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杜:
谢谢邀请~
我从今年四月份确定了最终的博士去向后开始步入系统性质的科研,导师给我布置了一个小课题先练练手。这两个多月我从0开始调研文献和进行实验,目前已经完成了一部分工作,打算在七八月份投出去一篇,另一部分完全算法类的idea打算再细化一下冲一冲明年的CV顶会。等九月份后会开始博士主线的工作(特殊场景下的计算成像问题+底层视觉应用算法),我给自己的规划是每年保持1-2篇的高质量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项目的工程化和商业化。
这个速度谈不上快,甚至规划都达不到那些top学校博士的自我要求。但自我感觉目前的节奏还是稳的,时间上是9 10 6的分布。我目前对博士生涯也有了一个很直观的感性体验,这里也来分享一些避免burn out观点:
1、上手科研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
之所以现在这个课题能上手很快是因为我之前就是做相机的,对各个品种的相机功能原理甚至底层实现基本非常熟悉,所以只需要就问题本身展开调研就好,避免了前期对所用实验设备的学习以及对课题未知性感到害怕。Fundamentals and perspectives are very helpful for research,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路走慢一点可能会最后走得更快。一旦对某些事物有了具象理解,上手科研是一件不太难的事情。
同时在搞paper前可以先把框架写出来,像introduction、relative work甚至method,都是可以边调研边写的。等开始正式做实验之前论文的整体架构基本也都出来了,只需要做实验和修改文章即可。包括做coding工作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比如我个人就喜欢先写伪码,之后再分块写成各级代码文件最后合并修改,这样工作效率还是蛮高的。
2、坚持开源思维和多交流
之前本硕的时候我虽然做了很多项目,但基本上没有很好的习惯进行备份和保留。鉴于当时知识水平的限制,本来可以拓展的工作被搁置掉了,所以我有计划博士期间要经营好自己的github,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项目和文章写到的代码都开源掉,这样也是对自己所作工作的一种肯定,也能给自己项目进行一个备份。
同时presentation是很重要的,除了每周组会以外,每周日我会和几个来自伯克利、港中文的小伙伴做一次paper sharing session。相信能把一篇文章读明白并讲出来并经受住别人的提问,这基本上才能算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
3、把读博当作工作来做
工作其实相对读书来说还是更严肃一些的,自己负责的部分做不好就会导致整体项目的延误,每个周都有开不完的会议和写不完的工时报告。读书则相对灵活很多,适度摆烂也不会受到什么制裁,不过这也会让人滋生惰性,很多ddl完不成,所以还是要给自己制定好很明确的时间进度安排,避免项目头重脚轻,最后达不到自己满意的效果。
即使我们不必每天都制定计划,但是每周计划总是要有的。每个周六晚上都可以想想,这周做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下一步准备做什么、需要向外界要什么,列出一个list,搞一个自己的类似confluence的地方来做记录。
4、别焦虑我们还是学生
有一说一,读博在精神劳累程度上比我之前在大厂时候轻松多了。那时候有时为了一个从结果来看相当无聊的bug吵N次架,开N次会。而博士生做东西,做多做少都是自己的,根本上还是一个探索和学习过程,修身也修心,能获得更多的精神快感。我认为在二十多岁的年龄,为了梦想奋斗总比为了赚钱奋斗更有价值一些。同时同学比同事更容易成为朋友,所以除了科研,我们要有良好的人际和正常的生活,我也很幸运碰到现在从来不pua学生并全力支持我做喜欢事情的导师(按硕士学弟的说法是学院里面人品独一档存在的好老师),我也可以自己规划正常安排时间。平时去健身跑跑个步,周末去酒吧和朋友聊聊天,这都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手段。
并且我们不要做延毕的打算或者担忧,既然选择了这个路,踏实走完每一天,我相信每一个认真考虑选择走博士这条路的同学都是有一定能力的,延毕这种情况基本上不会发生。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