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2篇帖子。
知乎一則譴責《烏塔》課文的回答
11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27 21:24

問:


以下是中國部分小學語文教材收錄的課文。這篇課文存在什麼常識、邏輯等方面的硬傷或者問題、不合理之處呢? 《烏塔》課文 羊城晚報 王曉潔   我是在羅馬認識烏塔的。 那天,我從威尼斯坐了整整8小時夜行列車到羅馬,冒著暑氣趕到市郊的青年旅館,已經筋疲力盡了。找到自己的房間,推門一看,吃了一驚,正對門的地上放了一床席夢思,上面躺著一個發小姑娘,睡得正香。 這是一間約30平方米的子,放了8張雙層鐵床。每張床配了一隻小櫃。里除了這個小姑娘沒有別人。我的床是靠門右邊的上鋪,下鋪胡亂攤著背包、浴巾、睡衣、毛巾等,看來這張鋪就是小姑娘的,可能是怕熱吧,她把床墊搬到地上睡。 我匆匆洗漱完畢,想抓緊時間躺一會兒。 不知過了多久,一陣陣「叮鈴鈴」的鬧鐘聲驚醒了我,睡眼朦朧地看看錶,下午兩點半了。小姑娘已經起身,一邊收拾枕邊的小鬧鐘,一邊用結結巴巴的英語問我:「我要出去玩了,你呢?」我翻身起來:「我也要出去。」「你去哪裡?」「梵蒂岡,你呢?」「我已經去過了,今天去市中心。」說話間,她已經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褲、白球鞋,從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礦泉水裝進背包,告訴我:「羅馬很熱,街小小攤賣的冰淇淋和水都很貴,你要到超級市場去買。」 晚上8點多,我才疲倦地回到旅館。小姑娘已經回來了,愜意地趴在床墊上,一邊吃糖,一邊看一本厚厚的書。 她一見我,立即坐起來打招呼,問我玩得怎樣,又問我從哪裡來,我說是中國人,現旅居德國。她一聽,高興得大叫:「我是德國人,住在漢堡,你會說德語嗎?」她聽我能說一些德語,馬上拿糖請我吃,告訴我她叫烏塔,在讀小學,已經12歲了,這次趁署假遊歷歐洲。已去了法國、瑞士、奧地利,在義大利玩了威尼斯、米蘭、佛羅倫斯,以後還要去波恩,然後去希臘。喲,這麼長的旅程,我有點驚訝:「你一個人嗎?」「當然。」她說。又說她是乘火車旅行,因為年紀小,可以享受特殊優惠,買一張全歐洲旅行聯票,不到400馬克。 一個12歲的小學生,獨自一人游歐洲,如果不是親自碰見,我決不相信。我問烏塔: 「你一人不怕危險嗎?你爸爸媽媽不擔心你嗎?」 烏塔說她在家裡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遭到危險和困難時請求幫助。然後給家裡撥個電話或寄張明信片。說到這裡,她又搬出一摞給我看,全是歐洲各國的旅遊指南,每個國家都是厚厚一冊,介紹十分詳細。「對照著看,就像教師帶我玩。」烏塔說。為了這次旅行她準備了整整3年,讀了有關這些國家的籍,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送廣告,假期到別人家裡陪兒童玩。「都是你自己掙的錢嗎?」我很吃驚。「我掙的只夠一半,爸爸給了另一半,不過我買的禮物都是用自己的錢。」說著,她翻出買給媽媽的皮包、爸爸的煙斗、弟弟的帽子給我看。「你自己沒有禮物嗎?」我逗她。「有,是在米蘭買的,比德國便宜好多呢。」她指指脖子上一根做工精巧的細細的項鏈。然後,她問我,中國的孩子們是不是也這樣旅遊。我一時語塞,想了一會兒,才說:「在中國,像你們這樣年紀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很愛他們,會帶他們出去玩,但不放心讓他們一個人出遠門。」 不料烏塔對我這番解釋很不滿意,馬上反駁說:「我也是家裡的寶貝,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很愛我,我們也經常旅行。不過我們的興趣不同,媽媽喜歡音樂會和漂亮衣服,爸爸喜歡博物館,我喜歡看有雕刻的老房子,所以我們也出去玩,也單獨出去玩,愛他們,為什麼就不讓他們單獨出門?我不明白,你的話沒有邏輯。」 不愧是德國人,連小孩子都知道「邏輯」這個詞。我只好笑著承認自己的理由不恰當,又告訴她中國很大很大,從北方乘火車到南方要四五天,中國的火車也擠,必須對號入座,有時人還得站著。中國的銀行沒有歐洲這麼多,自動取款機很少,所以出門是一件麻煩事,小孩子單獨不能勝任。 烏塔埋頭想了好一陣,但要理解一個遙遠的國家對她來說還太困難。最後她搖搖頭:
「那中國的孩子們缺少很多樂趣吧?」我說中國有電視,有兒童圖,有遊樂園,兒童們依然很快樂。但她還是堅持:「從電視和本認識世界總不完美。我從電視上經常看見義大利,但只有在這裡,它的美麗才感動了我。」 第二早晨,烏塔向我道別。說她晚上坐火車去波恩。又問我:「我以後想去中國,那要很多很多錢才行嗎?」



ChatGPT答:

這篇課文《烏塔》講述了一位德國小女孩獨自遊歷歐洲的故事,作者通過與烏塔的對話展現了中德兒童在成長方式和獨立性上的差異。然而,課文在常識、邏輯和現實性方面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或不合理之處,具體如下:

1. 12歲小學生獨自遊歷歐洲的現實性存疑

護照和旅行文件問題:歐洲國家一般規定未成年人單獨出行需要監護人簽署旅行許可,並提交法律文件。12歲的孩子獨自跨多個國家旅行,可能需要更多的監護人證明和手續,但課文中沒有提及這些現實障礙。
安全風險:儘管烏塔提到了查詢警察局電話以應對危險,但現實中,這並不足以應對可能遇到的複雜情況(如被盜、語言障礙等)。12歲的孩子面對突髮狀況的處理能力可能不足。
住宿安排:課文提到烏塔住青年旅館,但歐洲的許多青年旅館可能會對未成年人單獨入住有明確的限制政策。2. 烏塔的經濟獨立性過於理想化

烏塔提到,她通過打工賺到了一半的旅行費用。但根據歐洲勞工法,12歲的兒童並不允許從事大部分兼職工作,尤其是涉及餐館或超市的廣告分發等勞動強度較大的工作。
即使假設她能夠打工,攢夠半數的旅行費用(文中提到全歐洲聯票不到400馬克,加上住宿、飲食、景點門票等其他開銷)對於一個12歲的孩子來說也顯得不切實際。3. 跨文化對比的邏輯不嚴謹

烏塔反駁中國孩子不能單獨旅行的說法時,過於簡單地將父母「愛孩子」與「是否允許獨自旅行」直接掛鉤。她忽略了中國文化中強調對兒童保護和家庭觀念的背景,同時也沒有考慮到中國的實際環境(如人口密度高、交通擁擠等)。
課文將中德兩國兒童的成長方式對比時,未能充分體現兩國文化、社會環境和家庭觀念的差異,顯得片面。4. 旅遊細節描述存在常識問題

天氣與裝備:烏塔提到「羅馬很熱」,她隨身帶一瓶礦泉水。這種準備顯得過於簡單,實際上,炎熱的天氣可能還需要遮陽帽、防晒霜等更多裝備,尤其是對兒童來說。
時間安排過於隨意:烏塔僅僅依靠一本旅遊指南,便能自己制定旅行路線、購票、規劃時間,這在實際操作中幾乎不可能。旅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航班延誤、景點關閉等意外情況。5. 作者敘述存在刻板印象和理想化

烏塔在課文中被描寫為理性、自信、獨立、富有邏輯,幾乎沒有展現齣兒童可能有的脆弱或對外界的依賴。相比之下,中國兒童則被描寫為被家長「過度保護」,缺乏獨立性。這種對比帶有明顯的傾向性,未能反映現實中兩國兒童更複雜的成長模式。
「德國小孩更有邏輯」這一結論本身就是一種刻板印象,忽視了個體差異。6. 作者的價值判斷顯得偏頗

課文中隱含了對中國兒童成長方式的批評,認為中國孩子缺乏獨立性和旅遊的樂趣,卻沒有深入探討中國的家庭教育模式和社會現實。例如,作者未提及中國家庭對子女安全的顧慮是基於人口密度、交通條件和治安等具體問題,而不是簡單的「過度溺愛」。7. 故事的真實性存疑

一個12歲的孩子能夠在歐洲多個國家之間獨立旅行,並具備規劃和執行如此複雜行程的能力,聽起來更像是成人視角下的理想化敘事,而非兒童真實的生活經歷。總結

這篇課文試圖通過中德兒童的對比來激發學生對獨立性和成長方式的思考,但在常識和邏輯方面存在諸多漏洞。其對文化差異的探討也過於淺顯,忽視了社會環境和家庭觀念對兒童成長方式的深層影響。因此,這篇課文在教育意義和現實性之間存在較大的脫節,可能會讓學生對外國兒童的生活形成過於理想化的誤解,同時對本國文化產生不必要的貶低情緒。

12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27 21:25

問:

以下是中國部分小學語文教材收錄的課文。這篇課文存在什麼常識、邏輯等方面的硬傷或者問題、不合理之處呢? 《烏塔》
  那天,我在羅馬下了車,冒著暑氣趕到青年旅館,找到自己的房間,推門一看,吃了一驚:正對門的地上放了一床席夢思床,上面躺著一個金髮小姑娘,睡得正香。

  我已經筋疲力盡了,於是匆匆洗漱完畢,也躺下了。

  不知過了多久,「丁零丁零」的鬧鐘聲驚醒了我,睡眼矇矓地看看錶,下午兩點半了。小姑娘已經起身,正在收拾東西,準備外出。她走了不久,我也出去了。

  晚上八點多,我疲倦地回到旅館。這時,小姑娘正愜意地趴在床墊上,一邊吃糖,一邊看一本厚厚的書。

  她一見我,立即坐起來打招呼,問我玩得怎樣,又問我從哪裡來。我說是中國人,現旅居德國。她一聽,高興得大叫:「我是德國人,住在漢堡。」她告訴我她叫烏塔,已經14歲了。這次趁暑假遊歷歐洲,已經去了法國、瑞士、奧地利,在義大利去了威尼斯、米蘭、佛羅倫斯,最後還要去希臘。我有點驚訝:「你一個人嗎?」「當然。」她很自然地答道。

  一個14歲的孩子,獨自一人游歐洲,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決不會相信。我問烏塔:「你一個人不怕危險嗎?你爸爸媽媽不擔心嗎?」

  烏塔說,她在家裡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危險和困難時請求幫助。再給家裡撥個電話或寄張明信片。她還說,自己用了三年的時間準備這次旅行,閱讀了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籍;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 然後,她問我,中國的孩子是不是也這樣旅遊。我一時語塞,想了一會兒才說:「在中國,像你這樣年紀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很愛他們,會帶他們一起出去玩,但一般不放心讓他們一個人出遠門。」 烏塔對我這番解釋很不滿意,馬上反駁說:「我也是家裡的寶貝,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很愛我。不過我們興趣不同,所以我們有時候一起出去玩,有時候單獨出去玩。愛孩子,為什麼就不能讓他們單獨出門?我不明白,你的話不合邏輯。」 我只好笑著承認自己的理由不太充足。烏塔說:「中國的孩子缺少很多樂趣吧?」我說:「中國有電視,有兒童圖書,有遊樂園,孩子們很快樂。」但她還是堅持:「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總不完美。我從電視上經常看見義大利,但只有親自來到這裡,它的美麗才深深感動了我。」 第二天早晨,烏塔向我道別,說晚上坐火車去波恩。她還認真地告訴我要繼續掙錢,以後去中國旅遊。




ChatGPT答:


以下是課文《烏塔》中存在的一些常識、邏輯以及不合理之處:

1. 文化與現實的不匹配

歐洲青少年單獨旅行的普遍性
課文中提到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能夠單獨遊歷多個國家,這在歐洲並不完全符合現實。雖然歐洲的教育可能強調獨立性,但讓一個未成年人在沒有成年監護的情況下,長時間跨國旅行並不常見,尤其涉及住宿、安全等問題。多數歐洲家庭還是會比較謹慎,對未成年人進行更嚴格的監管。
德國法律規範
德國法律對於未成年人的活動範圍有明確規定,例如在夜間未成年人需由監護人陪同,否則有違法嫌疑。課文中描述的「晚上獨自搭火車」的情節,在現實中並不太可能。2. 對旅行準備的誇張描述

三年準備旅行
一個14歲的孩子為暑假旅行準備了三年,從邏輯上說有些不太合理。這意味著她在11歲時就開始規劃路線、學習相關知識,並開始賺取旅費。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心智成熟度來看,能完成如此複雜的計劃並非不可能,但顯得過於理想化。
經濟支撐的細節不合理
課文提到烏塔靠每週幫餐館或超市分發廣告單、陪小孩玩來賺旅費。但現實中,未成年人在很多國家(包括德國)受到勞動法律的限制,她的賺錢方式和金額難以支撐如此大規模的旅行開銷,尤其是橫跨多國的火車票、住宿費等。3. 邏輯漏洞與不合理對話

「我也是家裡的寶貝」的反駁
烏塔對「中國孩子是家裡的寶貝所以不單獨出遠門」的反駁看似有道理,但忽略了文化差異和客觀風險。在現實中,讓孩子獨自出門並不僅僅與「愛孩子」有關,更涉及到安全保障和對環境的熟悉程度。
中國孩子「缺少樂趣」的結論過於主觀
課文將中國孩子和歐洲孩子的成長經歷進行對比,但用烏塔的視角斷言「中國孩子缺少很多樂趣」過於片面。每個國家的家庭文化和教育方式不同,樂趣的定義因人而異,這樣的結論未免武斷。4. 課文作者視角的偏頗

對中國家庭教育的刻板印象
作者刻意強調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溺愛」與「保護過度」,而將歐洲的家庭教育描繪成「獨立」與「開放」。這種對比過於簡化且帶有偏見,忽視了中國家庭中也有鼓勵孩子獨立的一面。
對文化差異的簡化
課文未能深入探討中西方教育差異背後的社會、歷史、經濟因素,反而以一個德國女孩的個人經歷來概括歐洲教育的優越性,這種敘事顯得片面且不夠嚴謹。5. 安全隱患的忽略

未成年人獨自旅行的安全問題
課文對「一個14歲的女孩單獨遊歐洲」的潛在安全風險一筆帶過,僅僅提到她查詢警察局的電話作為應對措施,這並不現實。未成年人在旅途中可能面臨語言障礙、財物丟失、被騙或其他危險,課文未能充分展現這些風險。6. 過於理想化的情節設置

烏塔的語言表達與心智成熟度超出了14歲孩子的普遍水平。比如,她對文化邏輯的反駁過於「成人化」,似乎是作者刻意塑造的對比工具,而非真實的孩子對話風格。
她在旅行途中「愜意地趴在床墊上看書」的描寫也顯得脫離現實,因為獨自旅行時更可能面臨體力疲憊和行程安排的壓力。總結:

《烏塔》試圖通過一個故事來對比中西方教育的差異,但在常識、邏輯和細節描寫上存在不少漏洞,並且對中國家庭教育帶有偏見的刻板印象,未能真正展現兩種文化的深層差異。這篇課文過於理想化且單一化,不夠貼近現實,容易給讀者尤其是小學生帶來錯誤的理解。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