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aive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02859260200744705/answer/190379706701444382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拋開澳加國情差異以及兩邊執政情況,討論華人政治傾向是沒有意義的。
省流:除了經濟問題,加拿大華人整體對左派政府不滿的點有woke文化興起,移民問題,毒品泛濫,以及治安惡化。而澳洲整體本身就比加拿大偏右得多,所以在左派這些問題上澳洲華人的體感卻輕得多,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加拿大最後左派反敗為勝,靠的是對川強硬態度激起了加拿大人對於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而混跡中文圈華人移民本身對於國家的認同感就弱,再加上前面一堆debuff,所以自然政治傾向依舊偏右。但對於土澳華人而言最關注的是經濟問題。美國的例子發現極右只會把經濟弄更糟之後,外加右翼一通把華人污衊為間諜的騷操作之後,自然就選擇了看著更像正常人的左派工黨。
woke文化就不說了,至少目前在土澳沒有掀起任何波瀾。土澳人民在這方面偏向於保守,符合華人群體的習慣。
移民問題也不必多說了,即便是工黨上個任期的執政期間,移民澳洲的難度也要遠高於加拿大。至於非法移民,澳洲兩黨一貫的嚴苛態度在華人群體看來一直都可以說是加分項。
毒品泛濫問題,問了下gpt:
澳洲的毒品問題
方面情況
使用率 非法毒品年使用率約為 18%,較高
主要毒品 大麻、冰毒(甲基苯丙胺)、古柯鹼、氯胺酮、新型合成毒品(如GHB、尼塔津)
熱點問題 冰毒嚴重影響鄉村和邊遠地區;尼塔津等「超強類鴉片」興起;住宅因毒品污染被迫拆除
死亡人數 2022年記錄 2,356 例藥物過量死亡,每日平均近 6 人
走私渠道 亞洲、北美和中東為主要毒源地,通過港口和郵政渠道走私
加拿大的毒品問題
方面情況
使用率 非法毒品年使用率約為 16.6%(2023),略低於澳洲
主要毒品 大麻(合法化)、芬太尼(合成鴉片)、古柯鹼、MDMA
熱點問題 鴉片類毒品危機尤其嚴重,芬太尼濫用致死頻發,尤其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C)
死亡人數 2022年全國約 7,328人死於毒品過量,每日約20人,遠高於澳洲(幾乎3倍)
毒品來源 中國、墨西哥走私的芬太尼成分是主要來源;網路毒品交易盛行
AU澳洲 vs CA加拿大:毒品政策差異對比
方面澳洲加拿大
毒品法律地位 所有非法毒品都嚴格刑事化,除個別試點 大麻全國合法化(2018),部分城市毒品去刑事化
重點戰略 《國家毒品戰略》(NDS):三大支柱:
① 減少需求
② 減少供應
③ 減少危害 《加拿大毒品與物質戰略》(CDSS):
① 公共健康優先
② 減害為核心
③ 部分城市推行「去刑事化」試點
大麻政策 在部分州非刑事化或有限醫療使用(如ACT)
但聯邦仍列為違法 2018年起全國完全合法,允許成人種植與購買
減害措施(Harm Reduction) 實施針具交換、戒毒康復,但「安全吸毒區」較少且爭議大 支持安全注射室
、安全毒品供應,如溫哥華有處方芬太尼計劃
去刑事化嘗試 極少,僅在**首都特區(ACT)**嘗試將部分毒品非刑事化(2023)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C)已實施部分毒品去刑事化(2023年開始)
執法重點 聯邦警察與邊境執法嚴控走私與製造,強調「強力打擊」 更強調公共衛生為導向,執法重點逐漸減少對使用者懲罰
社區支持與康復 提供康復計劃,但資金和覆蓋率有限;社區毒品住宅污染引關注 社區支持網路發達,投入較多用於心理輔導、藥物替代治療
政策創新 開展「藥物駕測」「污水監測
」追蹤毒品熱點 鼓勵「安全毒品供應」(如處方海洛因)等國際領先實驗政策
所以,相對加拿大,雖然毒品非法毒品使用率較高,但是真正嚴重成癮的情況要少得多,以及情況集中於華人稀少的鄉村偏遠地區,外加上政府相對嚴格的禁毒政策,導致在澳華人群體對於毒品泛濫的擔憂會遠小於加拿大。
關於治安惡化,同樣是GPT的回答:澳洲 VS 加拿大:近年治安惡化程度一覽(最新完整年度:2023-24)
指標(最新年度)澳洲加拿大
人口 2 6.97 百萬(2025 年中位估計) 4 0.13 百萬(2025 年中位估計)http://worldometers.info
凶殺案 277 名受害者(2023 年7 月-2024 年6 月)≈ 1.0/10 萬 778 名受害者(2023 年)1.94/10 萬;2022 年為 2.25/10 萬(30 年新高)
整體犯罪指標 沒有全國性 CSI;ABS 抽樣顯示:遭遇任何人身/財產犯罪的成年人占 3.9%,較十年前下降(體感安全並未大幅惡化) Crime Severity Index (CSI) 80.5,連續第 3 年上升,較 2015 年整體上揚(非暴力犯罪推高)
暴力犯罪動向 2023 年全國受害者數:
‣ 傷害 +10%(76,533 人)
‣ 性侵創 31 年新高(↑11%) Violent CSI 99.5(2023,同比 +0.4%);青年暴力犯罪率 2,898/10 萬(+12.7%)
財產/青少年犯罪熱區 • 昆州 2023 受害者 289,657 人,年增 13%,入室盜竊回升至 1995 以來高位;青年重複作案突出
• 維州青年案件 23,810 起,15 年來最高 全國非暴力 CSI +3.1%;2014-2022 期間財產犯罪率 +7%(對比美國下降)
毒品驅動因素(簡述) 冰毒、GHB、尼塔津等合成毒品滲透;公共討論集中在少數州青少年幫派、社媒炫罪現象 芬太尼驅動的鴉片危機
、幫派槍枝暴力是暴力指數居高的重要推手
結論
加拿大治安整體惡化程度更明顯:綜合指數、兇殺率、財產損失多項指標均高於澳洲,並持續攀升。
澳洲呈分化態勢:全國平均風險較低,但特定州與犯罪類型(性侵、青年入室)顯露上升,社會體感因媒體聚焦而放大。
治安惡化算是澳加華人都深有體會的一點,但是從犯罪率看加拿大狀況會更嚴重。但是澳洲ABS的抽查得出的犯罪率下降也並不能代表澳洲華人的心態,因為安全感的降低並不一定源於犯罪率,也跟很多其他因素相關,比如homeless。我自己是深有體會,一個整天罵街亂嚎的homeless,雖然並不會提升犯罪率,但是會使得周邊好幾個小區的住戶的安全感陡降。以下是gpt兩國的關於homeless的統計:
關鍵比較
「一年中至少經歷過一次無家可歸」 這一共同口徑下的對比
(年度 = 2022-23 統計年;人口基數取最近官方估算。)
在同一「年度經歷」口徑下,澳洲的無家可歸率約為加拿大的兩倍(1.0 % 對 0.6 %)。
造成差距的主要因素:
住房供給與租金壓力:澳洲租金通脹在 2022-24 年間處於 +9 %~11 % 的高位,首購房負擔亦在 G20 經濟體中排名前列。
統計覆蓋差異仍可能殘留:澳洲 SHS 把「接受過危機幫助的邊緣家庭」也計入;加拿大 235 k 估算來自多源模型,學界認為對「隱形無家可歸」仍有低估。
趨勢方向:
澳洲 SHS 年度人數在過去 5 年持續小幅上升(+6 %);
加拿大年度估算基本持平,但收容所平均入住率和露宿者 Point-in-Time 清點都在緩慢增長。
由於兩國對homeless的統計差異巨大,只能找到一個接近相同的統計口徑作為對比。相比之下澳洲homeless在過去幾年內增幅確實較大,符合我個人的身邊統計學感知。但是澳洲homeless的問題是緊接在疫情之後出現,至少從身邊統計學角度來看,華人普遍認為這是個由於通貨膨脹導致的經濟問題的後果,而並非政策問題。
最後是關於經濟問題。這應該是對兩國華人而言感知最相通的地方了。身在澳洲,這幾年確實親身體會到物價飛漲,coles我常買的商品每隔幾個月就刷新一次價格。而央行利率持續提升,也讓普遍熱衷於買房,普遍還背負著一大筆房貸的華人中產群體壓力陡增。而同時企業普遍選擇縮減預算,又讓另一大華人群體,留學生,感受到了來自就業市場的毒打。澳洲華人當前主要的不滿主要就集中於經濟問題。而這也是
最後是一些額外因素的影響。眾所周知美加一直都是某些海外團體的大本營,尤其是某輪子,可以說是海外除了官方以外影響力最大華語群體了,幾乎霸佔了油管上中文時政區。出於立場原因他們力挺川普,這也對當地華人產生不可忽略的政治影響。
其實看過去一點民調記錄也能看出區別:

加拿大保守黨在民調中曾經獲得超過一倍的領先優勢

澳洲的右翼聯盟黨最巔峰時期也只能說是有希望贏得選舉,雙方不分伯仲而已
只能說同樣是左派,阿爾巴尼斯的工黨比特魯多的自由黨執政效果也是有差異的,至少反應在民調上是如此,不能因為同樣是左派政黨便一概而論。
華人的群體差異,遠不如兩邊國情和執政黨效果的差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