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75篇帖子。
(轉載知乎)博士毕业后,一定要去做博后吗?
11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0

以前是能有机会直接进就进,现在非升即走和直接讲师的坑减少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先做博后。具体理由如下:

0.博士当讲师的坑减少了

1.玩法不同了,现在玩法和西方接轨。本身就是再往博后的方向发展

2.接玩法部分,目前比较好的方案是,博后去好的高校,越高越好,如清华北大,北航北理,博后期间和大导师和大课题组建立关系,借助新平台的人脉资源,以及最次的情况,借助好平台的名声来拿青基,这样,三年博后出站,看自己成果水平,上可以搏一搏好高校,次可以直接去一般高校要副教授。这里相当于就是把博后,当做是你目标的中层高校的评副教授的那几年来干活,争取出站能够人家评副高的指标。这样你就有资本去了



作者:robotswj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0264765/answer/329784736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2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0

并不是。

做博后的一般分为两种人。一部分是博士期间有成果没有发表,博后期间可以完善下。或者博士期间成果一般,好的高校进不去,想通过博后在一个好的平台,做出些好的成果,为以后做积累。另一部分,就是不被大家看好的,作为过渡期,不知道干啥的,看到别人都去做博后,自己也随大流儿,也去做个博后。这部分人,以后可能并不会从事高校的工作,他们只是单纯做个博后,逃避下暂时找工作的困境。

我作为在站的博后,能给的建议就是,如果你确定要进高校,那么你需要考虑博后课题组的影响力和自己的年龄和水平。如果出站大于35岁,不建议做博后,因为很多学校招生限制在35岁,甚至还有限制年龄在32岁以下。另一个原因就是申请基金会卡年龄,所以如果你年龄偏大,还没有大牛导师作背景,那么我不建议做博后。

而对于不想进高校的博士,如果职业发展方向明确,我会建议能不做博后就不做博后,去企业多积累经验。但如果目前就业形势不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做两年博后作为过渡,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未尝不可。

有时闷头工作,会让人麻木,也可以停下来多思考思考~



作者:蜗牛在奔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0264765/answer/333619993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3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0

内心似少年:


进高校的机会是有的,但是在科研道路上基本走不远,的申请年龄限制是35岁,青千40岁,拿不到基金意味着无法晋升副教授,估计也就在一个末流高校当个讲师。

14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1

追逐孤星与残月:


三种情况可以不做博后:1去大厂,以后不再科研圈混了;2手上有顶刊,有NS;3. 以后决定去个偏远地区二本,不做科研了。

以后要做科研,就必须去个好学校,才有科研环境,出好结果的概率才大。上面第二种情况,自动能去好的院校,所以不必做博后。如果手里没好期刊,必须去做博后,发出好期刊。上面第三种情况自动告别科研,因为去二本没有科研环境,虽说有些人也能成批的SCI灌水,但是你看发的啥杂志,做的啥结果,想做大突破,这种环境概率极低,天花板低。


15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1

作者:博士大师兄-木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0264765/answer/334088679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然不一定,这取决于你的求职方向以及对自己未来的预期。

2022年浙大工科博士毕业,结合自身及身边人的求职经历,与大家聊聊国内土博的求职建议!

一、想继续卷科研

想在学术圈继续混,论文那就是硬通货(兼具质量和数量)。建议如下:

1)读博期间想方设法多发论文,要有灌水的意识,但是要有“底线”,让每篇论文都有一个可圈可点的创新点。

2)求职建议首先考虑平台,平台意味着资源,平台越高越好。

3)博士毕业后,the best choice 是去国外做一期(或更长时间)博后,以特聘副教授/教授/研究员身份回国。这是发展fast、收益high的路径。Strong Recommend!

4)第二选择是到国内院士团队/名校做

博后。做博后的目的当然不是留校,而是拓展人脉圈,积累学术资源和成果,对未来科研生涯非常有益。

5)当然,很大比例的博士感觉自己已经

卷不动了,毕业只想躺平。于是想去入职二流高校,同时收获一笔大几十万的安家费。

但是,二流高校平台、资源都非常受限,甚至硕士点都没有。可想而知,后期还能有什么发展?

你真的愿意入职即躺平?一辈子没希望?

二、想去工业界

若读博课题与工业界联系紧密,且属于新技术,那么选择去工业界还是大有可为的。

到行业龙头企业博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一般是公司高层(总工、副总工),入职直接进入高层圈子。未来前途和钱途都很不错。

三、想进体制内

对于博士来讲,体制内也是康庄大道。

博士进体制主要有这么几点优势:

1)定级高。博士定级二级主任科员(正科级),硕士定级四级主任科员。在无竞争压力的情况下,从四级主任科员到二级主任科员需要四年时间。如果单位层级不够高,晋升有压力,那将需要更长时间。

2)进面试之后上岸概率大。各省选调等

考试,在面试时考官一般都能看到个人简历,同等条件下博士会优先录用。

3)事业编人才引进等博士机会多。目前来看,全国各地有大量人才引进招聘,博士与硕士相比优势明显,只要不是特别好的地方,博士想去的话都能去。


16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1

不一定要看个人选择,做博后也分去哪里。各有优缺点:

国外博后:国外博后(只要是北欧)是科研主力军,工资高待遇好,文章水平相对较高,相对于北欧博士好发文章。缺点是如果想出站回国的话一切从0开始没有人脉没有基金,人也年龄到了青基估计没希望,只能和大佬去竞争。

国内博后:优点是可以申请青基和博后基金,从博后开始就可以戴帽子啦!缺点是待遇天差地别说是可以留校但是要看领导和当年的政策。科研任务重压力大,主打一个前途未卜。

不读博后直接去当青椒我个人感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碰到好的职位直接占坑吧!现在坑位越来越少了,谁知道博后出站之后是什么行情了。



作者:大碗龙井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0264765/answer/330131631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7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2

gracenk2014:


高校招聘年龄限制是35岁。帝都某些高校在理工科博士的限制年龄是32岁,人文社科是35岁。博士后顺延2岁左右。

某些中西部地区或某些高校博士年龄限制是40岁。


18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3

不一定啊

要清楚做事情的目的是什么,例如做博后。

博士毕业首要是知识变现,或者能力变现。博士毕业意味着在你的专业领域里已经万里挑一了。

做博后为了进高校,还是要产学研道路是不一样的。

如果要进高校,现在土鳖博士是非常难进的,博后至少要拿到青基,而且还要择优留校,即使留校还要在规定时间内升副教授,否则也是非升即走。

随着国内企业的崛起,对博士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不是最好的选择。

能去华为年薪破百不香吗?去个专业对口的公司,至少也35W起薪。

总之,对博士来讲,知识变现有很多途径,不用死磕一条路。



作者:李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0264765/answer/329212035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9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3

小皮埃:


想进高校,特别是好的高校,必须得有好文章!这和你是否做博后没有关系,和你的年龄更没有关系。

做博后大部分原因是文章和经验不够,需要再刷一刷,从而增加自己挤进高校大门的概率。

所以,博士毕业并不一定需要做博后,只要你手里的文章够多够好,你的选择会很多。答主知道的就有博士毕业直接,副教授,待遇不要太好。

供参考。


20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18:13


皮皮:


博士毕业到底去工作还是做博后经常是一个让人很难抉择的问题。

早在十年前,学术界特别是“生化环材

”四大天坑的内卷已经看出苗头,高校教职一方面对论文的要求高,另一方面对履历的要求也高,几乎都要海外经历,有的高校甚至要求海外经历不少于三年。也就是说一站两年的博后可能还不够,短期的访学交流更是不够。所以,那时候很多国内毕业的博士都是要去国外做博后的。

风气一变,国内博后就慢慢地不大受人待见,给人感觉好像是因为没办法出国做博后,才留在国内做。后来“双一流

”建设全面铺开,各个高校对科研成果的渴求达到史上最饥渴的程度,纷纷驱赶着学校的教师出成果发论文,博后自然也难以幸免,由此带来更多巨坑。

我没做过博后,但同学同事做过博后的太多,对比来看,国内博后的坑实在太多。


入站的限制

博士后本来是博士就业的缓冲地带,是高学历人才自由打短工的存在。但国内的博后在入站方面约束非常多,年龄有限制,毕业年限有限制,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对学科的限制。现在从国家到高校,都在遵循“同站不同学科”的要求,也就是说,本校博士毕业后,不能进入本校同一个一级学科流动站做博后。

说起来,这个规矩打从我国博后制度肇始之时就确定了。1985年的《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请办法的通知》中,就已经明确规定本单位培养的博士生不得进入本单位的流动站,说是为了增进学术和人才交流,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这个规定在博士后工作站制度确立的时候,有了一点回旋余地。1997年10月出台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中,允许设立流动站的单位与试点企业联合招收,在本单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可以从事企业博士后研究工作。也就是说,学校毕业的博士,如果想继续在自己的一级学科做博后,虽然不能进高校的博后流动站,但可以进高校和企业联合办的工作站。

这种有条件地允许“同站同学科”博后也仅限于此了。新世纪的两份《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仍然用独立的条目明确了“祖宗的规矩”。

2002版《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

2006版《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

咱也理解国家设置规定的出发点,但从博士毕业做博后的角度看,这条限制确实给博士们带来不少困扰。新环境总会有潜在的风险,换地方总得有适应期,搞不好就是重新开始自己的研究工作,前途未卜。反观国外,博士毕业后留组做博后简直不要太容易。

出不了站的坑

就算能顺利进站,出不了站的可能性也不小。

按照官方说法,我国建立博后制度以来,已经进站25万博士,出站的只有15万。粗略一算有四成出不了站。而且从各年进站和出站的人数统计看,出站博后的增长一直低于进站博后。

综合下来,考虑到入站博士的增长和出站统计的延后,打个折的话,还得有近三成博后出不了站,比例还是很高的。

这大概是跟国内博后有出站要求有关。国家的规定里,确实提到设站单位应该跟博后签协议,明确工作目标、课题要求等,但并没有统一划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少高校把博后的出站要求做得很高,不少人就出不了站了。国外的博后好像很少出不了站,随时来随时走。

有时候,出不了站还不是最糟糕的。有些无赖高校擅自规定,博后出不了站想退站还必须退钱,否则拿人事关系卡博士。这就非常刷下限了。

《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中明确设站单位应将博后纳入本单位人事管理范围。在这个前提下,高校要求退钱,甚至拿人事关系要挟,就是违反劳动法。

2006版《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

最让人无语的是,不少高校的博后工作协议里,一边说博后属短期在校的正式职工——合乎国家规定,说出去还好听——一边说如果退站,则必须退还所有工资、补贴、津贴和经费等一切费用。真是既想当那啥,又想立那啥。

某高校博后协议

静下心来想想呢,也理解。偌大个高校,最后来拟定这份协议的,可能只不过是行政上某个不起眼的谁家那小谁,搞不好就是个法盲。你也懂的,那小谁,还不是靠着那老谁才能进来嘛,水平自然不敢恭维~~

出了站又如何?

国内博后的槽点还不止进站有限制,出站难,不过咱不着急扩大范围,先扪心自问,即便出站又如何?

大多数人做博后,还是想留高校继续搞科研吧?但现在高校有多难进,不必说了吧?看看同站同学科的前一批博后们留高校的有多少,打个对折,再看看自己够不够格;查查心仪的高校最近引进的一批海归,论文有多少,跟自己手里的比比;问问老板门下的亲学生都去了哪里,自己只是个过客,心里得有数。

其实,如果不是文科的话,理工科搞科研不妨去企业。不少大企业的研发部门或研究院平台也不错,待遇更是远超青椒,完全可以考虑。不过问题来了,要是想进企业的话,干嘛还做博后呢?早干嘛去了?看看华为, 200万年薪招的就是应届博士,不是博士后。

要是放下对科研的执念,选择会更多。考公务员,当中学老师,都是不错的选择。去年,深圳中学新入职教师的“豪华阵容”引起不少网友议论,新进的66名教师中,硕士39人,博士21人,还有6人是博士后。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