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及民進黨對於大罷免戰略一直不清晰,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賴清德的「團結國家十講」。
他6月24日在「第二講」脫稿說,「要用民主加以淬煉,透過一次次的選舉、罷免,一張張的選票,像打鐵、鑄劍般千錘百鍊,百鍊成鋼,打掉雜質,淬煉出捍衛主權、守護民主的鋼鐵意志」。
這番話引起輿論一片譁然。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當時表示,賴清德「心中就是把反對的人視為雜質」。台北市長蔣萬安批評這是黨同伐異、非我族類、做思想清洗,擔心開民主倒車。
劉嘉薇教授評論稱,罷免方的「抗中護台」訴求雖符合台灣主體意識趨勢,但總統賴清德的失言重創其正當性,賴將不支持「抗中護台」立場的人比喻為「雜質」,激怒了中立選民,也讓國民黨逮到機會放大此爭議,削弱罷免動能。
翁履中說,越簡單的名詞就越容易宣傳,而「雜質」就是一個標準的反宣傳案例,甚至成為了民間流行用語,「這代表很多人知道,而且不認同」。
台灣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鄭力軒在臉書發文說,大罷免並非民進黨催逼出來的行動,但處於民調下降期的賴清德「自己跳出來,讓局勢一定程度演變成政黨對決,拙劣的政治判斷對這結果必須負一定政治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