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中國和烏克蘭2013年曾簽署的《友好合作條約》,指「在涉及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是兩國戰略伙伴關係」,中方又承諾在烏克蘭遭核武侵略時會提供相應安全保證。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告訴BBC中文,這次廣州會談後,北京沒有公開作出「維護烏方領土主權」的表述,顯示其所謂的「政治(非軍事)方法」都變相為普京的軍事侵略「背書」而已。
另一方面,庫列巴與王毅會後沒有舉行聯合記者會或發表聯合聲明。台灣學者劉蕭翔認為,這反映出會談沒有重大進展,明顯保持低調。「中國安撫一下、敷衍一下烏克蘭,也許有幕後操作,靠北京去傳話,但畢竟在戰場上,主動權在俄方。」
他續指,中烏在經貿、農業上的合作不痛不癢,不是影響戰況的關鍵因素,「烏克蘭的糧食賣去非洲也可以,而且中國同一時間在進口俄羅斯的糧食和燃料」。
他補充指,以前中國很多武器和軍事科技來自烏克蘭,但烏克蘭也賣得差不多了,「有點像敗家子,可以賣的都賣光了,利用價值沒有了,從利益來講中國一定倒向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