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1篇帖子。
(转载BBC中文网)“女权五姊妹”十周年:从苦哈哈到乐呵呵,海外中国女权人士藉“另类脱口秀”反抗父权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5-3-9 23:43

“一个念头出现,我是不是遭到了性侵,”这种想法在她脑海中徘徊。但顾及到个人安全,她赶紧逃出来,回到家里。后来她跟两位美国朋友说起,对方告诉她“这是性侵”,她才反应过来。

大衆通常对性侵的理解局限于用粗暴、胁迫、恐吓等方式实施的性行为,但在有些地方,一方没有表示“同意”,或双方没有按照约定进行的性行为,也被划为性侵范围。

淼淼后来报警,尝试讨个説法。警察录取了口供,但表示纽约州没有偷摘保险套(Stealthing)相关法律规定,后来不了了之。

她始终接受不了这件事,不断质问自己,“如果我当时没有怎么做,或者有其他反应,是不是这件事就不会发生?这是不是我自己的错?”

在这期间,淼淼被诊断出患上创伤后压力症(PTSD)。每次她在公交车上,有男性靠近,她就感到呼气局促,精神紧张,这种情况持续了九个月。

为了疗愈创伤,也为支持有类似经历的人,她在一次脱口秀演出中讲述了这段经历。

“对我来说,这些创伤和压力都可以通过创作和反复讲述来帮助自己接受,也让我从中找到自己的叙述方式,获得一些控制感”,淼淼说。逐渐,她觉得蒙在心里的阴影明显少了一些。

冯媛说,“在一些条件下,脱口秀可以成为一种治愈的力量”。据她观察,有些开放麦团体会在演出前组织读稿会,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请演员读出自己的作品,其他人给与反馈。这不仅能提升表达技巧,还能提高大家对事情的认知,找到自己的内在力量,并与伙伴一起共同应对困难。

“有了一些规则和共识之后,就能成为赋权的一种方式。”冯媛说。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5-3-9 23:43

图像来源,BBC NEWS CHINESE

些开放麦表演设在由餐厅改造的场地。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5-3-9 23:43

“跑调”《新闻联播》挑战权威

在“女子主意”的演出中,有一项常规节目叫“新闻月播”,模仿中国官方媒体CCTV每晚7点定时播出的《新闻联播》——这个节目被视为官方喉舌,播报当天发生的重大时政新闻,自1978年开播以来,是中国新闻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

“新闻月播”中,在同样的音乐背景伴奏下,两位主持人播报当月中国社会备受关注的事件,以幽默、调侃的方式表达。

“像是一个跑调的《新闻联播》”,一位主持人对BBC说。

在2023年一次节目中,“新闻月播”对疫情期间发生的一次民众示威事件进行播报。那是发生在2022年底的事,由悼念新疆乌鲁木齐火灾中的丧生者而起,蔓延至全国多个地方,形成反对清零政策的示威潮,被称为“白纸运动”。

主流的《新闻联播》中几乎不可能播报这类事件,或以很少的篇幅报道,但在脱口秀演出中,主持人还邀请了被称为“战狼外交官”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由演员扮演)进行回应:

“你所説的个例非常片面,在中国年轻人之中,我相信没有代表性。抗击疫情期间,生活在中国的人都在偷着乐呢。”

台下笑声不断。

在最近一次脱口秀演出中,两位演员设计了“当开封骑手遇到‘六四’骑手”小品。她们分别扮演当今中国大学生和八十年代大学生。前者影射去年11月约10万大学生骑共享自行车,从郑州前往开封吃灌汤包;后者影射1989年夏天,北京各校大学生骑行到天安门广场参加集会,要求民主和言论自由。

这两个角色穿越时空交谈。当代大学生问:“你在什么群组?说不定我们是群友。”他指的是微信上建立的聊天群组。

八十年代大学生回答:“群?我在北高联(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那是在示威期间抗议学生成立的自治性组织,官方视为非法。

当代大学生回应说:“你们的群名这么正式,我们的群组叫做‘一起吃包子’。”

创作者告诉BBC,她们希望通过两代大学生集体骑行,来影射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

14樓 JosephHeinrich 2025-3-9 23:43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2024年11月,河南省大学生成群结队参加夜间骑行。
15樓 JosephHeinrich 2025-3-9 23:43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1989年天安门广场抗议期间,大批学生骑着自行车在北京游行。
16樓 JosephHeinrich 2025-3-9 23:44

对抗海外华人圈的厌女文化

“女权开放麦”创作者的想法层出不穷。

在伦敦,95后留学生Lily和伙伴一起成立“闪电女子”团队,闪电是“煽颠”的谐音。她们第一场演出就以“我的闪电时刻”为主题,鼓励演员把自己做过的直接反抗父权制的事情讲出来。

Lily说,许多朋友都有“非常强烈的意愿”参与脱口秀,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们觉得,女性的声音在海外权益倡导活动中没有被听到。

Lily从来没在中国参加过街头运动,但在海外华人圈,时不时发生的游行对她产生了强大冲击,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在抗议现场,她发现许多标语令她感到很不舒服,比如把反抗对象贴在一个裸女的身上,“非常厌女”,她说。

“我开始想,到底女性的声音有没有被听到”。

后来,她们举出这样的标语:“民运男,你的袜子是谁洗的,你的稿子是不是有你老婆当免费的翻译。”

这些经历凝聚了一众像Lily一样的新一代女性权利关注者,她们把创意带到脱口秀演出中。

“我们在许多笑中带泪的故事中产生了共鸣,发展出非常珍贵的关系,和线下抗议不一样。”Lily说。

“它很好笑、很好玩,可以抱着完全轻松的心情来参加,而不是非常沉重地、苦大仇深地去探讨什么政治话题,我觉得这种幽默是非常重要的自我赋权的一种方式。”

17樓 JosephHeinrich 2025-3-9 23:44

图像来源,HANDOUT

在伦敦的一个开放麦团队称自己是“闪电女子”,组织者说闪电是“煽颠”的谐音。
18樓 JosephHeinrich 2025-3-9 23:44

脱口秀的“红线”

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闾丘露薇对BBC说,“女权开放麦”在海外流行起来,一定程度是受到中国国内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的影响。

“这几年单口喜剧在国内非常受欢迎,在受众人数方面,尤其是年轻人娱乐消费形式,上升非常快。尤其是围绕脱口秀产生一些性别话题的讨论,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示范性作用”。

不过,在国内审查环境中,脱口秀这项冒犯的艺术也触碰到“红线”。

2023年5月,一位脱口秀演员在演出中讲了一段关于他收养的狗的玩笑,说这见到这两条狗时他们在追松鼠,让他想起八个字:“作风优良,能打胜仗”。

这条段子引发舆论地震,被批侮辱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官方媒体发文批评,称“价值观立得端,言行才不会跑偏”,文化部门对这位演员所在的公司进行调查,公司被罚上千万人民币。

闾丘露薇博士说,虽然在海外的女权脱口秀没有了自上而下的压力,但只要和国内还有连结,包括和家人往来,那么在议题的选择上仍会受到限制。

据她观察,“在纯性别议题上可能比国内的讨论要开放,但如果涉及到政治或人权议题,从制度上来批判政府或父权主义的话,还只是很少一部分人这样做。”

为了提供相对安全的环境,海外各地“女权开放麦”的演出通常不允许拍照、录音和录影。有工作人员会在现场巡视,检查是否有人违反规定。即便记者提前与举办方沟通,也会再次受到提醒,不要拍摄演员和观衆的正面照片。

19樓 JosephHeinrich 2025-3-9 23:44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过去几年,中国新一代年轻女性对单口喜剧的兴趣大增。

20樓 JosephHeinrich 2025-3-9 23:44

当然,这种担忧也成为热爱脱口秀的演员的段子。

伦敦“闪电女子”的演员Ray在一次演出中说,她有次回国,因担心在海外组织女权活动而被逮捕,于是做了很多准备。其中包括把常用的电话卡藏在月经棉条里,以防海关搜查,“还不是那种导管式棉条,是指入式棉条,因为盒子比较小”。

“我就是祈祷那些来搜查我的人,会被自己的厌女情结所蒙蔽,不会去翻我的棉条盒,”Ray说。

事实上,没有人搜查她。她把这件事写成段子,试图“放大它的荒谬性”:“棉条能帮你解决问题,非常有用。所以别人求神拜佛,我拜棉条!”

与商业性质的“开放麦”不同,许多“女权开放麦”通常不以盈利为目的。较为成熟的团体尚且可以在场地租用和票务收入上达到基本平衡,但仍无法支付演员劳动报酬,一位组织者形容是“用爱发电”。

在审查和资金双重压力下,海外女权脱口秀能否持续下去,进而影响中国国内的女权发展,还是一个问号。

在纽约的梁小门认为,海外女权社群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国内发展的影响,行动者还在持续探索不同的形式。

“脱口秀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保留一些火种,让我们继续去探索。”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