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75篇帖子。
(轉載知乎)博士畢業後,一定要去做博後嗎?
11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0

以前是能有機會直接進就進,現在非升即走和直接講師的坑減少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先做博後。具體理由如下:

0.博士當講師的坑減少了

1.玩法不同了,現在玩法和西方接軌。本身就是再往博後的方向發展

2.接玩法部分,目前比較好的方案是,博後去好的高校,越高越好,如清華北大,北航北理,博後期間和大導師和大課題組建立關係,藉助新平台的人脈資源,以及最次的情況,藉助好平台的名聲來拿青基,這樣,三年博後出站,看自己成果水平,上可以搏一搏好高校,次可以直接去一般高校要副教授。這裡相當於就是把博後,當做是你目標的中層高校的評副教授的那幾年來幹活,爭取出站能夠人家評副高的指標。這樣你就有資本去了



作者:robotswj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0264765/answer/329784736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2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0

並不是。

做博後的一般分為兩種人。一部分是博士期間有成果沒有發表,博後期間可以完善下。或者博士期間成果一般,好的高校進不去,想通過博後在一個好的平台,做出些好的成果,為以後做積累。另一部分,就是不被大家看好的,作為過渡期,不知道幹啥的,看到別人都去做博後,自己也隨大流兒,也去做個博後。這部分人,以後可能並不會從事高校的工作,他們只是單純做個博後,逃避下暫時找工作的困境。

我作為在站的博後,能給的建議就是,如果你確定要進高校,那麼你需要考慮博後課題組的影響力和自己的年齡和水平。如果出站大於35歲,不建議做博後,因為很多學校招生限制在35歲,甚至還有限制年齡在32歲以下。另一個原因就是申請基金會卡年齡,所以如果你年齡偏大,還沒有大牛導師作背景,那麼我不建議做博後。

而對於不想進高校的博士,如果職業發展方向明確,我會建議能不做博後就不做博後,去企業多積累經驗。但如果目前就業形勢不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做兩年博後作為過渡,思考自己的職業發展也未嘗不可。

有時悶頭工作,會讓人麻木,也可以停下來多思考思考~



作者:蝸牛在奔跑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0264765/answer/333619993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3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0

內心似少年:


進高校的機會是有的,但是在科研道路上基本走不遠,的申請年齡限制是35歲,青千40歲,拿不到基金意味著無法晉陞副教授,估計也就在一個末流高校當個講師。

14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1

追逐孤星與殘月:


三種情況可以不做博後:1去大廠,以後不再科研圈混了;2手上有頂刊,有NS;3. 以後決定去個偏遠地區二本,不做科研了。

以後要做科研,就必須去個好學校,才有科研環境,出好結果的機率才大。上面第二種情況,自動能去好的院校,所以不必做博後。如果手裡沒好期刊,必須去做博後,發出好期刊。上面第三種情況自動告別科研,因為去二本沒有科研環境,雖說有些人也能成批的SCI灌水,但是你看發的啥雜誌,做的啥結果,想做大突破,這種環境機率極低,天花板低。


15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1

作者:博士大師兄-木水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0264765/answer/334088679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當然不一定,這取決於你的求職方向以及對自己未來的預期。

2022年浙大工科博士畢業,結合自身及身邊人的求職經歷,與大家聊聊國內土博的求職建議!

一、想繼續卷科研

想在學術圈繼續混,論文那就是硬通貨(兼具質量和數量)。建議如下:

1)讀博期間想方設法多發論文,要有灌水的意識,但是要有「底線」,讓每篇論文都有一個可圈可點的創新點。

2)求職建議首先考慮平台,平台意味著資源,平台越高越好。

3)博士畢業後,the best choice 是去國外做一期(或更長時間)博後,以特聘副教授/教授/研究員身份回國。這是發展fast、收益high的路徑。Strong Recommend!

4)第二選擇是到國內院士團隊/名校做

博後。做博後的目的當然不是留校,而是拓展人脈圈,積累學術資源和成果,對未來科研生涯非常有益。

5)當然,很大比例的博士感覺自己已經

卷不動了,畢業只想躺平。於是想去入職二流高校,同時收穫一筆大幾十萬的安家費。

但是,二流高校平台、資源都非常受限,甚至碩士點都沒有。可想而知,後期還能有什麼發展?

你真的願意入職即躺平?一輩子沒希望?

二、想去工業界

若讀博課題與工業界聯繫緊密,且屬於新技術,那麼選擇去工業界還是大有可為的。

到行業龍頭企業博後流動站,合作導師一般是公司高層(總工、副總工),入職直接進入高層圈子。未來前途和錢途都很不錯。

三、想進體制內

對於博士來講,體制內也是康庄大道。

博士進體制主要有這麼幾點優勢:

1)定級高。博士定級二級主任科員(正科級),碩士定級四級主任科員。在無競爭壓力的情況下,從四級主任科員到二級主任科員需要四年時間。如果單位層級不夠高,晉陞有壓力,那將需要更長時間。

2)進面試之後上岸機率大。各省選調等

考試,在面試時考官一般都能看到個人簡歷,同等條件下博士會優先錄用。

3)事業編人才引進等博士機會多。目前來看,全國各地有大量人才引進招聘,博士與碩士相比優勢明顯,只要不是特別好的地方,博士想去的話都能去。


16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1

不一定要看個人選擇,做博後也分去哪裡。各有優缺點:

國外博後:國外博後(只要是北歐)是科研主力軍,工資高待遇好,文章水平相對較高,相對於北歐博士好發文章。缺點是如果想出站回國的話一切從0開始沒有人脈沒有基金,人也年齡到了青基估計沒希望,只能和大佬去競爭。

國內博後:優點是可以申請青基和博後基金,從博後開始就可以戴帽子啦!缺點是待遇天差地別說是可以留校但是要看領導和當年的政策。科研任務重壓力大,主打一個前途未卜。

不讀博後直接去當青椒我個人感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碰到好的職位直接占坑吧!現在坑位越來越少了,誰知道博後出站之後是什麼行情了。



作者:大碗龍井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0264765/answer/330131631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7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2

gracenk2014:


高校招聘年齡限制是35歲。帝都某些高校在理工科博士的限制年齡是32歲,人文社科是35歲。博士後順延2歲左右。

某些中西部地區或某些高校博士年齡限制是40歲。


18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3

不一定啊

要清楚做事情的目的是什麼,例如做博後。

博士畢業首要是知識變現,或者能力變現。博士畢業意味著在你的專業領域裡已經萬里挑一了。

做博後為了進高校,還是要產學研道路是不一樣的。

如果要進高校,現在土鱉博士是非常難進的,博後至少要拿到青基,而且還要擇優留校,即使留校還要在規定時間內升副教授,否則也是非升即走。

隨著國內企業的崛起,對博士需求量越來越大,高校不是唯一的選擇,甚至不是最好的選擇。

能去華為年薪破百不香嗎?去個專業對口的公司,至少也35W起薪。

總之,對博士來講,知識變現有很多途徑,不用死磕一條路。



作者:李李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0264765/answer/329212035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9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3

小皮埃:


想進高校,特別是好的高校,必須得有好文章!這和你是否做博後沒有關係,和你的年齡更沒有關係。

做博後大部分原因是文章和經驗不夠,需要再刷一刷,從而增加自己擠進高校大門的機率。

所以,博士畢業並不一定需要做博後,只要你手裡的文章夠多夠好,你的選擇會很多。答主知道的就有博士畢業直接,副教授,待遇不要太好。

供參考。


20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3


皮皮:


博士畢業到底去工作還是做博後經常是一個讓人很難抉擇的問題。

早在十年前,學術界特別是「生化環材

」四大天坑的內卷已經看出苗頭,高校教職一方面對論文的要求高,另一方面對履歷的要求也高,幾乎都要海外經歷,有的高校甚至要求海外經歷不少於三年。也就是說一站兩年的博後可能還不夠,短期的訪學交流更是不夠。所以,那時候很多國內畢業的博士都是要去國外做博後的。

風氣一變,國內博後就慢慢地不大受人待見,給人感覺好像是因為沒辦法出國做博後,才留在國內做。後來「雙一流

」建設全面鋪開,各個高校對科研成果的渴求達到史上最飢渴的程度,紛紛驅趕著學校的教師出成果發論文,博後自然也難以倖免,由此帶來更多巨坑。

我沒做過博後,但同學同事做過博後的太多,對比來看,國內博後的坑實在太多。


入站的限制

博士後本來是博士就業的緩衝地帶,是高學歷人才自由打短工的存在。但國內的博後在入站方面約束非常多,年齡有限制,畢業年限有限制,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對學科的限制。現在從國家到高校,都在遵循「同站不同學科」的要求,也就是說,本校博士畢業後,不能進入本校同一個一級學科流動站做博後。

說起來,這個規矩打從我國博後制度肇始之時就確定了。1985年的《關於試辦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申請辦法的通知》中,就已經明確規定本單位培養的博士生不得進入本單位的流動站,說是為了增進學術和人才交流,避免學術上的「近親繁殖」。

這個規定在博士後工作站制度確立的時候,有了一點迴旋餘地。1997年10月出台的《企業博士後工作管理暫行規定》中,允許設立流動站的單位與試點企業聯合招收,在本單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博士生可以從事企業博士後研究工作。也就是說,學校畢業的博士,如果想繼續在自己的一級學科做博後,雖然不能進高校的博後流動站,但可以進高校和企業聯合辦的工作站。

這種有條件地允許「同站同學科」博後也僅限於此了。新世紀的兩份《博士後管理工作規定》仍然用獨立的條目明確了「祖宗的規矩」。

2002版《博士後管理工作規定》

2006版《博士後管理工作規定》

咱也理解國家設置規定的出發點,但從博士畢業做博後的角度看,這條限制確實給博士們帶來不少困擾。新環境總會有潛在的風險,換地方總得有適應期,搞不好就是重新開始自己的研究工作,前途未卜。反觀國外,博士畢業後留組做博後簡直不要太容易。

出不了站的坑

就算能順利進站,出不了站的可能性也不小。

按照官方說法,我國建立博後制度以來,已經進站25萬博士,出站的只有15萬。粗略一算有四成出不了站。而且從各年進站和出站的人數統計看,出站博後的增長一直低於進站博後。

綜合下來,考慮到入站博士的增長和出站統計的延後,打個折的話,還得有近三成博後出不了站,比例還是很高的。

這大概是跟國內博後有出站要求有關。國家的規定里,確實提到設站單位應該跟博後簽協議,明確工作目標、課題要求等,但並沒有統一划線。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不少高校把博後的出站要求做得很高,不少人就出不了站了。國外的博後好像很少出不了站,隨時來隨時走。

有時候,出不了站還不是最糟糕的。有些無賴高校擅自規定,博後出不了站想退站還必須退錢,否則拿人事關係卡博士。這就非常刷下限了。

《博士後管理工作規定》中明確設站單位應將博後納入本單位人事管理範圍。在這個前提下,高校要求退錢,甚至拿人事關係要挾,就是違反勞動法。

2006版《博士後管理工作規定》

最讓人無語的是,不少高校的博後工作協議里,一邊說博後屬短期在校的正式職工——合乎國家規定,說出去還好聽——一邊說如果退站,則必須退還所有工資、補貼、津貼和經費等一切費用。真是既想當那啥,又想立那啥。

某高校博後協議

靜下心來想想呢,也理解。偌大個高校,最後來擬定這份協議的,可能只不過是行政上某個不起眼的誰家那小誰,搞不好就是個法盲。你也懂的,那小誰,還不是靠著那老誰才能進來嘛,水平自然不敢恭維~~

出了站又如何?

國內博後的槽點還不止進站有限制,出站難,不過咱不著急擴大範圍,先捫心自問,即便出站又如何?

大多數人做博後,還是想留高校繼續搞科研吧?但現在高校有多難進,不必說了吧?看看同站同學科的前一批博後們留高校的有多少,打個對摺,再看看自己夠不夠格;查查心儀的高校最近引進的一批海歸,論文有多少,跟自己手裡的比比;問問老闆門下的親學生都去了哪裡,自己只是個過客,心裡得有數。

其實,如果不是文科的話,理工科搞科研不妨去企業。不少大企業的研發部門或研究院平台也不錯,待遇更是遠超青椒,完全可以考慮。不過問題來了,要是想進企業的話,幹嘛還做博後呢?早幹嘛去了?看看華為, 200萬年薪招的就是應屆博士,不是博士後。

要是放下對科研的執念,選擇會更多。考公務員,當中學老師,都是不錯的選擇。去年,深圳中學新入職教師的「豪華陣容」引起不少網友議論,新進的66名教師中,碩士39人,博士21人,還有6人是博士後。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