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7篇帖子。
(轉載知乎)阿尔巴尼亚为什么被称为最不像欧洲的欧洲国家?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5-6-17 23:49

魏尧万恒:


按照楼上说的逻辑,阿尔巴尼亚算印欧语系国家,匈牙利,芬兰,马耳他不算。那么印度才是真正的欧洲国家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5-6-17 23:50

Kuz:


黑海以西欧洲唯一一位本土(排除安达卢斯泰法)伊斯兰教国王艾哈迈德索古就出自阿尔巴尼亚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5-6-17 23:50

大时代和小时代:


因为在世人的印象里,欧洲国家无论大小至少有两个特征:

第一个是基督教氛围相对较浓。欧洲国家的信教人口都占到总人口的大多数,主流宗教是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实际上都属于基督教范畴。

第二个特征是工商业发达,除了东欧地区外,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准,居民的生活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而阿尔巴尼亚并不具备这两项特征,这个位于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是唯一以伊斯兰教为主体的欧洲国家,占总人口的近60%。同时,该国又几乎没有现代工商业,人均GDP只有5000余美元,比很多发展中国家还要贫穷。

阿尔巴尼亚的主体民族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最古老民族伊利里亚人

的后裔

1352年,奥斯曼人从西亚扩张到巴尔干半岛。东罗马帝国的衰落,以及巴尔干各民族的不团结,使奥斯曼人先后击败东罗马帝国和斯拉夫人,侵占大半个巴尔干半岛,包括整个伊利里亚地区。

奥斯曼帝国

虽然没有在巴尔干占领区强制推行伊斯兰教,但通过向异教徒征重税、禁止从事商业等方式,鼓励他们改信伊斯兰教。斯拉夫人和希腊人总体上保持住东正教信仰,只有大部分伊利里亚人改信了伊斯兰教。

伊利里亚人历史上多次改变信仰,从古罗马人的多神教到天主教、东正教,还有过数次反复。对他们而言,选择哪种宗教更像是对统治者的妥协,缺乏必要的忠诚感。现在奥斯曼人来了,信仰伊斯兰教并非难以接受。

伊利里亚人在历史上与希腊人的关系就不好,塞尔维亚人也曾是征服者,因而缺乏对周边民族的认同感以及对东正教的归属感,这是促使他们改信伊斯兰的重要因素

此外,贫穷也是促使他们改教的原因。伊利里亚人世代生活的山地比较贫瘠,又没有金银等重要资源。虽然面临着亚德里亚海,但道路条件恶劣,无论是希腊人或斯拉夫人,都不需要借道这里出海,该地区的商业因而也极其不发达。

改信伊斯兰教后,伊利里亚人得到了奥斯曼帝国的认可和照顾。不仅废除了异教徒重税,能够从事利润丰厚的商业,还能为奥斯曼帝国充当雇佣军,赢得荣誉和财富。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500年里,当过帝国宰相的伊利里亚人多达25位。善战的伊利里亚人也为自己赢得了“山鹰之子”的美名,并用这个名字来称呼本民族,在伊利里亚语里面,“山鹰之子”的读音正是阿尔巴尼亚。

据后世的统计,到19世纪初,70%的阿尔巴尼亚人信仰伊斯兰教,塞尔维亚等斯拉夫民族只有15%左右,希腊和保利加亚则更低不足3%。可以说,这个时期的阿尔巴尼亚人不再孤独,是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最忠实的盟友。

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周旋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明之间

奥斯曼和伊斯兰文化渗透进阿尔巴尼亚的语言、建筑等各个领域,阿尔巴尼亚人还多次参与镇压塞尔维亚、希腊等民族反抗的战争,与他们结下了很深的怨恨。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唤醒了欧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意识,奥斯曼帝国对东正教徒的迫害和重税,更激发了巴尔干各民族的反抗。希腊首先于1822年赢得独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也在1880年前后获得独立,只剩下了阿尔巴尼亚人

阿尔巴尼亚人似乎对独立不感兴趣,他们与奥斯曼帝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同时也完成了伊斯兰化,主观上没有脱离奥斯曼帝国的愿望。因此在这一波民族独立浪潮里,没有看到阿尔巴尼亚人太多的身影。

奥斯曼帝国在19世纪后期已经严重衰弱,欧洲列强又正处于瓜分世界的热潮中。巴尔干虽然大部分地区被奥斯曼占据,但与俄国、奥匈帝国相邻,这三大帝国是巴尔干事务的主要争夺者。

英法等域外大国也有意介入巴尔干事务,以制衡奥匈帝国和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进而影响世界格局。在巴尔干独立风潮的背后都有列强的身影,希腊得到英法的支持,斯拉夫民族得到俄国的支持,唯独阿尔巴尼亚没有。

阿尔巴尼亚源于古老的伊利里亚人,在民族上与任何列强都没有交集,又是伊斯兰地区,地理位置、人口和地盘都不如意,似乎没有支持其独立的价值。

1912年,已经获得独立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等国组成的巴尔干同盟打败奥斯曼帝国,准备瓜分巴尔干半岛,阿尔巴尼亚作为奥斯曼帝国的遗产也在瓜分之列。这个时候,奥匈帝国站了出来,要求让阿尔巴尼亚独立。

在奥匈帝国的支持下,阿尔巴尼亚境内的反奥斯曼力量成功发动起义,赶走奥斯曼统治者,于1912年11月宣布独立。相比其他巴尔干民族,阿尔巴尼亚人的独立似乎更像是被动的。

失去奥斯曼帝国这个靠山后,阿尔巴尼亚人也不想回到世仇塞尔维亚人的统治下,现在有奥匈帝国的支持,阿尔巴尼亚人便趁机实现了独立。

即使如此,阿尔巴尼亚仍然失去了两个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北边的科索沃

划归塞尔维亚,南边的北伊庇鲁斯

划归希腊。独立后的阿尔巴尼亚领土只有奥斯曼帝国时期的一半,又被敌对的斯拉夫、希腊民族所包围,再次陷入了孤独之中。

2020年的人均GDP只有5000多美元,是个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能成功加入欧盟,相信将会迎来的经济上的腾飞。因此,阿尔巴尼亚目前努力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淡化自己的宗教色彩。

14樓 JosephHeinrich 2025-6-17 23:51

回忆往昔汉家子嗣:


因为存在感太低,至少我个人对于阿尔巴尼亚的印象一个是小约翰可汗的视频,另一个就是钢丝里意大利吞了后版图比较好看(个人感觉)


15樓 JosephHeinrich 2025-6-17 23:51

作者:Ferry.Ma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472601/answer/9254098882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阿尔巴尼亚(Albania)国名的由来与历史、民族自称以及不同语言的演变有关。

1. 阿尔巴尼亚的自称:Shqipëria

• 阿尔巴尼亚语(Albanian) 中,阿尔巴尼亚的正式名称是 Shqipëria(发音:[ʃcipəˈɾia])。

• 含义:

• “Shqipëria”通常被解释为**“山鹰之国”**(Land of the Eagles)。

• 阿尔巴尼亚人自称为 Shqiptarë,意为“说阿尔巴尼亚语的人”或“鹰之子”。

• 这一名称可能起源于15-16世纪,当时阿尔巴尼亚人为了对抗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形成了民族认同,使用“Shqipëria”来指代自己的国家。


2. “阿尔巴尼亚”(Albania)名称的来源

• 在欧洲语言中,阿尔巴尼亚(Albania) 这个名称并不是阿尔巴尼亚人的自称,而是来自古代文献,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阿尔巴诺伊人(Albanoi),这是历史上生活在阿尔巴尼亚地区的一个部落。


(1)古希腊和拉丁文记载

• 公元2世纪的托勒密(Ptolemy) 在他的地理学著作中提到**“Albanoi”**(Αλβανοί)部落,居住在今天阿尔巴尼亚的中部地区。

• 在古罗马时期,该地区被称为 “Albania”,拉丁文中的 “Albus” 意为“白色”,可能与该地区的山脉或村庄有关。


(2)拜占庭与中世纪时期

•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文献中,阿尔巴尼亚地区被称为 “Albanon” 或 “Arbanon”,用来指代当地的部落和公国。

• 在中世纪拉丁文中,该地区的居民被称为 “Arbanenses”,这演变为后来的“Albanians”。


(3)奥斯曼统治时期(15-19世纪)

•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15-19世纪),阿尔巴尼亚人主要以 “Arnauts”(阿尔纳乌特)或 “Arnavutlar”(奥斯曼土耳其语)被称呼,而西欧国家仍然沿用“Albania”一词。


3. “Albania”名称的国际传播

• 在西欧语言中,阿尔巴尼亚的官方名称被沿用了拉丁化的“Albania”:

• 英语:Albania

• 法语:Albanie

• 意大利语:Albania

• 德语:Albanien

• 俄语:Албания (Albaniya)

• 由于西方国家与奥斯曼帝国的交往,以及阿尔巴尼亚独立后的外交交流,“Albania”逐渐成为国际通用国名。


4. 总结

• 阿尔巴尼亚人自称:Shqipëria(“山鹰之国”)。

• 历史名称:

• 来自古希腊、拉丁文的“Albanoi”部落。

• 拜占庭时期称为“Arbanon”或“Albanon”。

• 西欧沿用拉丁化的“Albania”作为正式国名。

• 现代用法:

• 现代阿尔巴尼亚的官方国名为 “Republika e Shqipërisë”(阿尔巴尼亚共和国),但在国际上仍然使用拉丁化的“Albania”作为国家名称。


16樓 JosephHeinrich 2025-6-17 23:52

作者:老张闲聊社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472601/answer/191760348283322560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去了阿尔巴尼亚才知道:穷但干净,美女太多,热情到让人招架不住!

当你告诉别人要去阿尔巴尼亚旅行时,90%的人会问:"那是哪个国家?"
剩下的10%会说:"那里很穷很乱吧?"
我在阿尔巴尼亚待了10天,从地拉那到萨兰达,从山区小镇到海滨城市,经历了一次彻底的认知颠覆。
这个欧洲最不起眼的角落,用它独特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我对"贫穷"、"美丽"和"热情"的理解。


一、穷但干净的矛盾现象——颠覆对贫困的刻板印象
阿尔巴尼亚确实穷,这没什么好掩饰的。
人均GDP约5000美元,在欧洲垫底。街上跑的车大多是15年以上的二手车,很多从德国、意大利淘汰后运过来的。
但让我震惊的是:这可能是我见过最干净的"穷国"。
地拉那的主要街道每天都有人清扫,垃圾桶定时清理,即使是老城区的小巷子也看不到成堆的垃圾。我在布达佩斯、布拉格都见过比这里更脏乱的街区。
真正让我思考的是公厕的状况。
欧洲很多富裕国家的公厕都收费,而且卫生状况堪忧。但在地拉那,我使用的几个公共厕所都免费,干净程度超出预期。手纸、洗手液、干手器一应俱全。
在萨兰达的海滨,虽然基础设施简陋,但海滩上几乎看不到垃圾。当地人会主动捡起游客丢弃的烟头和塑料瓶。
我问当地导游阿尔本这是为什么。
"我们穷,但我们有尊严。"他说,"干净整洁不需要花很多钱,只需要好习惯。我们不希望外国人觉得阿尔巴尼亚人不文明。"
这句话让我重新思考贫穷与文明的关系。


二、独特的美学标准——地中海血统的视觉冲击
说阿尔巴尼亚美女多,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一个客观现象。
走在地拉那街头,你会频繁被路过的女性吸引注意力。不是因为穿着暴露或者化妆浓艳,而是因为一种天然的地中海式美感。
高挑的身材、深邃的眼窝、挺拔的鼻梁、橄榄色的皮肤...这种混合了南欧和巴尔干特色的长相,确实有它独特的吸引力。
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气质。
在咖啡馆里,我观察到阿尔巴尼亚女性有一种特别的自信。她们说话时眼神直接,笑容自然,举止优雅但不做作。即使是在市场买菜的普通主妇,也有一种说不出的从容感。
这种现象有它的文化背景。
阿尔巴尼亚虽然是穆斯林国家,但世俗化程度很高。女性地位相对平等,教育普及率高。同时,地中海饮食和户外生活方式让当地人普遍身材匀称、皮肤健康。
我在一家书店遇到的女店员索菲亚,英语流利,谈吐知性,正在攻读文学硕士学位。她告诉我:"阿尔巴尼亚女性不仅要美丽,更要独立和聪慧。"
但这种"美女多"的现象也带来了一些思考。
是否因为经济不发达,当地女性更注重外在形象以获得机会?还是地中海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有利于保持良好状态?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三、热情过度的文化冲击——好客传统的双刃剑效应
阿尔巴尼亚人的热情不是礼貌性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有时候真的让人招架不住。
我在山区小镇克鲁亚

问路,一个当地大叔不仅详细指路,还坚持要带我去目的地。路上他买水果请我吃,介绍沿途的历史,到了地方还邀请我去他家喝咖啡。
这种热情有时候会让人感到压力。
在一家餐厅吃饭,老板看我是外国人,不仅免费送了开胃菜,还亲自介绍每道菜的做法,最后坚持要请我喝拉基亚酒

。我说不喝酒,他看起来有点受伤,说"在阿尔巴尼亚,拒绝主人的酒是不礼貌的"。
更极端的情况发生在民宿。
我在萨兰达住的民宿老板娘每天早上都会问我当天的计划,然后主动提供各种建议和帮助。她会帮我联系出租车、推荐餐厅、甚至提出陪我去景点。
虽然出于好意,但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几乎没有独处的时间。
我后来理解了这种热情的文化根源。
阿尔巴尼亚长期与外界隔离,对外国游客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和友善。同时,**"客人是上帝"**是他们的传统文化价值,拒绝客人被视为家庭的耻辱。
导游阿尔本解释说:"我们知道阿尔巴尼亚在世界上名声不好,所以当有外国人来的时候,我们想展现最好的一面。我们希望你们回去后能说阿尔巴尼亚的好话。"
这种热情背后有一种深深的自尊心和渴望被认可的情感。


四、经济落后与精神富足的奇妙平衡
在阿尔巴尼亚最让我困惑的是:物质贫乏与精神富足的并存。
我住的民宿条件简陋,热水不稳定,WiFi时断时续,家具都是十几年前的款式。但房间里有新鲜的花朵,干净的床单,主人会为客人准备手工制作的果酱和蜂蜜。
当地人对生活的满足感让我印象深刻。
在地拉那的咖啡馆,我看到很多年轻人花一整个下午喝一杯咖啡,聊天、看书、发呆。他们不像大城市的年轻人那样焦虑匆忙,有一种说不出的从容。
一个在酒吧工作的年轻人马可告诉我:"我们的工资不高,但生活成本也低。房租便宜,食物新鲜,朋友很多。我不羡慕西欧的高收入,因为他们的生活压力也更大。"
这种心态让我重新思考幸福的定义。
阿尔巴尼亚人普遍家庭观念强,社交生活丰富,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度高。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社会联系紧密,精神生活充实。


五、历史包袱与未来憧憬的复杂情感
阿尔巴尼亚人对自己国家的情感很复杂。
他们为自然风光感到自豪——阿尔卑斯山脉

、爱奥尼亚海岸

、古老的城堡,这些确实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
但他们也为经济落后感到无奈。很多年轻人的梦想是移民到意大利、德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最触动我的是他们对外界认知的在意。
几乎每个当地人都会问我:"你觉得阿尔巴尼亚怎么样?和你想象的一样吗?"当我说比想象中好很多时,他们的眼中会流露出一种孩子般的开心。
一个出租车司机激动地说:"你一定要告诉你的朋友,阿尔巴尼亚不是电影里那样的犯罪国家。我们是好人,我们的国家很美。"
这种渴望被正确认知的情感,让他们的热情带上了一层深深的期待。


六、小众目的地的真实价值——超越网红打卡的旅行意义
阿尔巴尼亚值得专门去一趟吗?
如果你追求的是完善的旅游设施、便利的交通、标准化的服务,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你想要的是Instagram上的网红打卡点、奢华的度假体验、购物的快感,阿尔巴尼亚也无法满足。
但如果你想体验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节奏,想了解一个正在转型中的社会,想感受没有被过度商业化的人文环境,阿尔巴尼亚有它独特的价值。
这里没有成群的旅游团,没有标准化的旅游产品,没有被包装过的"文化体验"。你接触到的是真实的当地人,真实的生活方式,真实的社会状况。
最重要的是,它让你重新思考一些基本问题:



贫穷是否必然意味着脏乱?
美丽是否只有一种标准?
热情是否总是好事?


最后的话:复杂世界中的简单美好
阿尔巴尼亚教会我的不是旅行技巧,而是看世界的新角度。
当我们习惯了用GDP、基础设施、消费水平来评判一个国家时,往往忽略了人文精神、生活态度、社会氛围这些无法量化的价值。
穷但干净,说明尊严不需要用金钱购买。美女太多,说明美丽有很多种定义。热情到招架不住,说明真诚的人际关系仍然存在。
这些发现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发达"和"落后"的判断标准。
也许真正的旅行意义,不是去验证我们已知的世界,而是去发现我们未知的可能性。
阿尔巴尼亚就是这样一种可能性——不完美,但真实;不富裕,但有尊严;不知名,但值得被了解。
这才是小众目的地的真正价值:让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认识熟悉的自己。

17樓 JosephHeinrich 2025-6-17 23:53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