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3篇帖子。
(轉載知乎)如何看待“中国超一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11楼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4

作者:小汤营养研究院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246865/answer/258020689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目前我国居民的肥胖问题相当严重,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的数据,成年居民中肥胖的发生率高达16.4%[1]。肥胖除了会增加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风险外,对免疫系统也有一定的损害。那么,肥胖可以如何正确防治呢?跟着小汤一起往下看吧!

肥胖会损害免疫系统,降低免疫力

随着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的大流行,免疫力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有研究显示,感染新冠的肥胖人群的疫苗失败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2],这似乎表明肥胖会影响免疫力。

的确如此,大量研究显示肥胖对淋巴细胞、白细胞等免疫细胞均有不利影响,同时肥胖还会干扰免疫反应的调节[3]。

首先肥胖会增加淋巴器官(骨髓和胸腺)的脂肪堆积,进而影响白细胞的分布和淋巴细胞的活性[2]。其次,肥大的脂肪细胞会更容易激活细胞的内质网和线粒体应激反应,释放出炎症因子,引起低度慢性炎症[2]。

此外,肥胖人群引起的代谢变化对免疫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例如高密度脂蛋白(HDL)的降低 ,HDL是种“好胆固醇”,具有多种抗炎和免疫调节特性[4],而肥胖人群中HDL的水平却低于常人。除了HDL,肥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同样对免疫力有消极影响,胰岛素抵抗会抑制胰岛素的信号,导致T细胞对于病原体的反应减弱[2]。

提升免疫力——适当补充营养素

对于免疫力较低的肥胖人群,适度增强免疫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需要多加运动,运动本身能增强一定的免疫力,而且还能减少肥胖的发生[5]。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适当补充与免疫相关的营养素。

其实,肥胖并不代表不缺营养素,他们在糖分和脂肪这类营养素上超标,但在维生素和矿物质上往往是缺乏的(如:维生素A、维生素B9、维生素D、钙、铁、锌),而这些营养素都与免疫力是密不可分的[6],缺乏这些营养素会引起免疫力下降,因此肥胖人群也需要通过适当补充这些营养素来提升免疫力。

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这些营养素。

维生素A

维生素A可以刺激免疫细胞分化和增殖,缺乏维生素A可能会引起免疫器官萎缩、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减少[7]。此外,还会使得上皮细胞无法顺利合成糖蛋白来保持皮肤和黏膜湿润,导致呼吸道、胃肠道内膜角质化 [8],从而减少对病原体的阻挡能力。

肥胖的人由于饮食不均衡导致摄入维生素A较少,缺乏维生素A会使得PPAR受体和维甲酸受体难以激活,进而无法刺激脂肪的分解[9],进一步地加剧了肥胖。

维生素B9

维生素B9,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叶酸,它是DNA和氨基酸合成的辅助因子,B9有助于维持免疫稳态,它是调节性T细胞所必需的营养物质[10]。此外,B9还能提高吞噬细胞和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增强病毒清除能力[11]。研究显示,肥胖人群中的维生素B9(叶酸)的浓度要显著低于正常人[12]。

维生素D

维生素D包括维生素D2和D3,它不仅能促进钙的吸收,还对免疫也有调节作用,在大部分免疫细胞中都存在维生素D的受体,例如Th2淋巴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就受到维生素D的调控。此外,维生素D还能够促进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抗菌肽,抗菌肽能有效杀死细菌和病毒,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或许能通过这种方式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感染 [13]。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肥胖存在关联,一项荟萃分析显示,肥胖人群出现维生素D缺乏的概率比正常人要高出35%[14]。

铁元素对免疫细胞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缺铁会改变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活性,缺乏铁元素会引起免疫器官(胸腺)萎缩。铁元素同时对免疫功能也有调节,它能通过干扰细胞因子的活性等方式,改变对于病原体的免疫反应[15]。

许多研究表明,肥胖会增加铁缺乏的风险,肥胖人群的血清中铁的含量比正常人低[16]。

锌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可以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破坏,更重要的是,锌还能够抑制冠状病毒所必需的RNA聚合酶 [17],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活性。

锌除了能直接影响免疫力,还会通过抑制肥胖来间接影响免疫。锌能通过促进游离脂肪酸的释放和葡萄糖的摄取[9],减少脂肪的堆积,从而减少肥胖的发生。

肥胖人群该如何合理饮食?

1. 食物种类要多样化,每日吃的食物要保证种类多样,包括谷物、蔬菜、水果、肉、蛋、奶等。在每个大类下最好也有不同品种的食物,保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尤其是要多吃蔬菜和水果来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这些营养素与免疫力息息相关,也往往是肥胖人群所缺乏的。

2. 食物摄入量要控制,对于肥胖人群,减少热量的摄入非常重要。

3. 用餐时间要规律,保证一日三餐、按时吃饭、避免暴饮暴食,这样有助于养成良好生物钟和维持 良好的胃肠道功能。良好的生物钟有助于免疫系统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

如果日常的饮食达不到前面的要求,引起某些营养素的摄入量不够,我们可以选择食用膳食营养补充剂来补充缺乏的营养素。

肥胖人群该如何减肥?

肥胖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目前我国肥胖人群已经超过9000万,肥胖的危害尽管是慢性的,但却相当致命,会引起各种健康问题。

因此,适度减肥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推荐一些减肥方法。

一、限时饮食。最新的研究显示限时饮食干预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可替代的肥胖管理方案[18],简单地来说就是只在每天8:00-16:00进食,其余时间不进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只要将晚餐时间提前一些就行,比较好遵守。

二、控制饮食。建议能量摄入每天减少1256~2093kJ(300~500kcal),严格控制油和脂肪摄入,适量控制精白米面和肉类,保证蔬菜、水果和牛奶的摄入充足。减重速度以每月2~4kg为宜[19]。

三、运动。除了在饮食结构,进食时间上下功夫,运动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能减肥,对于免疫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肥胖人群来说,选择合适的运动种类和强度非常重要。建议超重或肥胖的人每天累计达到 60~9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5~7天;抗阻肌肉力量锻炼隔天进行,每次10~20分钟[19]。

四、补充益生菌。有研究发现,益生菌干预后的受试者表现出了体重或脂肪量的减少。一些特定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菌株表现出良好的抗肥胖特性[20]。

肥胖绝不可轻视!普通人群应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将体重稳定在正常的范围内(BMI≤25)。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应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入手,科学减重。

参考文献

1.https://www.chinanutri.cn/yyjkzxpt/yyjkkpzx/yytsg/zgjm/202103/t20210311_224598.html

2.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2021; 11, 170.

3. Advances in Nutrition, 2016; 7(1), 66-75.

4. Food & function, 2013; 4(9), 1304-1313.

5.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18; 9, 2187.

6.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 2017; 37(5).

7. Journal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Nutrition, 2010; 11(1), 1-19.

8. Proceedings of the Nutrition Society, 1991; 50(2), 251–262.

9. Nutrition & metabolism, 9(1), 1-9.

10.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2; 189(6), 2869-2878.

11. Clinical &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1999; 116(1), 28-32.

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vitamin and nutrition research, 2003; 73(1), 8-14.

13.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Public Health. 2021; 14(4), 444-445.

14. Obesity reviews, 2015; 16(4), 341-349.

15.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02; 32, 70-78.

1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07; 31(9), 1412-1419.

17. Journal of virology, 2017; 91(21), e00754-17.

18.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2; 386(16), 1495-1504.

19. http://dg.cnsoc.org/article/04/k9W2iu8FT6K5oWaQKArU9g.html

20.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2019; 52, 228-242.

|本文由汤臣倍健营养健康研究院内容团队原创编辑

本文旨在介绍营养与健康研究进展,并非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如果您喜欢这篇内容,欢迎转发。更多健康资讯请关注“小汤营养研究院”。


12楼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5

汴梁水货:


把国家发布的居民膳食指南反过来吃,就解决问题了,

肥胖和超重就是伴随这个指南出现的

~~~~

一个bmi超标的瘦子路过

13楼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5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状态的富养

膳食结构不合理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近些年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丰富。但日常饮食结构不合理、碳水类、畜禽肉、油盐摄入过多。

后续需要加大科普、食物供给予人群需求协调。

瘦菲特健康,营养专家。如果你觉得有用的话,记得关注「瘦菲特健身训练营」哦。



作者:瘦菲特减重训练营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246865/answer/16436020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4楼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6

作者:天天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246865/answer/164342847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关于超重和肥胖的概念,而这必须引入BMI这个概念。

身体质量指数BMI:

身体质量指数是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BMI的计算公式如下:

BMI=体重(KG)/身高身高(m*m)。

BMI的参考范围如下:


BMI 分类

  

WHO标准

  

亚洲标准

  

中国参考标准

  

体重过低

  

小于18.5

  

小于18.5

  

小于18.5

  

正常范围

  

介于18.5到25

  

介于18.5到23

  

介于18.5到24

  

超重

  

大于等于25

  

大于等于23

  

大于等于24

  

肥胖前期

  

介于25到30

  

介于23到25

  

介于24到28

  

I度肥胖

  

介于30到35

  

介于25到30

  

介于28到30

  

II度肥胖

  

介于35到40

  

介于30到40

  

介于30到40

  

Ⅲ度肥胖

  

大于等于40

  

大于等于40

  

大于等于40

  

肥胖意味着BMI指数已经超过24,而超重则意味着BMI介于18.5到24。大家可以算一下自己的BMI指标,对比一下参考,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数量上的重新认识。当然BMI指标存在一定的漏洞,因为对于健身运动员或者健身爱好者,BMI指数有可能属于超重或者肥胖,但是因为体脂率比较低,依然属于比较健康的体魄。

卫健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可以用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较快,流行水平较高,全人群均受影响来描述当前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势。”

以上数据虽然不是全人口普查的数据,但基本反应了大多数人的基本情况。超重和肥胖人群数量的增多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当前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但是同时也反应出来各种慢性病(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脂肪肝、高尿酸、冠心病、卒中、胆石症、骨关节损害、鼾症、癌症等)。肥胖和超重虽然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与饮食多,运动少的关系更明确。

对于自己BMI较大时有什么建议呢?



首先是饮食的控制。

2017年8月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老年人膳食指导”,适用于65岁以上的人群,虽然这份指导主要针对老年人,但是对于当前每一个国人饮食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食物的选择:

1)谷物为主粗细搭配,适量摄入全谷类食品;

2)常吃鱼、禽、蛋、瘦肉,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

3)适量摄入奶类、大豆及其制品;

4)摄入足量蔬菜水果,多吃深色蔬菜;

5)饮食清淡,少油,限盐;

6)主动饮水,以白开水为主;

7)限量饮酒;

8)饮食细软、少量多餐、保证充足的食物摄入;

9)愉快进餐,饭菜新鲜卫生;

10)合理补充营养预防营养不良。

对于健身的人来说,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是最纠结的,推荐一款性价比比较高的粗粮饼干。

广告

初吉低GI饱腹代餐全麦饼干无糖精0零食卡脂肪热量魔芋

天猫

¥33.90

去购买


2.如何运动

WHO针对运动有专门的建议:18-64岁成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或相当量的二者结合。为获得更多的益处,应将中等强度运动增加至每周300分钟,或达到相当量的运动。每周至少有2天进行加强主肌群的运动。

运动形式的推荐:最简单的运动是步行。运动还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无氧运动)和平衡、协调、柔韧性(瑜伽)运动;

运动强度的推荐:根据体能、既往的运动习惯、疾病状况、运动的限制因素等制定。原则是由低到中等,再到高强度运动;

运动时间的推荐:应从短到长。一次最短的有效运动时间为10分钟,随着周期适应之后,适当提升运动时间;

运动频率:原则是运动时间短,频率高;运动时间长,频率低。初始接受运动者,每次运动时间可以控制在10-30分钟,一天两次运动;而对于有长期运动经验者,可一次运动30-90分钟,每天运动一次。

当然大家都比较熟悉有氧运动(跑步,骑车等),但是对于无氧运动,大家会纠结私教课还是自学。对于想自学的知友,推荐两本无氧健身的两本书籍,真的是从理论上让大家去学习和实践。

广告

电子书

美国国家体能协会运动营养指南

作者 美国国家体能协会 等

会员专享¥51.20

去查看


广告

电子书

美国国家体能协会力量训练指南(第 2 版)

作者 美国国家体能协会 等

会员专享¥100.80

去查看


15楼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6

怎么看,辟谣式看呗。2021年中国肥胖率(BMI>30)6.6%,全球180个国家中排在160位。而排名靠前的大国如美国,37.3%排在第11位,第一位是个岛国Nauru更是高达60%。

国新办的数据说的是成年人并不是所有人,而且是包括超重而非都是肥胖。并且数据是以平均体重推测出一半成年人超重。

全面小康后体重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但是有些评论甚至得出了中国肥胖率世界第一的结论就是在制造焦虑恐慌了。



作者:OZOZ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246865/answer/210935148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6楼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7

作者:唐小糖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246865/answer/261805304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肥胖到底困扰着多少中国人?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的数据,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已经超过一半(50.7%)。

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肥胖的危害远远不止是“身材走样”那么简单。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指出,我国≥18岁居民超重或肥胖人数占比已经超过一半,超重与肥胖是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日,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等学术组织发布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流程的专家共识(2021年)》(以下简称《共识》)指出,科学合理的体重管理是超重或肥胖及相关慢性疾病防控的基础治疗手段。

我国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此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潘安等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6月刊上发表了关于中国肥胖的系列文章。文章指出,《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超过1/2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

6岁以下儿童中,1/10超重或肥胖,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

6—17岁青少年中,近1/5超重或肥胖,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

作者认为,如果按照我国的诊断标准,我国的肥胖人数可能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过去40年期间,我国的超重和肥胖率快速上升,我国居民的体重指数、腰围均在逐渐增加。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证据表明,超重和肥胖与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早死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吃得少一点,能更年轻,活得久一点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神经科学家马克·马特森博士发表了:间歇性禁食可以让寿命更长的观点。

马克·马特森博士表示,在一系列动物和一些人体研究中,发现进食和禁食都可提供细胞健康,而当人体处于禁食阶段,主要能量供给物质就会从葡萄糖转化成脂肪和肝糖原,也就是把多余脂肪代谢掉。

另外,禁食期间,细胞会增强抗氧化和代谢应激的内胎防御,延缓细胞衰老,人自然就会更加健康,活得长久。

过饱饮食的危害有几点:长期吃得过饱,对于胃部是个“负担”,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可能会诱发胃炎。其次,长期过饱饮食,也会容易导致肥胖,增加肾脏负担。吃得过饱,还能出现内分泌紊乱,容易升高血糖,诱发糖尿病等等。

4个饮食习惯,养成更利于长寿

过去人们吃不饱,生活条件差,容易生病,但现在人们顿顿吃好又吃饱,还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这与我们的饮食习惯逃不开关系,怎么吃更健康?

1,控制总热量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表示,饮食应注意控制总热量,一个成年人在轻体力活动的情况下,每天需要的热量可以用厘米为单位的身高减去105之后,得到的差再乘以30~35得出。

另外,吃饭顺序会影响进食量,正确的进食顺序更有助于帮助控制热量:先喝蔬菜汤,再吃蔬菜,吃肉类,最后吃主食。

2、粗粮与细粮搭配

主食要吃,但也要注意搭配。好的主食食谱应该粗细搭配,一般比例为1∶2或2∶3,即一小把精米,两小把藜麦、玉米等粗粮。可以保证淀粉的需求以及蛋白质、纤维素等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

3、细嚼慢咽

吃饭细嚼慢咽不仅可以促进消化,也容易刺激大脑产生饱腹感,减少总进食量。根据专家建议推荐每一口进食咀嚼不少于五次,有肥胖困扰的推荐每一口进食最好咀嚼20次。

2022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早餐用时15-20分钟、中晚餐用时20-30分钟。

4、摄入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被称为人类的“第七大营养素,有研究发现,它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肠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使人群全因死亡率下降15%。研究分析称,每天摄入25—29克膳食纤维对人体益处最大。


17楼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7

任有才:


相似问题,可以延伸阅读:我国成年人肥胖率超过 50% ,超重肥胖会对身体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健康合理减肥?

我国成年人肥胖率超过 50% ,超重肥胖会对身体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健康合理减肥?0 赞同 · 0 评论回答

18楼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8

作者:减重外朱江帆医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246865/answer/208022850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目前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过50%,6岁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

肥胖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导致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中风、呼吸道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癌症等相关疾病,从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并影响寿命。

肥胖和超重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根本原因是摄入卡路里与消耗卡路里之间的能量不平衡。

越来越多的工作形式为久坐的性质、交通方式的变化,使得身体缺乏活动。

如何通过BMI判断自己是否肥胖

肥胖是由于体内脂肪的体积或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加导致的体重增加,通常用BMI进行判断。

BMI计算公式:体重/身高2(kg/m2)。

计算结果:

BMI:18.5-22.9 kg/m2为正常范围;

BMI:23-24.9 kg/m2为超重;

BMI:25-29.9kg/m2为1度肥胖;

BMI:30-34.9kg/m2为2度肥胖;

BMI:35-39.9kg/m2为3度肥胖;

BMI:40kg/m2及以上为。

我国超一半人肥胖,是什么原因

肥胖的发生常常是由遗传、少动以及摄入过多能量共同导致的结果。

能量摄入过多的主要表现是吃的多,而运动量减少则意味着能量消耗量的减少,进而会导致摄入能量与排出能量的不平衡,多余的部分就会以脂肪形式存储在体内,导致肥胖的出现。

不少肥胖者具有一定家族遗传倾向,父母一方或双方都肥胖的人,子女肥胖几率要比其他人大得多,肥胖者中大约有1/3的人与父母肥胖有关。

虽然胖子们常说自己父母也胖,自己也从小就胖,但遗传基因对肥胖的影响毕竟有限,更大程度上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所造成的。

4、如何能让自己不发胖

食量必须严格限制,养成吃七八分饱的习惯。合理安排三餐,饭前喝汤,睡前三小时严禁进食,运动后节制饮食。

健康减肥遵循总原则:

1、作息要有规律性。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运动对于健康减肥是必不可少的。


19楼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8

平均体重上去对于目前的中国是好事,没有任何怀疑。

第一,中国目前的都主要矛盾是喂饱人有压力。农牧产品自给率和抗风险能力对比中大型发达国家不高,人均收入不高。随着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人的收入好了,自然吃的多了,就会重。重显然不等于健康,但作为一个简单指标,对于目前的中国,有正向积极性。

第二,重和肥胖两码事。运动多吃了多,重是长肌肉骨骼,就是好事。

第三,18岁以上人群混谈意义不大。18-26大体重是好事,说明营养好。50岁以上总体而言不是好事,早就过了生长期,大多数人也不锻炼,重基本是肥胖,胡吃海喝。



作者:毛茸茸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246865/answer/25900807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0楼 JosephHeinrich 2024-8-9 21:29

侍亲康学堂:




12月23日,国新办举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会。
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9.6千克和59千克,中国超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12月23日,国新办举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在会上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农村首次突破30%推荐上限。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和用油量仍远高于推荐值,同时,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断上升,食堂、餐馆、加工食品中的油、盐应引起关注。
二是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针对营养问题将采取有效措施:发布会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我国居民营养状况持续改善,针对居民仍然存在的营养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我国居民一些突出的营养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食用油、食用盐摄入量远高于推荐值,而水果、豆及豆制品、奶类消费量不足。


二是我国居民超重肥胖的形势严峻,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

三是部分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如婴幼儿、育龄妇女和高龄老年人面临的重要微量营养素缺乏等问题仍需要引起关注。

针对居民仍然存在的营养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推进实施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和国民营养计划。

一是加大科普宣教力度。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倡导减盐、减油、减糖,同时加强“三健”促进活动,多吃豆类、奶类、蔬菜、水果等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是推进食物供给与人群营养需求协调发展。加强营养对农业、食品加工业等食物产业链的导向作用。

三是持续开展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监测、食物成分的监测等,动态掌握我国居民膳食及营养状况的变化。

四是针对重点营养问题实施以目标为导向的综合干预措施,特别是对当前日益突出的超重肥胖问题,进一步加大力度进行干预。

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民营养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国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仍面临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问题,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