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3篇帖子。
(轉載知乎)如何看待「中國超一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4

作者:小湯營養研究院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246865/answer/258020689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目前我國居民的肥胖問題相當嚴重,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的數據,成年居民中肥胖的發生率高達16.4%[1]。肥胖除了會增加心血管和內分泌系統疾病的風險外,對免疫系統也有一定的損害。那麼,肥胖可以如何正確防治呢?跟着小湯一起往下看吧!

肥胖會損害免疫系統,降低免疫力

隨着新冠疫情在世界範圍的大流行,免疫力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有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的肥胖人群的疫苗失敗率和併發症發生率更高[2],這似乎表明肥胖會影響免疫力。

的確如此,大量研究顯示肥胖對淋巴細胞、白細胞等免疫細胞均有不利影響,同時肥胖還會干擾免疫反應的調節[3]。

首先肥胖會增加淋巴器官(骨髓和胸腺)的脂肪堆積,進而影響白細胞的分佈和淋巴細胞的活性[2]。其次,肥大的脂肪細胞會更容易激活細胞的內質網和線粒體應激反應,釋放出炎症因子,引起低度慢性炎症[2]。

此外,肥胖人群引起的代謝變化對免疫力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例如高密度脂蛋白(HDL)的降低 ,HDL是種「好膽固醇」,具有多種抗炎和免疫調節特性[4],而肥胖人群中HDL的水平卻低於常人。除了HDL,肥胖引起的胰島素抵抗同樣對免疫力有消極影響,胰島素抵抗會抑制胰島素的信號,導致T細胞對於病原體的反應減弱[2]。

提升免疫力——適當補充營養素

對於免疫力較低的肥胖人群,適度增強免疫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需要多加運動,運動本身能增強一定的免疫力,而且還能減少肥胖的發生[5]。另一方面,也需要考慮適當補充與免疫相關的營養素。

其實,肥胖並不代表不缺營養素,他們在糖分和脂肪這類營養素上超標,但在維生素和礦物質上往往是缺乏的(如:維生素A、維生素B9、維生素D、鈣、鐵、鋅),而這些營養素都與免疫力是密不可分的[6],缺乏這些營養素會引起免疫力下降,因此肥胖人群也需要通過適當補充這些營養素來提升免疫力。

下面我們來一一介紹這些營養素。

維生素A

維生素A可以刺激免疫細胞分化和增殖,缺乏維生素A可能會引起免疫器官萎縮、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數量減少[7]。此外,還會使得上皮細胞無法順利合成糖蛋白來保持皮膚和黏膜濕潤,導致呼吸道、胃腸道內膜角質化 [8],從而減少對病原體的阻擋能力。

肥胖的人由於飲食不均衡導致攝入維生素A較少,缺乏維生素A會使得PPAR受體和維甲酸受體難以激活,進而無法刺激脂肪的分解[9],進一步地加劇了肥胖。

維生素B9

維生素B9,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葉酸,它是DNA和胺基酸合成的輔助因子,B9有助於維持免疫穩態,它是調節性T細胞所必需的營養物質[10]。此外,B9還能提高吞噬細胞和殺傷性T細胞的功能,增強病毒清除能力[11]。研究顯示,肥胖人群中的維生素B9(葉酸)的濃度要顯著低於正常人[12]。

維生素D

維生素D包括維生素D2和D3,它不僅能促進鈣的吸收,還對免疫也有調節作用,在大部分免疫細胞中都存在維生素D的受體,例如Th2淋巴細胞的活性和數量就受到維生素D的調控。此外,維生素D還能夠促進上皮細胞和巨噬細胞合成抗菌肽,抗菌肽能有效殺死細菌和病毒,有研究表明維生素D或許能通過這種方式減少細菌和病毒的感染 [13]。

大量臨床研究表明維生素D缺乏與肥胖存在關聯,一項薈萃分析顯示,肥胖人群出現維生素D缺乏的機率比正常人要高出35%[14]。

鐵元素對免疫細胞的生長具有促進作用,缺鐵會改變免疫細胞(T、B淋巴細胞和NK細胞)的活性,缺乏鐵元素會引起免疫器官(胸腺)萎縮。鐵元素同時對免疫功能也有調節,它能通過干擾細胞因子的活性等方式,改變對於病原體的免疫反應[15]。

許多研究表明,肥胖會增加鐵缺乏的風險,肥胖人群的血清中鐵的含量比正常人低[16]。

鋅作為一種抗氧化劑,可以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的破壞,更重要的是,鋅還能夠抑制冠狀病毒所必需的RNA聚合酶 [17],具有很強的抗病毒活性。

鋅除了能直接影響免疫力,還會通過抑制肥胖來間接影響免疫。鋅能通過促進游離脂肪酸的釋放和葡萄糖的攝取[9],減少脂肪的堆積,從而減少肥胖的發生。

肥胖人群該如何合理飲食?

1. 食物種類要多樣化,每日吃的食物要保證種類多樣,包括穀物、蔬菜、水果、肉、蛋、奶等。在每個大類下最好也有不同品種的食物,保持各種營養素的均衡,尤其是要多吃蔬菜和水果來增加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這些營養素與免疫力息息相關,也往往是肥胖人群所缺乏的。

2. 食物攝入量要控制,對於肥胖人群,減少熱量的攝入非常重要。

3. 用餐時間要規律,保證一日三餐、按時吃飯、避免暴飲暴食,這樣有助於養成良好生物鐘和維持 良好的胃腸道功能。良好的生物鐘有助於免疫系統正常發揮其生理功能。

如果日常的飲食達不到前面的要求,引起某些營養素的攝入量不夠,我們可以選擇食用膳食營養補充劑來補充缺乏的營養素。

肥胖人群該如何減肥?

肥胖被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目前我國肥胖人群已經超過9000萬,肥胖的危害儘管是慢性的,但卻相當致命,會引起各種健康問題。

因此,適度減肥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推薦一些減肥方法。

一、限時飲食。最新的研究顯示限時飲食干預是一種安全、有效且可替代的肥胖管理方案[18],簡單地來說就是只在每天8:00-16:00進食,其餘時間不進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實只要將晚餐時間提前一些就行,比較好遵守。

二、控制飲食。建議能量攝入每天減少1256~2093kJ(300~500kcal),嚴格控制油和脂肪攝入,適量控制精白米面和肉類,保證蔬菜、水果和牛奶的攝入充足。減重速度以每月2~4kg為宜[19]。

三、運動。除了在飲食結構,進食時間上下功夫,運動同樣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僅能減肥,對於免疫力也有很大的幫助。對於肥胖人群來說,選擇合適的運動種類和強度非常重要。建議超重或肥胖的人每天累計達到 60~9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周5~7天;抗阻肌肉力量鍛煉隔天進行,每次10~20分鐘[19]。

四、補充益生菌。有研究發現,益生菌干預後的受試者表現出了體重或脂肪量的減少。一些特定的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菌株表現出良好的抗肥胖特性[20]。

肥胖絕不可輕視!普通人群應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將體重穩定在正常的範圍內(BMI≤25)。對於超重或肥胖人群,應從飲食和運動兩方面入手,科學減重。

參考文獻

1.https://www.chinanutri.cn/yyjkzxpt/yyjkkpzx/yytsg/zgjm/202103/t20210311_224598.html

2.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2021; 11, 170.

3. Advances in Nutrition, 2016; 7(1), 66-75.

4. Food & function, 2013; 4(9), 1304-1313.

5.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18; 9, 2187.

6.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 2017; 37(5).

7. Journal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Nutrition, 2010; 11(1), 1-19.

8. Proceedings of the Nutrition Society, 1991; 50(2), 251–262.

9. Nutrition & metabolism, 9(1), 1-9.

10.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2; 189(6), 2869-2878.

11. Clinical &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1999; 116(1), 28-32.

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vitamin and nutrition research, 2003; 73(1), 8-14.

13.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Public Health. 2021; 14(4), 444-445.

14. Obesity reviews, 2015; 16(4), 341-349.

15.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02; 32, 70-78.

1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07; 31(9), 1412-1419.

17. Journal of virology, 2017; 91(21), e00754-17.

18.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2; 386(16), 1495-1504.

19. http://dg.cnsoc.org/article/04/k9W2iu8FT6K5oWaQKArU9g.html

20.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2019; 52, 228-242.

|本文由湯臣倍健營養健康研究院內容團隊原創編輯

本文旨在介紹營養與健康研究進展,並非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如果您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轉發。更多健康資訊請關注「小湯營養研究院」。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5

汴梁水貨:


把國家發佈的居民膳食指南反過來吃,就解決問題了,

肥胖和超重就是伴隨這個指南出現的

~~~~

一個bmi超標的瘦子路過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5

隨着物質生活的豐富,精神狀態的富養

膳食結構不合理這個問題是比較突出的,近些年國民經濟水平不斷提高、飲食豐富。但日常飲食結構不合理、碳水類、畜禽肉、油鹽攝入過多。

後續需要加大科普、食物供給予人群需求協調。

瘦菲特健康,營養專家。如果你覺得有用的話,記得關注「瘦菲特健身訓練營」哦。



作者:瘦菲特減重訓練營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246865/answer/164360209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4樓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6

作者:天天美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246865/answer/164342847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關於超重和肥胖的概念,而這必須引入BMI這個概念。

身體質量指數BMI:

身體質量指數是BMI指數(身體質量指數,簡稱體質指數),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

BMI的計算公式如下:

BMI=體重(KG)/身高身高(m*m)。

BMI的參考範圍如下:


BMI 分類

  

WHO標準

  

亞洲標準

  

中國參考標準

  

體重過低

  

小於18.5

  

小於18.5

  

小於18.5

  

正常範圍

  

介於18.5到25

  

介於18.5到23

  

介於18.5到24

  

超重

  

大於等於25

  

大於等於23

  

大於等於24

  

肥胖前期

  

介於25到30

  

介於23到25

  

介於24到28

  

I度肥胖

  

介於30到35

  

介於25到30

  

介於28到30

  

II度肥胖

  

介於35到40

  

介於30到40

  

介於30到40

  

Ⅲ度肥胖

  

大於等於40

  

大於等於40

  

大於等於40

  

肥胖意味着BMI指數已經超過24,而超重則意味着BMI介於18.5到24。大家可以算一下自己的BMI指標,對比一下參考,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個數量上的重新認識。當然BMI指標存在一定的漏洞,因為對於健身運動員或者健身愛好者,BMI指數有可能屬於超重或者肥胖,但是因為體脂率比較低,依然屬於比較健康的體魄。

衛健委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過50%,6-17歲的兒童青少年接近20%,6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可以用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較快,流行水平較高,全人群均受影響來描述當前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勢。」

以上數據雖然不是全人口普查的數據,但基本反應了大多數人的基本情況。超重和肥胖人群數量的增多側面反映了我國人民當前生活質量明顯提升,但是同時也反應出來各種慢性病(比如: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脂肪肝、高尿酸、冠心病、卒中、膽石症、骨關節損害、鼾症、癌症等)。肥胖和超重雖然與遺傳有一定的關係,但是與飲食多,運動少的關係更明確。

對於自己BMI較大時有什麼建議呢?



首先是飲食的控制。

2017年8月1日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佈了「老年人膳食指導」,適用於65歲以上的人群,雖然這份指導主要針對老年人,但是對於當前每一個國人飲食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食物的選擇:

1)穀物為主粗細搭配,適量攝入全穀類食品;

2)常吃魚、禽、蛋、瘦肉,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

3)適量攝入奶類、大豆及其製品;

4)攝入足量蔬菜水果,多吃深色蔬菜;

5)飲食清淡,少油,限鹽;

6)主動飲水,以白開水為主;

7)限量飲酒;

8)飲食細軟、少量多餐、保證充足的食物攝入;

9)愉快進餐,飯菜新鮮衛生;

10)合理補充營養預防營養不良。

對於健身的人來說,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是最糾結的,推薦一款性價比比較高的粗糧餅乾。

廣告

初吉低GI飽腹代餐全麥餅乾無糖精0零食卡脂肪熱量魔芋

天貓

¥33.90

去購買


2.如何運動

WHO針對運動有專門的建議:18-64歲成人: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或相當量的二者結合。為獲得更多的益處,應將中等強度運動增加至每周300分鐘,或達到相當量的運動。每周至少有2天進行加強主肌群的運動。

運動形式的推薦:最簡單的運動是步行。運動還包括有氧運動、抗阻運動(無氧運動)和平衡、協調、柔韌性(瑜伽)運動;

運動強度的推薦:根據體能、既往的運動習慣、疾病狀況、運動的限制因素等制定。原則是由低到中等,再到高強度運動;

運動時間的推薦:應從短到長。一次最短的有效運動時間為10分鐘,隨着周期適應之後,適當提升運動時間;

運動頻率:原則是運動時間短,頻率高;運動時間長,頻率低。初始接受運動者,每次運動時間可以控制在10-30分鐘,一天兩次運動;而對於有長期運動經驗者,可一次運動30-90分鐘,每天運動一次。

當然大家都比較熟悉有氧運動(跑步,騎車等),但是對於無氧運動,大家會糾結私教課還是自學。對於想自學的知友,推薦兩本無氧健身的兩本書籍,真的是從理論上讓大家去學習和實踐。

廣告

電子書

美國國家體能協會運動營養指南

作者 美國國家體能協會 等

會員專享¥51.20

去查看


廣告

電子書

美國國家體能協會力量訓練指南(第 2 版)

作者 美國國家體能協會 等

會員專享¥100.80

去查看


15樓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6

怎麼看,闢謠式看唄。2021年中國肥胖率(BMI>30)6.6%,全球180個國家中排在160位。而排名靠前的大國如美國,37.3%排在第11位,第一位是個島國Nauru更是高達60%。

國新辦的數據說的是成年人並不是所有人,而且是包括超重而非都是肥胖。並且數據是以平均體重推測出一半成年人超重。

全面小康後體重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但是有些評論甚至得出了中國肥胖率世界第一的結論就是在製造焦慮恐慌了。



作者:OZOZ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246865/answer/210935148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6樓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7

作者:唐小糖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246865/answer/261805304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肥胖到底困擾着多少中國人?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的數據,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已經超過一半(50.7%)。

肥胖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肥胖的危害遠遠不止是「身材走樣」那麼簡單。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指出,我國≥18歲居民超重或肥胖人數佔比已經超過一半,超重與肥胖是我國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近日,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等學術組織發佈的《超重或肥胖人群體重管理流程的專家共識(2021年)》(以下簡稱《共識》)指出,科學合理的體重管理是超重或肥胖及相關慢性疾病防控的基礎治療手段。

我國超過一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此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潘安等在《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6月刊上發表了關於中國肥胖的系列文章。文章指出,《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超過1/2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超重和肥胖率分別為34.3%和16.4%。

6歲以下兒童中,1/10超重或肥胖,超重和肥胖率分別為6.8%和3.6%;

6—17歲青少年中,近1/5超重或肥胖,超重和肥胖率分別為11.1%和7.9%。

作者認為,如果按照我國的診斷標準,我國的肥胖人數可能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過去40年期間,我國的超重和肥胖率快速上升,我國居民的體重指數、腰圍均在逐漸增加。基於前瞻性隊列研究的證據表明,超重和肥胖與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癌症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早死風險增加密切相關。

吃得少一點,能更年輕,活得久一點

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醫學神經科學家馬克·馬特森博士發表了:間歇性禁食可以讓壽命更長的觀點。

馬克·馬特森博士表示,在一系列動物和一些人體研究中,發現進食和禁食都可提供細胞健康,而當人體處于禁食階段,主要能量供給物質就會從葡萄糖轉化成脂肪和肝糖原,也就是把多餘脂肪代謝掉。

另外,禁食期間,細胞會增強抗氧化和代謝應激的內胎防禦,延緩細胞衰老,人自然就會更加健康,活得長久。

過飽飲食的危害有幾點:長期吃得過飽,對於胃部是個「負擔」,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可能會誘發胃炎。其次,長期過飽飲食,也會容易導致肥胖,增加腎臟負擔。吃得過飽,還能出現內分泌紊亂,容易升高血糖,誘發糖尿病等等。

4個飲食習慣,養成更利於長壽

過去人們吃不飽,生活條件差,容易生病,但現在人們頓頓吃好又吃飽,還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這與我們的飲食習慣逃不開關係,怎麼吃更健康?

1,控制總熱量

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顧中一表示,飲食應注意控制總熱量,一個成年人在輕體力活動的情況下,每天需要的熱量可以用厘米為單位的身高減去105之後,得到的差再乘以30~35得出。

另外,吃飯順序會影響進食量,正確的進食順序更有助於幫助控制熱量:先喝蔬菜湯,再吃蔬菜,吃肉類,最後吃主食。

2、粗糧與細糧搭配

主食要吃,但也要注意搭配。好的主食食譜應該粗細搭配,一般比例為1∶2或2∶3,即一小把精米,兩小把藜麥、玉米等粗糧。可以保證澱粉的需求以及蛋白質、纖維素等其他營養物質的攝入。

3、細嚼慢咽

吃飯細嚼慢咽不僅可以促進消化,也容易刺激大腦產生飽腹感,減少總進食量。根據專家建議推薦每一口進食咀嚼不少於五次,有肥胖困擾的推薦每一口進食最好咀嚼20次。

2022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早餐用時15-20分鐘、中晚餐用時20-30分鐘。

4、攝入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被稱為人類的「第七大營養素,有研究發現,它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腸癌等多種疾病的發生風險,使人群全因死亡率下降15%。研究分析稱,每天攝入25—29克膳食纖維對人體益處最大。


17樓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7

任有才:


相似問題,可以延伸閱讀:我國成年人肥胖率超過 50% ,超重肥胖會對身體產生哪些影響?如何健康合理減肥?

我國成年人肥胖率超過 50% ,超重肥胖會對身體產生哪些影響?如何健康合理減肥?0 贊同 · 0 評論回答

18樓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8

作者:減重外朱江帆醫生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246865/answer/208022850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目前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過50%,6歲至17歲的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

肥胖不僅影響美觀,還會導致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硬化、中風、呼吸道疾病、運動系統疾病、癌症等相關疾病,從而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並影響壽命。

肥胖和超重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根本原因是攝入卡路里與消耗卡路里之間的能量不平衡。

越來越多的工作形式為久坐的性質、交通方式的變化,使得身體缺乏活動。

如何通過BMI判斷自己是否肥胖

肥胖是由於體內脂肪的體積或脂肪細胞數量的增加導致的體重增加,通常用BMI進行判斷。

BMI計算公式:體重/身高2(kg/m2)。

計算結果:

BMI:18.5-22.9 kg/m2為正常範圍;

BMI:23-24.9 kg/m2為超重;

BMI:25-29.9kg/m2為1度肥胖;

BMI:30-34.9kg/m2為2度肥胖;

BMI:35-39.9kg/m2為3度肥胖;

BMI:40kg/m2及以上為。

我國超一半人肥胖,是什麼原因

肥胖的發生常常是由遺傳、少動以及攝入過多能量共同導致的結果。

能量攝入過多的主要表現是吃的多,而運動量減少則意味着能量消耗量的減少,進而會導致攝入能量與排出能量的不平衡,多餘的部分就會以脂肪形式存儲在體內,導致肥胖的出現。

不少肥胖者具有一定家族遺傳傾向,父母一方或雙方都肥胖的人,子女肥胖幾率要比其他人大得多,肥胖者中大約有1/3的人與父母肥胖有關。

雖然胖子們常說自己父母也胖,自己也從小就胖,但遺傳基因對肥胖的影響畢竟有限,更大程度上是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所造成的。

4、如何能讓自己不發胖

食量必須嚴格限制,養成吃七八分飽的習慣。合理安排三餐,飯前喝湯,睡前三小時嚴禁進食,運動後節制飲食。

健康減肥遵循總原則:

1、作息要有規律性。

2、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3、生命在於運動,適量的運動對於健康減肥是必不可少的。


19樓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8

平均體重上去對於目前的中國是好事,沒有任何懷疑。

第一,中國目前的都主要矛盾是餵飽人有壓力。農牧產品自給率和抗風險能力對比中大型發達國家不高,人均收入不高。隨着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人的收入好了,自然吃的多了,就會重。重顯然不等於健康,但作為一個簡單指標,對於目前的中國,有正向積極性。

第二,重和肥胖兩碼事。運動多吃了多,重是長肌肉骨骼,就是好事。

第三,18歲以上人群混談意義不大。18-26大體重是好事,說明營養好。50歲以上總體而言不是好事,早就過了生長期,大多數人也不鍛煉,重基本是肥胖,胡吃海喝。



作者:毛茸茸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246865/answer/259008074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0樓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9

侍親康學堂:




12月23日,國新辦舉行《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發佈會。
顯示,中國18歲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體重分別為69.6千克和59千克,中國超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12月23日,國新辦舉行《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發佈會。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在會上介紹,《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結果顯示,2019年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佔總死亡88.5%,其中心腦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比例為80.7%,防控工作仍面臨巨大的挑戰。


挑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續上升,農村首次突破30%推薦上限。家庭人均每日烹調用鹽和用油量仍遠高於推薦值,同時,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斷上升,食堂、餐館、加工食品中的油、鹽應引起關注。
二是居民超重肥胖問題不斷凸顯,慢性病患病/發病仍呈上升趨勢。城鄉各年齡組居民超重肥胖率繼續上升,有超過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歲、6歲以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19%和10.4%。

針對營養問題將採取有效措施:發佈會中,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我國居民營養狀況持續改善,針對居民仍然存在的營養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將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


我國居民一些突出的營養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膳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突出,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續上升,食用油、食用鹽攝入量遠高於推薦值,而水果、豆及豆製品、奶類消費量不足。


二是我國居民超重肥胖的形勢嚴峻,城鄉各年齡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續上升。

三是部分重點地區、重點人群,如嬰幼兒、育齡婦女和高齡老年人面臨的重要微量營養素缺乏等問題仍需要引起關注。

針對居民仍然存在的營養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將推進實施健康中國合理膳食行動和國民營養計劃。

一是加大科普宣教力度。全面普及膳食營養知識,倡導減鹽、減油、減糖,同時加強「三健」促進活動,多吃豆類、奶類、蔬菜、水果等健康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二是推進食物供給與人群營養需求協調發展。加強營養對農業、食品加工業等食物產業鏈的導向作用。

三是持續開展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的監測、食物成分的監測等,動態掌握我國居民膳食及營養狀況的變化。

四是針對重點營養問題實施以目標為導向的綜合干預措施,特別是對當前日益突出的超重肥胖問題,進一步加大力度進行干預。

營養是人類維持生命、生長發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質基礎,國民營養事關國民素質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

近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營養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國民營養健康狀況明顯改善。但仍面臨居民營養不足與過剩並存、營養相關疾病多發、營養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問題,成為影響國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