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啡肽霸王龍:
因為日本的爛大學沒門檻啊。
日本的F檔大學,又稱「free」,就是什麼人都可以上,交錢就行了,你只要不是醫學意義上的唐氏或者重度智力障礙,都能被錄取。
比如禮愰國際大學這種爛校,偏差值
35就合了,偏差值35是啥概念?10000個人考9300多名就合了,而且日本沒中考,高中是普及教育,也就是水平最爛的人想讀本科都能讀到,這種本科還能有啥含金量?在中國,這種大學的學部生有可能連中專都可能錄不取,更不要說本科了。所以嘛日本這種爛大學的學部生,含金量也就相當於我們這裡的民辦大專,可能還不到,對於多數日本人來說,上這種學校也就多交幾年錢體驗體驗大學生活而已,心理上自然不會認為自己是什麼「天之驕子」,畢業做普通工作也沒落差。
國內就不一樣了,中考高考研考全是競爭激烈的慘烈考試,最爛的民辦三本獨立學院
都有一群人想讀讀不上,這種情況下本科生自然心理預期高了,畢竟哪怕最爛的民辦三本,只要是個全日制四年本,潛台詞就是「這個人在國內的教育內卷中得了至少前30%的名次」,這是有高考的公平性來背書的。日本的爛校沒有這種背書效果,你要是日經大
,禮愰國際一類的爛校出來,沒有任何人會認為你有學問,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哦,上了這種大學,肯定當時高中沒好好學習吧。」給各位參觀一下禮愰國際大學的英語入學試卷,難度夠低了吧?放心,錄取線更低,你瞎蒙幾個ABC一樣給你合了。


門檻這麼低,學部生自然就很不值錢了。其實在日本也有個march線,大概錄10%,過這個線社會認可度就很高了,相當於我們的一本線。學生要是能考上這種學校,大機率也是不幹太基礎的工作的。
至於修士的就業難則是制度上的,因為日本規定修士起薪必須比學部生高,但是修士只是學術能力強,在職場上也未必比學部生出眾。
而且和學部生一樣,日本的因此日本企業更願意招募白紙一樣更好塑造(關鍵是便宜)的學部生,而不是起薪更高的修士了。
但現在日本人也很願意讀理工科的修士,文科修士則是讀了就業更難。
另外日本爛校的修士一樣門檻很低,差不多是個人就能合,而我國的碩士研究生也有研究生考試來背書,能上研究生說明至少考過了國家線,智力應該是還可以的,而日本爛校的修士沒這種智力上的背書效果,也就是普通人多讀了幾年書而已,要是說讀修士期間還是弔兒郎當啥都沒學就混了個文憑,又必須因為制度花更高的起薪去招募他,那哪有這種冤大頭企業?與之相對應的,國內那些工商管理的非全碩,二本學院的農林地礦油的研究生,這些學歷混子,不一樣沒什麼社會認可度嗎?(不歧視這些學校好好學習,好好搞研究的人,只針對學問沒有,學位要拿的學歷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