,但在旅客界面上认为是一节列车。可以节省解挂编的时间,但目前技术不成熟且安全性有待商榷,国内目前没有实际运用例。

二是对于国内既有线来说,并没有专门购买短编组列车,如果想买短编组列车搞灵活编组则需要买新车。目前国内主流地铁线路都还没有到换车周期,自然也没必要搞灵活编组。而新线路由于客流不足,往往采用直接缩短编组改为预留的方法,而高峰则会缩小间隔,这样也够用了(例:北京3/12)

只有未来新线,才有概率会搞



作者:emmmmmmmmmmmm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6757680837562952/answer/194477550860160738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4楼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3

嘉然大姨的猫:


本来就是固定编组的,除非回到以前全动车任意编组的时期

15楼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3


危哮精神科:


这都是动车组,你想拆就拆的?除非专门生产短编组列车,高峰得全是8编组,平峰又得专门整4编组,麻不麻烦啊

16楼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4


谁填真名啊:


就列车运行那点电费根本不算什么。把安检员裁掉就行了。

17楼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4

矢勤矢勇:


地铁设计是永久牵引杆加半永久牵引杆,不可能经常拆只可能重联。但是重联有涉及到屏蔽门开门问题很麻烦,相对来说大小交路和拉长低峰期班次简单方便

18楼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4

作者:陈道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6757680837562952/answer/194548471128470012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的问题反映了我们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缺陷。

强化的应试教育导致“知识点”的作用被放大,甚至极端到“考点”。每门课程之间“界线分明”。这导致了对学习的知识点缺乏“背景认识”与“宏观理解”。

即使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不少人提出的问题,只要跳出“点式思维”的禁锢,很容易发现提出的问题是不合理的。现实世界中任何“解决方案”都不可能象教科书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那样,理想化的梳理出少量清晰的条件,按照某种”套路“求出”标准答案“。

你因为看到有时车厢有不少空座位,就认为应该随时调整车厢数量。你把“成本”的概念极度简单化而导致完全歪曲了。在大规模生产(营运)活动中,规范过程控制其实是降低成本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所谓“第二次工业革命”除了电力的广泛使用之外,“大规模生产模式”的建立对人类生产力提升,意义一点都不比单项技术进步贡献小。当然其结果就是基层工作者的”随机应变“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地位(甚至是不允许的)。不夸张地说,这一变化为一百年后智能机器替代人类完成产业活动中的非创造性性作用做了最早的”准备“。

教育部当前把推动“产教融合”当作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最重要的方向性举措。其实产业界流行的某种工具学生是否会用只是一个方面,而且我认为不是最主要的方面(学会用一种工具并不难),是否有“产业思维”是最关键的。“试题思维”与社会完全脱节。在“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下,我们的学习目标有三个层次:最上层是“产业需求”,中层是“毕业生能力目标”(这是“产业需求”凝练的结果),微观层是“课程目标”(这应该是上面的能力目标的子目标,绝对不应该是指“知识点”的集合)。如果我们能够实现这样的教学,学生的社会、产业适应性会大大提高。类似你提出的这种问题会减少很多。

当然上面说的是对学工程类专业的学生。但即使是基础教育,也应该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与”课本上的问题“有什么差别。这是培育”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本点。小学数学课本上如果出现”当乘客数量变化时,需要的车厢数如何变化“ 这样的题目是不合适的。

就你问题中说的”地铁“,其实运营中是考虑到乘客数量的相对规律性变化的,但不会采用编组数改变这样不切实际的做法(不是不可能,是整体上不合算),而是采用相对简单的调整发车间隔时间的做法。(高铁同样可以通过调整列车运行密度,但一般只会在定间修过运行图时调整,不会随时调整,那会应过程控制复杂度上升而导致成本大增)。

19楼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5

摘掉几节车厢,意味着需要改造车厢连接处,还要同步修改屏蔽门的逻辑,逻辑越多越复杂,故障率就越高。

虽然节省了一点电力,但是每天重复的车厢对接和拆卸,需要额外投入人力,还要额外找场地存放多余的车厢。

另外整个站厅的运营成本并没有下降,保洁,保安,安检,票务等工作人员依然在岗,各出入口也不能直接关闭,各处的新风系统,空调系统,安防系统,消防系统时刻都要运行着。

所以现在地铁公司针对人流少的情况下,普遍采取的办法就是降低车次密度,原来3分钟一趟,改成5分钟,8分钟,10分钟...



作者:玛莎拉蒂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6757680837562952/answer/194514835062311523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0楼 JosephHeinrich 2025-8-31 16:45


中山隐士:


你只看到这样低峰时段,地铁运营成本高,想动态摘掉几节来运营;那你怎么不看看高峰时段,人挤人,人挨人就如沙丁鱼罐头一样密密麻麻,怎么不动态加上几节来运行呢?

地铁运营始终保证车厢内如沙丁鱼罐头一样,人挤人,人挨人才算合适?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