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有數百人聚集;英媒引述當地商戶稱,有逾千人;另有媒體報道,警方將市政府前道路封鎖後,民眾仍聚集抗議至深夜,還高唱國歌、呐喊口號,警方在半夜突然清場。
當地公安隔天再發通報,這次由江油上級「綿陽網警」微信公號發布。通報說,網上出現「江油市公安局副局長的女兒打的人」「施暴者父親為律師」「施暴者親媽是江油市一級警督」等信息為謠言。
通報稱,三名違法人員的父母分別有兩人無業、兩人在省外務工、一人是當地售貨員、一人是外賣員。警方已處罰兩名網民,指他們為博眼球編造謠言發於微信群和社交平台,引發公開傳播擴散,「嚴重擾亂公共秩序,造成惡劣社會影響」。
這原本是一起單純的校園霸凌事件,討論焦點應圍繞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要如何同時補足,才能遏制校園霸凌惡風;未成年人刑罰是否過於寬鬆、「未成年」不應是施暴者的「免罪牌」等,以免這些學生踏入社會後,會做出更殘暴的反社會行為。
但顯然,因事件真相未能快速查清,危機公關也沒有處理好,未能在第一時間澄清「官二代」謠言,也沒有透過宣導解釋未成年保護法問題,最終形成查案執法落在輿論和民怨後頭的局面,風波也越滾越大。
當網上情緒宣洩升級為街上抗議行為,群眾與執法人員之間就難有緩衝帶,前線執法面對重壓,群眾情緒也難控制。民眾除了質疑刑罰太輕,要為女生伸張正義,擔心自己的小孩會成為下個受害者外,很可能在聽信官二代謠言後,也把自己置入弱勢那一方,宣洩平日對當官的不滿。
當維權與維穩碰撞時,考驗的既是基層治理能力,更是民眾與基層政府之間的信任。這層互信平時如果築得不牢,缺乏應有的雙向溝通,積累的民怨往往會在突發事件中找到集體爆發的出口,演變成官方不願看到、很容易被上綱上線的群體性事件。
原文網址: 江油14歲女遭虐四小時 未成年霸凌何以演變為群體性事件?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6437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