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用戶Oa7uvx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470786/answer/52065649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從前也有白人崇拜日本的時候啊——
19世紀,東洋藝術在歐洲走紅的程度,按現在的話說,大概就是「網紅同款」、「抖音爆款」。
最近在澳洲,前天去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看了場展覽——日本主義:日本及現代藝術的誕生(JAPONISME: JAPAN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ART)。

梵谷畫的浮世繪,你見過嗎?
其實,日本藝術的流行程度之高,不止是現在。早在19世紀的歐洲藝術圈,來自日本的東瀛藝術,就已經火得一塌糊塗。
油畫中的主角常常是長著一副歐洲面孔,卻身著「和服」,手握櫻花圖案的團扇;

1875,莫內《日本女人》Claude Monet, Madame Monet en costume Japonais
「浮世繪」在同一時期,也多次出現在梵谷的畫作里;刊登在1886年巴黎雜誌<Paris Illustré>封面上的,居然是日本的花魁形象;

1905,德布西交響詩《海》的封面 Debussy-La Mer The great wave of Kanaga from Hokusai
從茶具到屏風,東洋風格的擺件頻頻出現歐洲貴族家中,並不是什麼稀奇事;
……
這些花紋圖樣、服飾、工藝品漂洋過海,不僅受到老百姓的喜愛,還圈粉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
據說,就連LV品牌創始人路易·威登
所設計的帆布花紋,其靈感也被認為來自日本的家紋風格。
法國人一向對日本文化青睞有加,他們口中的「Japonisme」,說的就是當時印象派、新藝術等藝術流派的靈感之源:東瀛藝術。

展覽現場 日本風格的陶瓷茶具
「Japan」是日本的英文,這誰都知道,但「Japonisme」是什麼?
Japonisme:一不小心成了「藝術圈爆款」
把這個法語詞直譯過來,就是「日本主義」。指的是19世紀在英法等歐洲國家掀起的「和風熱潮」。
19世紀中葉,由於各西方列強積極侵略長期鎖國政策的日本,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的美術作品也隨之大量傳入西方世界。
比如,由日本進口的茶葉的包裝紙上,常印有浮世繪畫作,於是浮世繪及琳派這類畫作的用色、線條、明暗、布局等,很快吸引了英,法等引領西方藝術的歐洲國家中畫家們的注意。
藝術家們對日本美術的審美崇拜影響了當時的眾多藝術創作,以印象派為主的作品尤為明顯。

1881,雷諾瓦《持扇少女》Renoir, peintre du bonheur
在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正在舉辦的展覽——「日本主義:日本及現代藝術的誕生」里,我看到了日本藝術是怎麼一步步成為歐洲網紅的。

展覽現場 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星期六下午的展覽現場,歐美面孔和亞洲面孔的觀眾各佔一半。在時間不長參觀過程里,身邊的人幾次幾乎擠滿了展廳。
在這個遙遠的南半球國家,都有哪些有趣的「Japonisme」故事?讓我們帶你一起去看看。

展覽現場 位於展廳入口處的海報
繪 畫 | PAINTING

Utagawa Yoshitora,日本,《英吉利女士》,1861
畫中的兩位女士穿著歐洲風格的大的襯裙,前面一位手握羽毛扇,這也是對亞洲異域風情的一種致敬。
在早期,西方女性出現在日本港口還是件特別罕見的事兒,或許這也是為什麼畫中的兩位女士都是亞洲面孔。

Utagawa Yoshitora,日本,《街上的美國人》,1861

Utagawa Sadahide, 日本《西方商人在日本橫濱碼頭》
1860年,橫濱修建了能讓國際船隻停靠的國際碼頭。越來越多來自俄國、英國、法國、荷蘭、美國的商人通過這裡來到了日本,一個「嶄新」的國家。



記錄同時期日本風土人情的畫作,版畫作為典型藝術形式被人熟知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France, Divan Japonais
海報中是巴黎的一家咖啡館,女士的帽子擋住了字母"J"
也是在這個時期,和服作為一種新潮的時尚傳入西方。時髦的女性們紛紛穿上和服,在當時很多藝術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這樣的畫作。
服 飾 | WEAR

James Tissot - La Japonaise au bain

Evening coat,以刺繡裝飾的和服外套,1920Callot Soeurs, Paris, fashion house; Marie Callot Gerber, designer
工 藝 品 | ARTWORK
同樣是日本屏風,你能分清哪一件是「原裝」的嗎?


Pierre Bonnard,法國,屏風《保姆的散步時光,馬車上的飄帶》,1895
法國納比運動的領軍人物皮埃爾·博納爾
(Pierre Bonnard),對日本藝術的熱情表現在屏風式的、扁平的裝飾品上。這件作品的主題是——一家人穿過巴黎協和廣場,一群穿著斗篷的保姆在一旁觀看。這也反映了當時日本木版畫題材對婦女和兒童的興趣。



展覽現場 精緻的手工藝品

餐盤 The Grands oiseaux (Large birds) service
日本人習慣在盤子等瓷器上飾以魚、鳥,和花朵圖案,這一風格也啟發了很多歐洲的設計師。
-
這場精彩的參觀結束後,在離開美術館之前,我打算在禮品店買本書作為紀念。但店員告訴我,關於Japonisme的畫冊早就「Sold out(賣完了)」。
從壽司到藝術品,看來,即使是遙遠的南半球,也依舊有不少人崇拜著日本。
原文連結:探展 | 「明星同款和服」、「抖音爆款浮世繪」,日本藝術曾是歐洲網紅?
歡迎關注花瓣。(id: huabanwang)
by正在為了閱讀量苦苦掙扎的作者
轉載請聯繫wechat15010232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