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走向大同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9194950559535594/answer/193048034663960988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如今,日本經濟不景氣,美國還逼着日本簽「賣國條約」——不平等的雙邊貿易協定。而該協定可能將會重創日本經濟,惡略影響或超過《廣場協議》——日本恐不再是「失去三十年」,而是會加速滑向「發展中國家」行列。美國此舉,逼得日本不得不為了國運與未來而「絕地反擊、堅決抵抗」。
日本經濟非常依賴出口,美國「欽定」的不平等的雙邊貿易協定,對日本產品加征高關稅,會沉重打擊日本出口,尤其是沉重打擊日本汽車等已經為數不多的優勢產業也是日本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美國還要求日本與中國脫鉤,包括在半導體等日本優勢產業上加碼制裁、孤立、圍堵中國,這會讓日本損失慘重,損害日本的發展。美國還要求日本大舉開放大米、牛肉等農牧產品市場,大幅降低關稅——這也是日本「不能承受之痛」。就說大米,美國大米成本大大低於日本大米,若如美國所願日本大幅降低進口美國大米的關稅,則美國大米將如「洪水猛獸」,徹底「衝垮」日本大米,重創日本農業與農民。
這幾十年來,日本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日益下降,優勢產業一步步喪失殆盡,目前只剩下汽車、半導體等寥寥幾個行業還有一些優勢與競爭力,但也是日薄西山,根本維繫不了幾天了。
中國是「世界工廠」,是全球最大的製成品出口國,佔據全球製造業與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和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的中樞地位。離開中國產業鏈與供應鏈,會給許多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巨大損失和長期的負面影響,將較大甚至大大影響其經濟社會運行的效率,甚至讓其某些方面難以正常運行。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一直想和中國脫鉤,但實際上卻無法脫鉤。而且,中國在許多高新技術領域處於全球領導地位(也超越美國),這些技術對一個國家的繁榮進步可發揮重要促進作用,甚至是不可或缺。日本經濟與中國經濟融合很深,日本也深度依賴中國產業鏈、供應鏈,日本非常依賴中國市場。日本無法與中國脫鉤,即使一定程度脫鉤也損失慘重、難以承受。
中國電動汽車領跑全球,佔據產業鏈主導地位。疫情以來,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開始爆髮式增長,並帶動全球電動汽車產業迅猛發展。電動汽車取代燃油汽車,已經成為誰也無法阻擋的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而且很可能在2020年代全球範圍內實現電動汽車替代燃油汽車成為汽車業的主角、甚至一統江湖,而燃油汽車是當今世界主要的工業部門之一,燃油汽車長期都是日本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占日本GDP的10%),但日本在電動汽車領域卻相當落後,毫無競爭力。近幾年來,電動汽車的異軍突起與迅猛發展,嚴重衝擊燃油汽車產業,日本的主要車企舉步維艱,業績大幅下滑,甚至斷崖式下跌,瀕臨破產(不斷傳出日產、本田、豐田等日本主要車企合併重組的消息),總的來講是「岌岌可危」。美國此時再(通過「貿易協定」)重拳打擊日本汽車產業,或將「一錘砸碎日本汽車」。美國是日本汽車出口的重要市場也是最大市場。2024年,日本對美汽車出口占日本對美出口總額的近三成。
舉幾個數據來看看日本汽車的現狀。2023財年,本田銷量下降12%,日產利潤驟降34%。2025年5月日產突然宣布:未來3年裁員2萬(占員工總數的1/7),關掉7家工廠。
2023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創歷史新高,實現兩位數較高增長,產銷量連續15年穩居全球第一。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首次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2024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首次突破1700萬輛,同比增長26%。電動汽車佔全球汽車銷量,從2020年的4%升至2024年的22%。中國電動汽車,產銷量佔全球一半,2024年出口增75%。
中國,2023年突破7nm晶片製造技術,2025年突破5nm晶片製造技術,在高端晶片製造領域(基本)追上西方。美西方對中國晶片的圍堵遏制,被不斷「打臉」,被反覆證明是「無效的」,它只能促進、加速中國的技術與產業鏈自主。中國晶片產業正日益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產業。
2025年5月,華為發佈首款國產5nm晶片——麒麟9020,在5nm領域正形成華為、台積電、三星 「三足鼎立」的局面。有研究機構預測,2025 年華為在全球高端晶片的份額將從0.4%飆升至8%,強烈衝擊高通、蘋果的市場地位。
在半導體產業,日本雖有一些優勢,但不是全球主導地位。隨着中國晶片強勁崛起,市場不斷擴張,將給美西方晶片及IT業帶來巨大的挑戰,將削弱美西方的產業優勢及市場地位,日本半導體產業也將受損。但如果日本能加強與中國的合作,積極參與、融入中國半導體產業體系分工,則可獲得新的發展機遇,甚至得到更好的發展。然而,如果日本追隨美國在半導體領域加碼制裁、孤立、圍堵中國,則可能「兩頭損失」,更糟的是,如果未來中國半導體產業後來居上,超過美西方,那對日本半導體產業來說可能是「滅頂之災」,最終「四大皆空」——但這絕非「臆測」或「白日做夢」。
中國擁有門類齊全的工業、製造業體系,製造業的規模優勢、產業鏈協同優勢、全產業鏈及產業配套能力優勢明顯,只要中國掌握了核心技術、產業鏈自主,中國就能把那些"高大尚"的產品統統做成"白菜價",物美價廉、極具競爭力,讓眾多的歐美企業招架不住,敗下陣來。你看,從電視、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家電,到手機、電腦(PC),再到(電動)汽車、光伏產品,都是如此。今天,隨着中國掌握並不斷突破(高端)晶片製造技術,中國IT產業必將徹底崛起,一直以來西方獨大、西方居於主導地位的全球IT業版圖也必被顛覆。隨着中國高端晶片製造技術不斷突破、進步,必衝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腦(PC)和各種軟件,高通、台積電、三星、蘋果等亦可能步東芝、索尼、日立、愛立信、諾基亞的後塵。
如今,第四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地展開,正在重塑人類科技、工業及產業格局。但在太陽能、電動汽車、人工智能等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關鍵領域,日本沒有多少作為,屬於落後者、追趕者。「新的陣地難以攻佔,已有的一畝三分地再守不住」,豈不一無所有?日本汽車、半導體等寥寥幾個還有一些優勢與競爭力的行業,如果也被擊垮、走向衰落,那麼,日本在國際分工體系的地位將大降,日本或很快淪為「發展中國家」。
一個大國,不擁有幾個在全球拿得出手的像樣的「拳頭產業」、優勢產業,是難以維繫其發達經濟體地位的。一個小國,可以靠給大國做配套、靠優異的自然稟賦(如礦產、農牧業)、靠旅遊服務業等,成為發達經濟體。但一個大國,如果沒有幾個在全球拿得出手的像樣的「拳頭產業」、優勢產業,那麼整體勞動生產率較低,國際分工地位較低,企業(平均)效率、利潤較低,根本無法維繫(國民的)高收入、高福利。
到2025年7月7日,(特朗普劃定的)大限(2025年7月9日)將至,美國也沒有能與除中國以外的任何一個全球重要經濟體(如歐盟、印度、日本等)達成貿易協定,沒法脅迫他們屈從於美國的意志,連美國「忠實又溫順」的「盟友」日本之流都「放出狠話、拂袖而去」。事實上,除了與英國搞了個「內部貿易協定」以及與中國簽下「投降協議」外,特朗普未能與任何一個國家正式簽署貿易協定。近日特朗普表示,美國已與越南達成貿易協議:美對越商品徵收20%的關稅,屬於「轉口貿易」的,徵收40%的關稅;美商品零關稅進入越。但越南方面未證實或承認上述關稅水平。
我估計,特朗普貿易戰2.0「工程」,最終將「爛尾」,而且很可能會變成「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繩索」——「授人以柄」。
就說很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吧,如果美國與歐盟、印度、日本、東盟等所有全球重要經濟體都無法達成美國所需要的協議,那麼,美國將對他們施以最高70%的關稅。事實上,全球重要經濟體提供了全球絕大部分的製成品、半成品、零部件。美國對他們加了高關稅後,也照樣還得從他們那裡採購那些製成品、半成品、零部件,別無他路——這豈不成了美國自己整自己、自己給自己加稅?絕無可能一兩年內世界其他地方就「瞬間長出這麼大的產能」去滿足美國的需求,因為這意味着至少數萬億甚至數十萬億美元的投資,還需要有技術、專利,既然是投資就得考慮投資環境如何、回報率如何、能否穩定回報等諸多因素,談何容易,不要開玩笑——誰也不會把數億美元、數十億美元的投資當「兒戲」。中國就已經「打了個樣」——貿易戰2.0開啟後,美國把對華關稅加到了100%以上,結果呢?美國還是得頂着高關稅、咬着牙從中國大量進口那些商品。「你不從中國買,哪兒能提供這麼大的產能呢?」——一時半會兒,是無解的。
美國發起貿易戰2.0僅一個月就在日內瓦向中國「投降」,這對世界各國「內心世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與衝擊,尤其是對(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重要經濟體。這些世界重要經濟體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有對抗美國的實力與底牌——既然中國能「打服」美國,那麼,我們和美國也「有一拼」。美國深度依賴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但在許多重要領域美國對我們依賴也很深甚至是離不開,因此我們或也能讓美國「上吐下瀉」、「渾身難受」。真的與美國徹底翻了臉,互相加了高關稅,還不一定誰更難受,誰先撐不住呢?也許正因為此,不知最後鹿死誰手、不知最終形成怎樣的全球關稅及貿易格局,所以,大限(2025年7月9日)將至,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持觀望態度,並沒有押注美國最終會贏,幾乎都沒有主動與美國談一份「投降」協議,而是沉默中觀望、拖延——這也是一種抵抗。
特朗普表示,到2025年7月9日還不能與美國達成貿易協定的國家,將被徵收最高70%的關稅。
但大限(2025年7月9日)將至,歐盟、印度、日本態度強硬,沒有與美國妥協的意思,即便東盟國家全「跪」了,以其體量與能力,也遠遠無法滿足美國產業鏈、供應鏈的需要。如果美國對「不跪」的重要經濟體都施以高關稅,那麼,美國產供鏈勢必遭受重創(而美國「去工業化」、產業空心化嚴重,產供鏈極不完整,極度依賴外部),引發通脹飆升,企業效率效益及宏觀經濟將急劇下滑,資本市場也必遭受重創。
這就是為什麼大限(2025年7月9日)將至特朗普基本上只對一些小的經濟體「下了黑手」,施以高關稅——「先撿軟柿子捏」,想起到「殺雞儆猴」、「殺一儆百」的作用。而對世界重要經濟體(除了日本)都只是「恐嚇」、「威脅」,而沒有實質性動作,且把達成貿易協議的最後期限延長。何其「欺軟怕硬」!
2025年7月7日,特朗普把之前自己設定的(與美達成貿易協定的最後期限)「大限」(2025年7月9日)又推遲三周(至8月1日),延長談判時間。他與記者交談時還表示,這個最後期限——8月1日,也並非100%確定,暗示他可能因獲得更多讓步而「靈活之」。他也感覺到好像「形勢不對勁」,不是自己所料想的那樣——美國舉起關稅「大棒」,全都「認慫」、「投降」。「誰也不想自己挖個坑,自己跳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