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ONG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103423681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掛一個叫Alain Wang的知乎用戶。
像這位「精英「的言論,基本邏輯是「你說學校有不好的地方,那肯定是因為你自己水平不行,像真正水平高的人,怎麼會覺得學校有問題呢「。
類似的這種,不跟我討論文章,直接攻擊我水平不行的評論也有,我給刪了,覺得沒必要白費口舌。但這位仁兄窮追猛打在我另外的回答里也這麼評論了。我還是簡單說兩句吧。
我在原文里沒怎麼提到我的水平、GPA,第一答也隱去了我現在工作的地方。就是想要站在一個客觀且大眾的McGill CS學生立場上去討論這個問題。我想代表的不只是我這個水準,或者「我的朋友「的水準,而是儘可能大的涵蓋到McGill的CS學生群體。我也沒有以「我的朋友們的怎麼怎麼樣」來舉例,因為我知道倖存者偏差
。
像這位Alain Wang這樣,在我什麼個人信息都沒給的情況下,一概默認我gpa不行、project不做,因而找不到(好)工作的,歡迎來跟我私聊,私聊一個拉黑一個。但是如果有人想要來反駁我「McGill沒有coop,因此學生找工作的難度比其他有coop的兄弟大學高,因此我認為McGill需要coop「的觀點,也歡迎來跟我私聊,我也很想聽到你的想法與建議。
另,我們可以不要處處勸人來了「研究型大學」就要做研究嗎?我是進了大學,而不是進了研究所,就業是很多人的首選。同時,也請不要說什麼「你想找工作那就去技校啊」這種言論,大學生考慮問題可以不用那麼極端的。
以下正文
----------------------------------------------------------------------
在瀏覽了20多個帖子後,我發現這個問題下充滿了浪漫主義的空想型回答。不少答主們通過精挑細選的身邊案例,配上頗有小資風味的文筆描述,給關注這個問題的外人,營造一種McGill學生GPA超高、研究生方向超牛、教授學術水平超強、蒙特利爾超美的形象。比如最高贊回答裡面「大一普遍的GPA都是3.95+/4.00」的陳述,好像McGill雲集了加拿大最聰明的頭腦、身邊隨便拿出來一個朋友都是人生贏家的情況。但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發生的無稽之談(文章最後會講原因)。
實際上,McGill的確很擅長在學校名譽和綜合排名兩方面來宣傳自己,給信息接受度較少的高中生塑造諸如「高冷女神校「之類的形象。但是如今的McGill,從客觀角度來說,在眾多領域的學術研究、就業前景這兩個對於留學生影響最大的方面,已經完全擔不起國內中介和知乎所營造的"多年來加拿大第一大學「的名號了。
先回答問題:如果說這個問題問的就是主觀的「體驗」而不是客觀的事實,那我的回答也非常明了:因為McGill無法讓我實現我留學的初衷與目的,所以我在McGill的體驗非常不好。
你問我在McGill有開心的時候嗎?那自然是有的:我去過美麗的蒙特利爾老港看煙花,上過大牛教授精心準備的課程,我也結交了接地氣、樂於助人的大佬和朋友,吃到過美味又便宜的美食。但同樣,在生活的另一面,我也面對過蒙特利爾泥石流一般噁心的冬天滑雪、遇到過敷衍上課的教授、組隊過懶懶散散什麼事兒都不做的隊友、忍受過又難吃又貴的食堂 ......
我認為這些軟性的雙面體驗,是在任何大學,不論是國內或者國外都存在,且大同小異、討論意義不大的。而讓我對於一個大學產生喜愛或者討厭的情感,則是那些能夠拿到檯面上比較的,真正的本事,即只有這所大學能夠給提供的,差異化價值。
我的初衷與理想是什麼?很平凡,我就想在北美找到一份優秀的開發/算法工作。
我沒有對於學術的極大熱忱,也沒有對於世界更好作出貢獻的遠大願望。我只想回饋我父母對於我留學的付出,儘快達到舒適的經濟獨立、工作愉快的狀態。我相信很多人都與我一樣,在畢業之際抱有這樣的願望。
我自己來自McGill CS,目前在多倫多IBM軟件研發中心做Software Engineering intern。我並沒有在本科畢業後直接讀研的打算,所以我僅以自己的經驗和調查,來聊一聊McGill在tech領域的就業情況。我這裡所討論的tech就業情況,影響的範圍是McGill CS, Software Engineering, Computer Engineer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ths, Stats等所有想要在北美尋找開發、算法崗位的學生(以下統稱McGill CS)。其他系的學生例如management, arts,materials engineering, nursing
等,我的討論將無法涉及。
先說結論:
McGill學生在科技領域的就業前景,已經全面落後滑鐵盧、多倫多大學、麥克馬斯特大學
等名氣接近的「兄弟大學」,稍落後隔壁的康考迪亞大學
、蒙特利爾大學。如果一定要以5所大學為一個層次,給加拿大大學cs劃分一個梯隊,則McGill大機率是第二、三梯隊。
原因為:
1.學校不給渴望求職的學生提供任何增值幫助
2. Montreal的地理位置與McGill的校友網絡限制了McGill CS學生在一線公司的發展
3. McGill CS學生群體總體求職緊迫感淡泊、飢餓感不足。
按照以上我關注到的幾點,我一個一個來聊一聊
大要點一:學校不給渴望求職的學生提供任何增值幫助
大學在本科能給學生給予的最大幫助,即為coop。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從根源上來講,coop是學校與公司建立起的內部關係,學校邀請公司來聘請本校的學生成為intern/fulltime。具體coop優勢如下:
1. 通過聘請coop學生(就是在學校內註冊在coop program裡面的學生),公司可以得到政府的工資補貼。例如在安省,一個公司每hire一位coop學生,就會有3000刀-7000刀的政府補貼,對於公司來說,在經濟層面就有更大的興趣和動力去hire coop學生。
2. coop是學生獲取第一份實習的敲門磚。在異國的第一份實習總是最難找的。試想,像我們這樣,英語說的沒有當地學生好、加拿大工作經驗為0、父母人脈為0、僅有幾個跟着tutorial做的projects的國際生,要如何說服recruiter
給我發麵試,近而給我發時薪20+刀的工作崗位?那是需要學校的幫助的,coop就是一所學校能夠提供的最好的幫助。眾多公司因為coop這一層的關係,會送面試官、hr來到學校進行面試,即使是第一年的學生,他們也有興趣去進行聘請。
3. coop學生的工作能力,有更好的保證。由於coop學生參與的實習次數、實戰經驗普遍高於non-coop學生,公司也普遍更信任coop學生的技能、實戰、能力與適應力。同時,從coop學生的角度,通過coop program,他們能夠更早積累實習經驗,在下一次實習、下一次全職的時候,向更大更好的公司進軍。
一個優秀的coop program,例如滑鐵盧,則可以讓多家一線公司面試官來到校園進行面試,讓加利福尼亞的明星公司(splunk
)送40個面試官橫飛北美對角線,來給學生面試;讓完全是小白的學生第一年就找到不錯的實習(98%的就業率);讓畢業生在最後一個實習的的薪水達到最高59刀/小時,平均29刀/小時;讓滑鐵盧成為整個北美向faang輸送學生數量最大的學校之一。最重要的是,那些原本來到學校前只有5/10分的學生,通過coop的幫助,在求職上極有可能完成質的蛻變與超越,進而獲得8/10分的工作offer與8/10分的工作能力。
*補充一下,faang是facebook, amazon, apple, netflix, google的縮寫 。這不是我發明的詞彙,Google上是有相關詞條的。外國人喜歡說faang,國內大家喜歡說flag(那a到底是amazon還是apple?並且l已經被Microsoft收購了),其實說法無所謂都是很好的公司。
滑鐵盧coop的薪水分佈一個過得去的coop program,例如多大和麥克馬斯特,則會提供可觀的經費、不錯的工作申請渠道(學校自己開發的網站)、與各大公司的聯繫,以及濃厚的實習氛圍。我對於多大和麥馬
的coop 了解不多,僅從同事的口中得到了如上的信息,因此不多說了。
甚至McGill學生一向看不起的康考迪亞大學和蒙特利爾大學,也是有自己的coop項目。在近幾年我參加的case competition,hackathon中,康大和
蒙大的學生團隊,獲得的獎項已經不弱於McGill學生獲得的獎項了。
那話說回來,在同等檔次的兄弟大學們紛紛開展自己的coop項目之時,McGill CS的coop項目的水平如何呢?答案是,不好意思,我們沒有coop 項目,如果你要找工作,請你自己去找。
沒錯,這就是McGill CS近年一直在下滑的原因之一。當別的大學都在努力適應着現代的求職趨勢,McGill卻仍然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你找不到工作,那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姿態。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與眾不同」,不少人產生了「McGill非常高冷」的想法。但是在我看來,別的學校在現代化的道路上進行着轉型和努力,McGill卻不願聽取學生的需求,作出積極的改變。這樣的行為不是高冷,而是落後與無能。
那我所說的McGill所提供的,基礎性的求職服務是什麼呢?一為career fair(tech fair),二為學校的CaPs(Career Planning Service)。但career fair是任何大學都會提供的基礎服務,你在多大、滑鐵盧、麥馬以及隔壁的康大、UDEM都能夠參與,甚至如果你不是學生,社會上都會提供各種各樣的career fair供你參加,career fair
就是一種極為基礎的、無法讓學生獲得任何增值的服務。至於CaPs,他們的名聲早就在校園內壞掉了,因為他們的所有服務都非常general,文科畢業的advisor來給程序員學生改簡歷的情況比比皆是,從caps
獲得的信息非常有限且不受用。
McGill倒是有不少舉辦的不錯的學生社團,例如AI Society,Robotics。但學生社團的性質決定了人員流動的快速性,社團的質量一年好一年壞的情況非常普遍,比如曾經讓McGillian引以為豪的robotics近幾年也在各種比賽中輸給其他學校。且學生社團對於學生本身的幫助,無論是在資金還是信任度方面,都遠沒有學校層面開展的coop來的有效+覆蓋面廣泛。
McGill在我看來,是一所把學生過度保護的學校,一所刻意把自己與職場切割開來的學校。明明70%以上(McGill Bcom給出的官方數字是86%,我覺得無法完全應用在CS上,但也可以作為一定參考)的CS畢業生選擇直接工作,教授和學生們還整天鼓吹自己是「研究型教學」,不要急着找工作。感情McGill
的教學只關注30%不到的選擇讀研的學生,剩下70%以上的CS學生都應該自生自滅,找不到(好)工作就是我們學生自己不行了咯?要不要看看隔壁大學都是怎麼幫學生找工作的?
McGill Bcom給出的官方數字McGill即使擁有再牛逼的研究成果,也終究是一所大學而不是一所研究院。大學可以使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去爭取更高的排名,獲得更好的名譽,這沒有問題。但同時,自己本科學生的利益也需要保障。McGill的研究做得再頂尖,對於95%的CS本科生來說,都是半點關係都沒有的。我們學的那些基礎數據結構、算法,不需要那些去開學術頂會的教授來教;牛逼教授們寫出來的那些論文,我們中也沒有多少人看得懂/會去看。
作為學生,我希望McGill能先腳踏實地提高本科教育的競爭力,至少讓CS本科生不要在來到McGill後有一種被拐騙的感覺,然後再去加大力度支持決定上層建築的學術研究。
讓學校做出改變很難嗎?必須承認這非常難,這不是幾個人在知乎發幾篇文章,reddit上痛罵幾聲學校就能做到的。我知道學校有自己的難處和考量,但是我衷心希望學校能夠開始聽取學生的需求與聲音。
話說回來,有人提到Industry Practicum, Internship Year in Science這兩個program。呵,你想知道這兩個program是怎麼操作的嗎?他們的操作辦法是:學生拿到internship offer後,可以申請進入這兩個program中的一個,然後你就可以去實習啦!
可不看此圖,就是展示下我們的internship program頁面其實這倆program就是給學生髮一個「准你去實習了「的通行證。所以,那我都拿到internship offer了,還要你McGill幹嘛?我現在最煩惱的不就是找不到(好)實習嗎?如果有人問,既然這麼雞肋那這兩個program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答:他們存在是為了讓國際生在正常學期去實習,能夠獲得合法的學生status
,在法律上允許學生去實習。但是在幫助找工作方面是完全沒有幫助的,在此我就不贅述了。
大要點二:Montreal的地理位置與McGill的校友網絡限制了McGill CS學生在一線公司的發展
雖然說現在科技申請並不看重地域,但是每一份申請背後的閱讀者,都不是機器,而是像你我一樣鮮活的人。校友網絡
在大公司內部的分佈,是可以對求職者起到很大的幫助的。以我的經驗看,如果我在公司向HR直接遞一份我的朋友的簡歷,配上一份認真的reference letter,我朋友的簡歷就能優於其他幾百位申請者的排位,能在這次求職†中佔領更好的位置。我無法說所有公司都是如此,但我認為這種模式還是在眾多公司中都存在的。
現實生活中refer就是這樣的那McGill的校友網絡分佈如何呢?
因為大學坐落於Montreal,眾多McGill CS學生也是選擇在Montreal就職,這是歷史遺留情況。那Montreal的科技公司水平如何呢?
答案是,除Shopify外沒有一個能看的一線公司。
Montreal在Shopify(甚至Shopify也只是在Montreal開了一個辦公室)之外最好的公司,不過unity, ubisoft
,富士康;這些公司在安省的Google, amazon, microsoft, IBM, Cisco, Splunk等一線/超一線公司面前,真的能打嗎?具體來說,他們就是薪資低、技術一般、行業名氣差、壓力大的公司(與一線公司對比)。
我們McGill的校友們大多分布於Montreal這些二三四線公司,而多大滑鐵盧校友們遍布一線超一線公司,這讓我們在求職的起點上,就處於不利地位。
題外話一句,shopify今年開發+算法百餘個summer intern的崗位(分佈在全球的辦公室),一共收到多少份申請呢?答:超過9000份,想想進入蒙特利爾唯一一線公司的難度有多大吧。
在McGill官方給出的employer 名單中,不見faang的蹤影這裡有個好消息,Google 2020年將要計劃在Montreal開office,預計容納幾千名新僱員,這是個重大利好,我聽到了我也很開心。
同時,Montreal的薪資普遍低於安省,而稅收卻高於安省!沒錯,你沒有聽錯,你在Quebec做同樣的崗位,你會拿更少的錢,卻要交更多的稅(不然為什麼很多人說quebec就是個第三世界呢)。看下面兩張圖對比:
Quebec 稅收26.1%,年薪50000刀Ontario稅收23.9%,年薪60000刀同時根據Glassdoor發佈的數字,以及我詢問的不少在Montreal實習的同學,開發崗位同等級別的薪水普遍低於Ontario,我沒有具體數字來加以論證,因此不贅述,但Quebec求職<Ontario求職這就是真實存在的情況。
可能有人說安省生活成本也高,沒錯,安省的確在房價上稍微高一點。但這點房價的提升,根本無法抵消薪水提升/稅收下降帶來的影響。更不用討論安省所有人都說英語,沒有語言障礙,交通發達、基礎設施更好(想想除雪時候魁省的效率吧)的情況。我個人認為安省的生活條件,在同等職位的情況下,優於魁省。
那McGill學生去安省求職的難度幾何?
正如我上面所說,McGill在安省大公司的校友網絡,遠小於滑鐵盧、多大、麥克馬斯特甚至約克大學
。這造成了有限的崗位資源被那些學校的學生分割,而McGill分不到湯的情況。
至於具體recruiter是不是就更喜歡/更不喜歡McGill學生?我不知道,我不是recruiter,我也沒有能夠反應這種情況的數據。但我能夠給出的現實情況就是:
在我實習過的兩家安省公司,幾百個程序員中,只有2個人(包括我)來自McGill。同時在每天的午飯交流中,我從幾十位同事(他們之前各自在2、3個公司工作過)口中得知的情況就是:在安省你很難見到McGill的影子,你是我很少見到的McGill學生。
大要點三: 學生群體總體求職緊迫感淡泊、飢餓感不足
不可否認的是,McGill大部分CS學生都是認真學習、做作業、考試的乖乖學生,你很難見到完全不學習、GPA無所謂的學生。但是,McGill CS的學習非常類似於高中生式的學習,即應對考試、應對作業。
在cs這樣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里,正如答主AgCl所說,會考試不代表你會寫出能用的代碼,McGill很多學生就是會考試,但不會寫實用性的代碼。同時,這種學習模式非常致命的一點就是,McGill CS缺少求職的緊迫感。我們自認為作業做好了,考試考好了,GPA搞好了,好工作就會有了。但現實不是這樣的。
這就是McGill CS與外界割裂的地方:在外面,沒有人在意你在學校修了多少學分,很少有人在意你的GPA多高,recruiters只在意你的個人項目與工作經驗。一個實習經驗牛掰,或者個人項目牛掰的學生,比GPA高的學生要更受青睞。這是我在與多個interviewer,包括Google, Microsoft, IBM interviews交流下來後,他們普遍給我的答案。
在McGill CS的圈子裡,你很少能看到刷leetcode/認真做課外項目的人,很少在reddit或者piazza上面看到有人發帖聊工作或者面試,而這些都是求職中最重要的方面,你在這樣一種缺乏實戰氛圍的環境里呆久了,自然而然就回到了高中生的升學模式,就失去了求職的緊迫感。
同樣可怕的是,我們眾多cs學生缺乏飢餓感。我們在到了快畢業時候,仍然抱有「只要找到一份程序員的工作就好了「,而隔壁多大滑鐵盧學生都是抱有」我畢業一定要進入faang(facebook, amazon, apple, netflix, google)「 的ambition。差距大概就是一個高中生「我只要有大學上就行了「,另一個高中生」我一定要去985「的思想區別。為什麼我說這個可怕呢?這個話題還可以展開很多,有興趣的可以私信我,我在此也不加贅述了。
基於如上討論,McGill CS的現狀可以說是非常不佳。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研究、學術,因為綿綿不斷的資金短缺而失血嚴重(每年都有優秀的教授選擇離開McGill),我們自以為最優質的生源,其實在就業市場上毫無優勢(更別說McGill錄取率本就是駭人的47%,正常世界前50的錄取率都是15%,多大雖然也是錄取率高但好歹人家有淘汰制),我們自認為比別人學得多學得深,但我們的algorithm, data structure, operating system甚至ai學的都是20年前乃至30年前的內容,沒有任何數據表明我們比兄弟學校們學得多。
很遺憾的是,最關注這個問題的群體,就是剛剛拿到McGill offer或者即將入學McGill的新生們,學弟學妹們帶着對McGill的期待和對留學的憧憬,在情感上是更偏向於接受讚美而非批評的。這是人之常情,當年我大一讀到那篇高贊回答,也是心潮澎湃。再看看其他回答里精修的蒙特利爾圖片、歐式的校園一角、開朗的外國小哥哥小姐姐,那自然是在對McGill的芳心上縱了一把火,對這所大學嚮往的不要不要的。
但是,撥開這些本該屬於招生廣告小本的文字與照片,我更希望有人能夠認認真真這些現實的問題。畢竟McGill的留學費用雖然比美國相對低廉,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我們現在身上穿的1000刀的加拿大鵝、腳上蹬的200刀的靴子、每天住的1200刀/月的學生宿舍、每頓吃的12刀的食堂、每學期修的1450刀一個的學分(一般一學期15學分,所以1450*15刀),都是實實在在的開銷。留學經濟上的巨大負擔,是父母幫着我們扛了下來。我們現在享受着父母用人民幣砸出來的留學福利,在畢業後就應該用更優秀的為人、更優越的工作來作為回報。
簡單說,我希望一所世界top50大學做到的,不只是提供輕飄飄的「美好留學體驗」,而是能夠讓我在每年動輒30w人民幣的投入後,產生值得/大於投資的效益。
看着身邊與我投入相似、與我起點相似、與我簡歷相似的多大、滑鐵盧同學們,紛紛拿到了比我更多的面試、更好的實習,而我卻只能焦急地等待着recruiter發善心來可憐我這樣一個「北方哈佛」出品的學生,最終只能等到我的朋友們不想去公司發給我的offer。
有時候我難免想,如果當初我去了滑鐵盧、多大,甚至康大,我是不是能比現在過得更好?
這就是我在McGill體驗不好的原因。
當然,我的經歷並不適用大部分人,我正文的回答也並不只是基於我個人,而是試圖基於一個平凡的McGill CS學生作為視角來討論的。我個人的了解與眼界有所局限,如果有人能友善地指出我的這篇回答中的問題,我也會非常開心與你進行一場討論。
最後再來反駁一下高贊回答的「大一普遍3.95+/4.00 GPA「:McGill大一Science/Engineering學生都要上的數學、物理、化學課程,常年的平均分為3.3/4.0或者3.0/4.0,平均分是為如此,大一生GPA普遍達到3.95+/4.00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即使考慮進去其他系的高年級學生來上這些理科課程,用作湊學分的現象,他們對於GPA拉低的貢獻也非常有限的,大一生對於大一課程的貢獻是最為主體,從3.95拉胯到3.00是幾乎不可能的。
希望類似誤導學弟學妹們的信息,在這個問題下,不要再繼續出現了。
------------------------------------------------------------------------------------------
2月24日補充:
評論區和私信有不少人勸我讀研,甚至有「我可不想一輩子只有一個本科學歷」的留言。聯想到我在McGill因為不打算讀研而被至少5個人judge過了,我也說一下個人的幾個考量維度:
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我繼續投入兩年 2. 個人對於鑽研細分領域興趣不大 3. 北美科技崗位卡學歷現象不嚴重,本科畢業也能找到好工作 4. 在工作中獲得的知識與技能,也非常可觀 5. 不排除工作幾年後自費讀研評論區有人熱衷於勸移民的,不是這篇文章的主要focus,也不贅述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