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動如山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4123211/answer/152714840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定義什麼叫「階級晉陞」。
我們首先觀察到一個成年人所從事的職業有差異,假設一個人的階層主要由他的職業確定,起碼要從這幾個屬性考察其對階層定位的影響:收益、成本、稀缺程度、社會影響力、資源調動能力,當我們在討論一個人的階層的時候無非也就是在談論這些東西。
收益:包括了顯性收益和硬性收益。顯性的包括工資獎金投資收益等,隱性的就包括了各種隱性福利、工作環境、灰色收入。顯性收益我們勉強可以通過統計局數據得以查閱,隱性收益顯然是無法得知的,並且隨着社會階層的提高,隱性收益的佔比或許比顯性收益還要更大,所以這部分更加不可量化。
成本:主要是我們為了獲取上述收益需要付出的東西。首先就是工作時間,同樣的收入,996顯然就遠比40小時工作制的性價比差,然而沒有一個公司的員工加班時間是被明確統計上報的,畢竟福報廠的員工都熱愛工作,996屬於「自願」加班,甚至連企業都「無法」準確統計員工加班時間。其次就是通勤成本,有人下樓走兩步就上班,有人的通勤時間甚至跟上班時間差不多,如何衡量?最後就是假期長短,我把它算到成本裡面,因為假期越多說明你付出的時間成本越少。在這方面顯然教師具有很大優勢,除了法定假、年休假、還有寒暑假。
稀缺程度:菊廠、鵝廠、福報廠雖然收入不低,但因為員工動輒十幾萬,因此從稀缺性上說似乎就比同等收入水平的演員、投行顧問、金融民工要差很多,畢竟B格不夠,而B格甚至是衡量一個人階層很重要的因素呢。
社會影響力:粗略對比一下,鵝廠CFO的年收入大約跟周杰倫在一個檔次上,然而他們的社會影響力顯然不能同日而語,畢竟大部分人連鵝廠CFO名字叫什麼都不知道,那麼他們的社會階層顯然也是周杰倫更高。然而這個社會影響力因素如何量化?
資源調動能力:略。
我們列了五個決定社會階層的因素,除了顯性的工資收入,大部分都很難量化,從而也就使得排序變得不可能,無法排序自然也就無法通過所謂的百分比來確定一個人的階層,從而階層晉陞看起來更像一個偽命題。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一個健康的社會,價值判斷應該是非常多元化的,絕對不是錢這一個標準所能概括。在東亞三國一個窮小子進入了頂級大學,極大機率上畢業後解決物質資源的稀缺應該是沒問題的。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取得成功,那還要看你怎麼去定義成功,而成功實際上是一個價值判斷。上面對種種資源的量化還只是站在個人的角度考慮,更重要的是不是還要考慮對社會和人類的貢獻?拍一部票房上百億的電影和帶領100萬人脫貧致富誰的貢獻更大?全面考慮,我認為頂級大學給一個人最重要的教育是眼界的提高,讓我們認識這個無限豐富的世界,擺脫資源和信息稀缺帶來的「管窺」效應,避免被僵化的階層和成功思維束縛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無視階層說不定才是實現階層晉陞的最好手段,多讀書多思考也許會給你帶來比清北畢業證更大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