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7篇帖子。
(轉載知乎)阿爾巴尼亞為什麼被稱為最不像歐洲的歐洲國家?
11楼 JosephHeinrich 2025-6-17 23:49

魏堯萬恆:


按照樓上說的邏輯,阿爾巴尼亞算印歐語系國家,匈牙利,芬蘭,馬耳他不算。那麼印度才是真正的歐洲國家


12楼 JosephHeinrich 2025-6-17 23:50

Kuz:


黑海以西歐洲唯一一位本土(排除安達盧斯泰法)伊斯蘭教國王艾哈邁德索古就出自阿爾巴尼亞


13楼 JosephHeinrich 2025-6-17 23:50

大時代和小時代:


因為在世人的印象里,歐洲國家無論大小至少有兩個特徵:

第一個是基督教氛圍相對較濃。歐洲國家的信教人口都佔到總人口的大多數,主流宗教是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實際上都屬於基督教範疇。

第二個特徵是工商業發達,除了東歐地區外,大部分歐洲國家都已經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的水準,居民的生活水平居於世界前列。

而阿爾巴尼亞並不具備這兩項特徵,這個位於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是唯一以伊斯蘭教為主體的歐洲國家,佔總人口的近60%。同時,該國又幾乎沒有現代工商業,人均GDP只有5000餘美元,比很多發展中國家還要貧窮。

阿爾巴尼亞的主體民族阿爾巴尼亞人,是巴爾幹最古老民族伊利里亞人

的後裔

1352年,奧斯曼人從西亞擴張到巴爾幹半島。東羅馬帝國的衰落,以及巴爾幹各民族的不團結,使奧斯曼人先後擊敗東羅馬帝國和斯拉夫人,侵佔大半個巴爾幹半島,包括整個伊利里亞地區。

奧斯曼帝國

雖然沒有在巴爾幹佔領區強制推行伊斯蘭教,但通過向異教徒征重稅、禁止從事商業等方式,鼓勵他們改信伊斯蘭教。斯拉夫人和希臘人總體上保持住東正教信仰,只有大部分伊利里亞人改信了伊斯蘭教。

伊利里亞人歷史上多次改變信仰,從古羅馬人的多神教到天主教、東正教,還有過數次反覆。對他們而言,選擇哪種宗教更像是對統治者的妥協,缺乏必要的忠誠感。現在奧斯曼人來了,信仰伊斯蘭教並非難以接受。

伊利里亞人在歷史上與希臘人的關係就不好,塞爾維亞人也曾是征服者,因而缺乏對周邊民族的認同感以及對東正教的歸屬感,這是促使他們改信伊斯蘭的重要因素

此外,貧窮也是促使他們改教的原因。伊利里亞人世代生活的山地比較貧瘠,又沒有金銀等重要資源。雖然面臨著亞德里亞海,但道路條件惡劣,無論是希臘人或斯拉夫人,都不需要借道這裡出海,該地區的商業因而也極其不發達。

改信伊斯蘭教後,伊利里亞人得到了奧斯曼帝國的認可和照顧。不僅廢除了異教徒重稅,能夠從事利潤豐厚的商業,還能為奧斯曼帝國充當僱傭軍,贏得榮譽和財富。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的500年里,當過帝國宰相的伊利里亞人多達25位。善戰的伊利里亞人也為自己贏得了「山鷹之子」的美名,並用這個名字來稱呼本民族,在伊利里亞語裡面,「山鷹之子」的讀音正是阿爾巴尼亞。

據後世的統計,到19世紀初,70%的阿爾巴尼亞人信仰伊斯蘭教,塞爾維亞等斯拉夫民族只有15%左右,希臘和保利加亞則更低不足3%。可以說,這個時期的阿爾巴尼亞人不再孤獨,是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最忠實的盟友。

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周旋於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文明之間

奧斯曼和伊斯蘭文化滲透進阿爾巴尼亞的語言、建築等各個領域,阿爾巴尼亞人還多次參與鎮壓塞爾維亞、希臘等民族反抗的戰爭,與他們結下了很深的怨恨。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喚醒了歐洲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意識,奧斯曼帝國對東正教徒的迫害和重稅,更激發了巴爾幹各民族的反抗。希臘首先於1822年贏得獨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國也在1880年前後獲得獨立,只剩下了阿爾巴尼亞人

阿爾巴尼亞人似乎對獨立不感興趣,他們與奧斯曼帝國保持着良好的關係,同時也完成了伊斯蘭化,主觀上沒有脫離奧斯曼帝國的願望。因此在這一波民族獨立浪潮里,沒有看到阿爾巴尼亞人太多的身影。

奧斯曼帝國在19世紀後期已經嚴重衰弱,歐洲列強又正處於瓜分世界的熱潮中。巴爾幹雖然大部分地區被奧斯曼佔據,但與俄國、奧匈帝國相鄰,這三大帝國是巴爾幹事務的主要爭奪者。

英法等域外大國也有意介入巴爾幹事務,以制衡奧匈帝國和俄國在巴爾幹的擴張,進而影響世界格局。在巴爾幹獨立風潮的背後都有列強的身影,希臘得到英法的支持,斯拉夫民族得到俄國的支持,唯獨阿爾巴尼亞沒有。

阿爾巴尼亞源於古老的伊利里亞人,在民族上與任何列強都沒有交集,又是伊斯蘭地區,地理位置、人口和地盤都不如意,似乎沒有支持其獨立的價值。

1912年,已經獲得獨立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等國組成的巴爾幹同盟打敗奧斯曼帝國,準備瓜分巴爾幹半島,阿爾巴尼亞作為奧斯曼帝國的遺產也在瓜分之列。這個時候,奧匈帝國站了出來,要求讓阿爾巴尼亞獨立。

在奧匈帝國的支持下,阿爾巴尼亞境內的反奧斯曼力量成功發動起義,趕走奧斯曼統治者,於1912年11月宣布獨立。相比其他巴爾幹民族,阿爾巴尼亞人的獨立似乎更像是被動的。

失去奧斯曼帝國這個靠山後,阿爾巴尼亞人也不想回到世仇塞爾維亞人的統治下,現在有奧匈帝國的支持,阿爾巴尼亞人便趁機實現了獨立。

即使如此,阿爾巴尼亞仍然失去了兩個阿爾巴尼亞人占多數的地區:北邊的科索沃

劃歸塞爾維亞,南邊的北伊庇魯斯

劃歸希臘。獨立後的阿爾巴尼亞領土只有奧斯曼帝國時期的一半,又被敵對的斯拉夫、希臘民族所包圍,再次陷入了孤獨之中。

2020年的人均GDP只有5000多美元,是個不折不扣的發展中國家。如果能成功加入歐盟,相信將會迎來的經濟上的騰飛。因此,阿爾巴尼亞目前努力與周邊國家搞好關係,淡化自己的宗教色彩。

14楼 JosephHeinrich 2025-6-17 23:51

回憶往昔漢家子嗣:


因為存在感太低,至少我個人對於阿爾巴尼亞的印象一個是小約翰可汗的視頻,另一個就是鋼絲里意大利吞了後版圖比較好看(個人感覺)


15楼 JosephHeinrich 2025-6-17 23:51

作者:Ferry.Man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472601/answer/9254098882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阿爾巴尼亞(Albania)國名的由來與歷史、民族自稱以及不同語言的演變有關。

1. 阿爾巴尼亞的自稱:Shqipëria

• 阿爾巴尼亞語(Albanian) 中,阿爾巴尼亞的正式名稱是 Shqipëria(發音:[ʃcipəˈɾia])。

• 含義:

• 「Shqipëria」通常被解釋為**「山鷹之國」**(Land of the Eagles)。

• 阿爾巴尼亞人自稱為 Shqiptarë,意為「說阿爾巴尼亞語的人」或「鷹之子」。

• 這一名稱可能起源於15-16世紀,當時阿爾巴尼亞人為了對抗奧斯曼帝國的入侵,形成了民族認同,使用「Shqipëria」來指代自己的國家。


2. 「阿爾巴尼亞」(Albania)名稱的來源

• 在歐洲語言中,阿爾巴尼亞(Albania) 這個名稱並不是阿爾巴尼亞人的自稱,而是來自古代文獻,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阿爾巴諾伊人(Albanoi),這是歷史上生活在阿爾巴尼亞地區的一個部落。


(1)古希臘和拉丁文記載

• 公元2世紀的托勒密(Ptolemy) 在他的地理學著作中提到**「Albanoi」**(Αλβανοί)部落,居住在今天阿爾巴尼亞的中部地區。

• 在古羅馬時期,該地區被稱為 「Albania」,拉丁文中的 「Albus」 意為「白色」,可能與該地區的山脈或村莊有關。


(2)拜占庭與中世紀時期

• 拜占庭帝國的歷史文獻中,阿爾巴尼亞地區被稱為 「Albanon」 或 「Arbanon」,用來指代當地的部落和公國。

• 在中世紀拉丁文中,該地區的居民被稱為 「Arbanenses」,這演變為後來的「Albanians」。


(3)奧斯曼統治時期(15-19世紀)

•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15-19世紀),阿爾巴尼亞人主要以 「Arnauts」(阿爾納烏特)或 「Arnavutlar」(奧斯曼土耳其語)被稱呼,而西歐國家仍然沿用「Albania」一詞。


3. 「Albania」名稱的國際傳播

• 在西歐語言中,阿爾巴尼亞的官方名稱被沿用了拉丁化的「Albania」:

• 英語:Albania

• 法語:Albanie

• 意大利語:Albania

• 德語:Albanien

• 俄語:Албания (Albaniya)

• 由於西方國家與奧斯曼帝國的交往,以及阿爾巴尼亞獨立後的外交交流,「Albania」逐漸成為國際通用國名。


4. 總結

• 阿爾巴尼亞人自稱:Shqipëria(「山鷹之國」)。

• 歷史名稱:

• 來自古希臘、拉丁文的「Albanoi」部落。

• 拜占庭時期稱為「Arbanon」或「Albanon」。

• 西歐沿用拉丁化的「Albania」作為正式國名。

• 現代用法:

• 現代阿爾巴尼亞的官方國名為 「Republika e Shqipërisë」(阿爾巴尼亞共和國),但在國際上仍然使用拉丁化的「Albania」作為國家名稱。


16楼 JosephHeinrich 2025-6-17 23:52

作者:老張閒聊社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472601/answer/191760348283322560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去了阿爾巴尼亞才知道:窮但乾淨,美女太多,熱情到讓人招架不住!

當你告訴別人要去阿爾巴尼亞旅行時,90%的人會問:"那是哪個國家?"
剩下的10%會說:"那裡很窮很亂吧?"
我在阿爾巴尼亞待了10天,從地拉那到薩蘭達,從山區小鎮到海濱城市,經歷了一次徹底的認知顛覆。
這個歐洲最不起眼的角落,用它獨特的方式重新定義了我對"貧窮"、"美麗"和"熱情"的理解。


一、窮但乾淨的矛盾現象——顛覆對貧困的刻板印象
阿爾巴尼亞確實窮,這沒什麼好掩飾的。
人均GDP約5000美元,在歐洲墊底。街上跑的車大多是15年以上的二手車,很多從德國、意大利淘汰後運過來的。
但讓我震驚的是:這可能是我見過最乾淨的"窮國"。
地拉那的主要街道每天都有人清掃,垃圾桶定時清理,即使是老城區的小巷子也看不到成堆的垃圾。我在布達佩斯、布拉格都見過比這裡更髒亂的街區。
真正讓我思考的是公廁的狀況。
歐洲很多富裕國家的公廁都收費,而且衛生狀況堪憂。但在地拉那,我使用的幾個公共廁所都免費,乾淨程度超出預期。手紙、洗手液、干手器一應俱全。
在薩蘭達的海濱,雖然基礎設施簡陋,但海灘上幾乎看不到垃圾。當地人會主動撿起遊客丟棄的煙頭和塑料瓶。
我問當地導遊阿爾本這是為什麼。
"我們窮,但我們有尊嚴。"他說,"乾淨整潔不需要花很多錢,只需要好習慣。我們不希望外國人覺得阿爾巴尼亞人不文明。"
這句話讓我重新思考貧窮與文明的關係。


二、獨特的美學標準——地中海血統的視覺衝擊
說阿爾巴尼亞美女多,不是為了吸引眼球,而是一個客觀現象。
走在地拉那街頭,你會頻繁被路過的女性吸引注意力。不是因為穿着暴露或者化妝濃艷,而是因為一種天然的地中海式美感。
高挑的身材、深邃的眼窩、挺拔的鼻樑、橄欖色的皮膚...這種混合了南歐和巴爾幹特色的長相,確實有它獨特的吸引力。
但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們的氣質。
在咖啡館裡,我觀察到阿爾巴尼亞女性有一種特別的自信。她們說話時眼神直接,笑容自然,舉止優雅但不做作。即使是在市場買菜的普通主婦,也有一種說不出的從容感。
這種現象有它的文化背景。
阿爾巴尼亞雖然是穆斯林國家,但世俗化程度很高。女性地位相對平等,教育普及率高。同時,地中海飲食和戶外生活方式讓當地人普遍身材勻稱、皮膚健康。
我在一家書店遇到的女店員索菲亞,英語流利,談吐知性,正在攻讀文學碩士學位。她告訴我:"阿爾巴尼亞女性不僅要美麗,更要獨立和聰慧。"
但這種"美女多"的現象也帶來了一些思考。
是否因為經濟不發達,當地女性更注重外在形象以獲得機會?還是地中海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有利於保持良好狀態?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三、熱情過度的文化衝擊——好客傳統的雙刃劍效應
阿爾巴尼亞人的熱情不是禮貌性的,而是發自內心的,有時候真的讓人招架不住。
我在山區小鎮克魯亞

問路,一個當地大叔不僅詳細指路,還堅持要帶我去目的地。路上他買水果請我吃,介紹沿途的歷史,到了地方還邀請我去他家喝咖啡。
這種熱情有時候會讓人感到壓力。
在一家餐廳吃飯,老闆看我是外國人,不僅免費送了開胃菜,還親自介紹每道菜的做法,最後堅持要請我喝拉基亞酒

。我說不喝酒,他看起來有點受傷,說"在阿爾巴尼亞,拒絕主人的酒是不禮貌的"。
更極端的情況發生在民宿。
我在薩蘭達住的民宿老闆娘每天早上都會問我當天的計劃,然後主動提供各種建議和幫助。她會幫我聯繫的士、推薦餐廳、甚至提出陪我去景點。
雖然出於好意,但這種"無微不至"的關心讓我幾乎沒有獨處的時間。
我後來理解了這種熱情的文化根源。
阿爾巴尼亞長期與外界隔離,對外國遊客有一種天然的好奇和友善。同時,**"客人是上帝"**是他們的傳統文化價值,拒絕客人被視為家庭的恥辱。
導遊阿爾本解釋說:"我們知道阿爾巴尼亞在世界上名聲不好,所以當有外國人來的時候,我們想展現最好的一面。我們希望你們回去後能說阿爾巴尼亞的好話。"
這種熱情背後有一種深深的自尊心和渴望被認可的情感。


四、經濟落後與精神富足的奇妙平衡
在阿爾巴尼亞最讓我困惑的是:物質貧乏與精神富足的並存。
我住的民宿條件簡陋,熱水不穩定,WiFi時斷時續,傢具都是十幾年前的款式。但房間里有新鮮的花朵,乾淨的床單,主人會為客人準備手工製作的果醬和蜂蜜。
當地人對生活的滿足感讓我印象深刻。
在地拉那的咖啡館,我看到很多年輕人花一整個下午喝一杯咖啡,聊天、看書、發獃。他們不像大城市的年輕人那樣焦慮匆忙,有一種說不出的從容。
一個在酒吧工作的年輕人馬可告訴我:"我們的工資不高,但生活成本也低。房租便宜,食物新鮮,朋友很多。我不羨慕西歐的高收入,因為他們的生活壓力也更大。"
這種心態讓我重新思考幸福的定義。
阿爾巴尼亞人普遍家庭觀念強,社交生活豐富,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度高。雖然物質條件有限,但社會聯繫緊密,精神生活充實。


五、歷史包袱與未來憧憬的複雜情感
阿爾巴尼亞人對自己國家的情感很複雜。
他們為自然風光感到自豪——阿爾卑斯山脈

、愛奧尼亞海岸

、古老的城堡,這些確實是世界級的旅遊資源。
但他們也為經濟落後感到無奈。很多年輕人的夢想是移民到意大利、德國,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最觸動我的是他們對外界認知的在意。
幾乎每個當地人都會問我:"你覺得阿爾巴尼亞怎麼樣?和你想像的一樣嗎?"當我說比想像中好很多時,他們的眼中會流露出一種孩子般的開心。
一個的士司機激動地說:"你一定要告訴你的朋友,阿爾巴尼亞不是電影里那樣的犯罪國家。我們是好人,我們的國家很美。"
這種渴望被正確認知的情感,讓他們的熱情帶上了一層深深的期待。


六、小眾目的地的真實價值——超越網紅打卡的旅行意義
阿爾巴尼亞值得專門去一趟嗎?
如果你追求的是完善的旅遊設施、便利的交通、標準化的服務,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你想要的是Instagram上的網紅打卡點、奢華的度假體驗、購物的快感,阿爾巴尼亞也無法滿足。
但如果你想體驗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節奏,想了解一個正在轉型中的社會,想感受沒有被過度商業化的人文環境,阿爾巴尼亞有它獨特的價值。
這裡沒有成群的旅遊團,沒有標準化的旅遊產品,沒有被包裝過的"文化體驗"。你接觸到的是真實的當地人,真實的生活方式,真實的社會狀況。
最重要的是,它讓你重新思考一些基本問題:



貧窮是否必然意味着髒亂?
美麗是否只有一種標準?
熱情是否總是好事?


最後的話:複雜世界中的簡單美好
阿爾巴尼亞教會我的不是旅行技巧,而是看世界的新角度。
當我們習慣了用GDP、基礎設施、消費水平來評判一個國家時,往往忽略了人文精神、生活態度、社會氛圍這些無法量化的價值。
窮但乾淨,說明尊嚴不需要用金錢購買。美女太多,說明美麗有很多種定義。熱情到招架不住,說明真誠的人際關係仍然存在。
這些發現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對"發達"和"落後"的判斷標準。
也許真正的旅行意義,不是去驗證我們已知的世界,而是去發現我們未知的可能性。
阿爾巴尼亞就是這樣一種可能性——不完美,但真實;不富裕,但有尊嚴;不知名,但值得被了解。
這才是小眾目的地的真正價值:讓你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重新認識熟悉的自己。

17楼 JosephHeinrich 2025-6-17 23:53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