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赖清德及民进党对于大罢免战略一直不清晰,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赖清德的“团结国家十讲”。
他6月24日在“第二讲”脱稿说,“要用民主加以淬炼,透过一次次的选举、罢免,一张张的选票,像打铁、铸剑般千锤百炼,百炼成钢,打掉杂质,淬炼出捍卫主权、守护民主的钢铁意志”。
这番话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当时表示,赖清德“心中就是把反对的人视为杂质”。台北市长蒋万安批评这是党同伐异、非我族类、做思想清洗,担心开民主倒车。
刘嘉薇教授评论称,罢免方的“抗中护台”诉求虽符合台湾主体意识趋势,但总统赖清德的失言重创其正当性,赖将不支持“抗中护台”立场的人比喻为“杂质”,激怒了中立选民,也让国民党逮到机会放大此争议,削弱罢免动能。
翁履中说,越简单的名词就越容易宣传,而“杂质”就是一个标准的反宣传案例,甚至成为了民间流行用语,“这代表很多人知道,而且不认同”。
台湾政治大学社会系教授郑力轩在脸书发文说,大罢免并非民进党催逼出来的行动,但处于民调下降期的赖清德“自己跳出来,让局势一定程度演变成政党对决,拙劣的政治判断对这结果必须负一定政治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