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幸運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94696677/answer/414440336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權利面前,美色一文不值;在民族復興的路上,苦比甜更容易成功!
國外人信仰神明,窮苦的人們相信神明可以帶領他們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貴族的人們相信神明可以讓他們一直處於頂峰。
在那個古老的年代,貴族每日紙醉金迷,享受眾多僕人們供他們驅使,而凌駕他們之上的是尊貴又偉大的酒神。

受壓迫想要反抗的人越來越多,有理智的貴族發現端倪,便希望能找出能夠跟酒神對抗的神,咖啡出現了,它用加入的方式和酒神一起打敗睡神,然後再順理成章的登上酒神之上。
《瓦爾登湖》里詹姆斯.柯林斯把棚屋買給主人翁後,裡面提到他所有的家當,就包含一個咖啡磨;《月亮與六便士》里也多次提到,「我」早上起床必須喝一杯咖啡;
歷史有記載的一些愛喝咖啡的名人有:
拿破崙很喜歡喝咖啡,而且是現磨咖啡,哪怕出去打仗,他也會隨身帶著磨豆機,磨多少喝多少;
法國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認為咖啡有助於激發靈感,嗜濃咖啡如命,據說一生大約喝了5萬杯濃咖啡,平均每天6-7杯;
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貝多芬,視咖啡豆為跳動的音符,認為「做一杯咖啡的咖啡豆,會給我60種靈感」;
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梵谷,常常到阿爾加薩咖啡館中觀察消沉的靈魂,並以咖啡館中的情景入畫;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蘇黎世期間,他也常去大都會咖啡館,在那裡專註思考,一坐就是一整個下午。
是名人效應還是生活習慣?
我跟大張先生討論這個問題時,他的看法是:「上位者想要民眾習慣,一方面咖啡確實有提神的功效,另一方面習慣咖啡豆後,民眾購買力強了,能增加財政收入。」

仔細想想,確實是這個道理。除了一些特別抵抗甜食的群體,一般人吃到甜的食物都會感覺到幸福的飄起來。
咖啡豆屬於一種水果,從樹上採摘下來後,經過處理烘烤後變成漆黑一小顆豆子,不能飽腹,不能解渴。萃取出來是漆黑的咖啡液,看著像中藥,味也雷同中藥,到底該如何讓受眾喜歡呢?
要知道好多地區的咖農都依靠種植咖啡豆生存,而這也成為國家的收入大項,同時也成為西方國家飲食文化的一種象徵。
像西雅圖被譽為「咖啡之都」,把咖啡店開到各個國家各個屯的星巴克就是在這誕生的。對於西雅圖的人民來說「飯可以不吃、咖啡肯定是要喝」。
西雅圖市議會估計,該稅每年可籌集180萬~350萬美元來用於福利計劃。不過這一方案遭到以星巴克為首,咖啡店主以及咖啡愛好者組成的「反稅聯盟」的強烈抵制。
西雅圖試圖收取天價咖啡稅敗北,英國政府吸取經驗,決定細水長流,以每杯25便士對一次性咖啡杯徵收稅費,以此來達成2030年的可循環目標,以降低廢棄物數量。
咖友們,很多成功的商家告訴我們,真正發大財的都是那些悶不做聲的,不要以為每杯25便士很小意思,如果告訴大家,有25億杯咖啡等著你來收,覺得如何?
據調查顯示,2018年,81%的英國人每周都要去咖啡廳喝咖啡,咖啡年消費總額已達到96億英鎊,英國咖啡廳總數已經超過24000家。
不過官方收稅的本意是:希望以「咖啡稅」來減少一次性杯子的使用,或實現一次性杯子再循環的目標。

培養一個群體對某種食物的喜好,除了有利可圖,更多的是因地時宜。像漢堡,壓縮餅乾就比需要費時幾個小時的法餐受眾要廣。
能夠及時解決眼前的問題,才是符合大多數人們的生活。
俄版「武則天」的硬核,葉卡捷琳娜二世名言:
如果我能活到二百歲,
我會讓整個歐洲匍匐在我的腳下。
戰爭時期她帶著精緻的馬卡龍看望前線的士兵,結果發現,精美的服飾,甜蜜誘人的甜食,在殘酷的戰場上莫名諷刺。
戰爭不需要甜點,那是留給勝利後的享受,戰場需要時刻清醒,喝酒醉了會沒命,喝咖啡提神保命不二法寶。
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包絡飲食習慣,是想要自多方面的因素符合才形成的。原諒幸運對西方歷史文化的了解不多,做為人之常情,以上的些許推斷,感覺也是符合這個問題的。
「除石油之外,咖啡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合法商品」——《黑咖啡》,它身上實在太多值得大家探討的神奇地方,歡迎在看的咖友們留下自己的見解,大家一起討論。

數據來源: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2009-2015, 3.2 Export structure by product, A. World
@知乎美食
我是手沖咖啡發燒友@陳幸運,生活是一種態度,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每一天,讓餘生不留白,如果在看的你正好也喜歡咖啡,可以關注幸運,一起探討咖啡的奧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