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羽:
謝邀。
利益相關:本人目前日本化學系博士在讀,本科畢業於國內某末流985,碩士也是在京都大學,導師是我們這個研究領域的大牛,H-index相當於國內院士水平。
先說結論:圈外人不關心,圈內人有緊迫感但是無可奈何。
這一現象其實與日本的教育體系、觀念、制度等是緊密聯繫的。
先說為什麼圈外人不關心。這裡的圈外人指的是不做學術研究、不關心科研方面的人。事實上,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個地區,願意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始終是少數,大部分人進入高等學府主要目的還是為了一張文憑,為了以後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只要能找到符合心意的工作,學校的科研能力、國際排名之類的並不重要。
眾所周知日本的就業率並不算低,無論是東大出身,還是職業學校畢業,找到工作都不是什麼難事,加上日本的傳統,新入職的人收入差距並不會特別大,一來二去很多人對高校的國際排名之類的東西就不怎麼在意了。
至於圈內人,那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情。
造成近些年來日本高校國際排名下降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學術產出乏力,而產出乏力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經費問題,二是人才問題。
先說經費,由於種種原因,日本政府給予高校的資助在近些年來總體上是呈減少趨勢的,雖然諸如日本、等部門機構也在嘗試增加相關預算,但也顯得有些杯水車薪。就我們研究室來說,這幾年來老闆也抱怨過經費不足,解決辦法是去找民間機構、公司等多接橫向項目,但這樣也是治標不治本,畢竟能做橫向項目的人力資源也很有限,而且日本這邊能與高校合作的企業也不如中國那麼多。
至於人才,這實際上已經是積重難返的問題了。眾所周知,日本人普遍不願意讀博,很多研究室的博士生一直處於斷帶狀態,特別是過去幾年,由於疫情影響,新留學生也幾乎絕跡,對於很多指望著能靠留學生解決博士生短缺問題的研究室來說,影響是非常巨大的。至於碩士生,至少在我們這邊,我個人感覺碩士是非常水的,只需要兩年,不需要發表論文,不需要什麼學術產出,幾乎不存在延畢,難度堪比我在國內的本科畢設,這樣的碩士能產出多少學術成果?
另外就是,日本的博士幾乎全部是自費,幾乎沒有資助,等於自掏腰包,雖然也有民間獎學金和,但能中標的始終是鳳毛麟角,大部分人還是得自己負擔,有讀博的功夫,出去找個工作都能掙不少錢了,除非是真正熱愛科研,並且家境不錯的少數人,幾乎沒有人願意讀博,這也是造成博士人才的斷帶的原因之一。
所以,對於學術圈內的人來說,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