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6篇帖子。
(转载BBC中文网)台湾“大罢免”惨败的五个启示
11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8 22:05

总统赖清德及民进党对于大罢免战略一直不清晰,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赖清德的“团结国家十讲”。

他6月24日在“第二讲”脱稿说,“要用民主加以淬炼,透过一次次的选举、罢免,一张张的选票,像打铁、铸剑般千锤百炼,百炼成钢,打掉杂质,淬炼出捍卫主权、守护民主的钢铁意志”。

这番话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当时表示,赖清德“心中就是把反对的人视为杂质”。台北市长蒋万安批评这是党同伐异、非我族类、做思想清洗,担心开民主倒车。

刘嘉薇教授评论称,罢免方的“抗中护台”诉求虽符合台湾主体意识趋势,但总统赖清德的失言重创其正当性,赖将不支持“抗中护台”立场的人比喻为“杂质”,激怒了中立选民,也让国民党逮到机会放大此争议,削弱罢免动能。

翁履中说,越简单的名词就越容易宣传,而“杂质”就是一个标准的反宣传案例,甚至成为了民间流行用语,“这代表很多人知道,而且不认同”。

台湾政治大学社会系教授郑力轩在脸书发文说,大罢免并非民进党催逼出来的行动,但处于民调下降期的赖清德“自己跳出来,让局势一定程度演变成政党对决,拙劣的政治判断对这结果必须负一定政治责任”。

12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8 22:05

4. 意识形态VS民生

13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8 22:06

“抗中护台”是这次大罢免的需求,但罢团和民进党被批评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甚至把非绿人士都打成“中共同路人”。

刘嘉薇教授提到罢免团体“青鸟行动”的不理性行为,如攻击反对罢免的店家并在Google Review留下负评,引发民众反感,进一步流失支持。

宋文笛评论指,这种路线只会同温层凝聚在一起,把中间选民化为敌人,对动员投票毫无帮助。“同温层里没有票,水至清则无鱼。既然把绿得不够彻底的浅绿、白色、浅蓝、深蓝都一起归类于‘红’,双拳难敌四手就是最符合逻辑的结果。”

翁履中也表示,意识形态路线越来越不能动员选民,民进党以前对网络声量是重视和善用,到后来是“迷信”,看到数字就以为是真实,“但忘记了过去的网络数字是真实的人民,而现在却可能是行销和刻意操作的”。

他指出,中间选民把政治交给了政治人物,不希望天天都讨论政治,所以大罢免对一般人很无感甚至反感,“更何况还有美国关税这个全台湾关心的压力,不知是否能处理好”。

庄嘉颖说,国民党在地方选举中的组织力与服务网络,远超罢免方的动员能力。他观察,罢免团体多诉诸全国性议题如“抗中护台”,但地方选民更关注经济与服务。“国民党长期经营地方政治,选民对其信任度高,罢免方需提供更强理由才能动摇选民。”

刘嘉薇教授则以花莲为例,分享她近期在当地的观察。她说,以花莲选情为例子,看似平淡,实体宣传不多,但网络攻势激烈,如企业家童子贤高调支持罢免傅昆萁,却未撼动其地位。

她认为傅昆萁的地方影响力,与蓝营选民对经济复苏的期待是关键。“花莲观光业因两岸关系紧张而萧条,当地选民希望国民党立委能带来更多陆客,支撑经济。”

此外,台北板桥的叶元之透过每日直播与市场扫街,展现亲民形象,成功抵消罢免压力。刘教授指出,叶元之投票前数十天的温情诉求有效拉近与选民距离,显示地方经营的重要性。

英国诺丁汉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的非常驻研究员丘琦欣(Brian Hiou)向BBC中文分析,蓝白两党支持者的投票可能并非单纯基于中国因素,而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地方民代应该继续担任职位,换言之,台湾的投票结果并不全然取决于两岸关系。

14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8 22:06
15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8 22:06

5. 赖清德政府面临改组压力

24名国民党立委及新竹市长席位未变动,总统赖清德将继续面临“朝小野大”困境。

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助理教授南乐(Lev Nachman)对BBC中文说,大罢免结果显示蓝营支持者及深蓝组织动员力依然强,蓝白阵营“经过此役是士气大振,赖清德跛脚执政的危机扩大”,接下来台湾朝野政治耐人寻味。

政治评论者陈嘉宏则在专栏分析指,民进党内阁与立院党团必须改组,幅度越大越好,身为执政者“如果都只能用硬对抗,以及不断地投票失利来攫取支持者的同情,这本身就是一种严重失职”。

他又指赖清德应认真检讨,“你的行事风格是不是太过老派?用人团队有没有太过狭隘?意识形态是不是过于固著?”;在2028年总统大选时,将会有一个更坚实的蓝白联盟横亘在前,若没有政见能吸引中间选民、号召年轻人,“又凭什么赢得下一场选举?”

刘嘉薇教授说,北京这次低调介入,仅以国台办声明质疑赖清德“借民主行独裁”,显示其吸取过去干预引发反弹的教训。

她认为,赖清德当局下一步需要修正“杂质说”,展现包容形象,并聚焦民生经济,如在编列“普发现金”预算可以让步,或者在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NCC)及大法官的委员会上,可以跟国民党讨论协商,提名双方可以接受的委员,以缓解对立。

左正东教授也指出,大罢免后台湾社会走向分化还是团结,关键在于赖清德总统愿否展开朝野对话,“不再把在野党当作敌人,而是彼此竞争的伙伴,并遵守宪法‘行政向立法负责’的规定,和国会协商重大政策”。

庄嘉颖认为,中国不会改变对赖政府的敌视态度,国民党则可能因民意背书,深化与对岸的互动,并有可能对民进党政府更加强势;但民进党也有南部的广大支持者,不一定会全盘愿意退让,未来朝野的对立会否消逝还很难说。

政治大学社会系教授郑力轩则表示,选后大事是要应对美台关税,赖政府势必要采取一定程度的改组与调整,行政院内阁人事跟政策要有整体性的重整。“简单说,就是施政满意度没有任何侥幸空间。”

16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8 22:06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