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O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103423681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挂一个叫Alain Wang的知乎用户。
像这位“精英“的言论,基本逻辑是“你说学校有不好的地方,那肯定是因为你自己水平不行,像真正水平高的人,怎么会觉得学校有问题呢“。
类似的这种,不跟我讨论文章,直接攻击我水平不行的评论也有,我给删了,觉得没必要白费口舌。但这位仁兄穷追猛打在我另外的回答里也这么评论了。我还是简单说两句吧。
我在原文里没怎么提到我的水平、GPA,第一答也隐去了我现在工作的地方。就是想要站在一个客观且大众的McGill CS学生立场上去讨论这个问题。我想代表的不只是我这个水准,或者“我的朋友“的水准,而是尽可能大的涵盖到McGill的CS学生群体。我也没有以“我的朋友们的怎么怎么样”来举例,因为我知道幸存者偏差
。
像这位Alain Wang这样,在我什么个人信息都没给的情况下,一概默认我gpa不行、project不做,因而找不到(好)工作的,欢迎来跟我私聊,私聊一个拉黑一个。但是如果有人想要来反驳我“McGill没有coop,因此学生找工作的难度比其他有coop的兄弟大学高,因此我认为McGill需要coop“的观点,也欢迎来跟我私聊,我也很想听到你的想法与建议。
另,我们可以不要处处劝人来了“研究型大学”就要做研究吗?我是进了大学,而不是进了研究所,就业是很多人的首选。同时,也请不要说什么“你想找工作那就去技校啊”这种言论,大学生考虑问题可以不用那么极端的。
以下正文
----------------------------------------------------------------------
在浏览了20多个帖子后,我发现这个问题下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空想型回答。不少答主们通过精挑细选的身边案例,配上颇有小资风味的文笔描述,给关注这个问题的外人,营造一种McGill学生GPA超高、研究生方向超牛、教授学术水平超强、蒙特利尔超美的形象。比如最高赞回答里面“大一普遍的GPA都是3.95+/4.00”的陈述,好像McGill云集了加拿大最聪明的头脑、身边随便拿出来一个朋友都是人生赢家的情况。但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发生的无稽之谈(文章最后会讲原因)。
实际上,McGill的确很擅长在学校名誉和综合排名两方面来宣传自己,给信息接受度较少的高中生塑造诸如“高冷女神校“之类的形象。但是如今的McGill,从客观角度来说,在众多领域的学术研究、就业前景这两个对于留学生影响最大的方面,已经完全担不起国内中介和知乎所营造的"多年来加拿大第一大学“的名号了。
先回答问题:如果说这个问题问的就是主观的“体验”而不是客观的事实,那我的回答也非常明了:因为McGill无法让我实现我留学的初衷与目的,所以我在McGill的体验非常不好。
你问我在McGill有开心的时候吗?那自然是有的:我去过美丽的蒙特利尔老港看烟花,上过大牛教授精心准备的课程,我也结交了接地气、乐于助人的大佬和朋友,吃到过美味又便宜的美食。但同样,在生活的另一面,我也面对过蒙特利尔泥石流一般恶心的冬天滑雪、遇到过敷衍上课的教授、组队过懒懒散散什么事儿都不做的队友、忍受过又难吃又贵的食堂 ......
我认为这些软性的双面体验,是在任何大学,不论是国内或者国外都存在,且大同小异、讨论意义不大的。而让我对于一个大学产生喜爱或者讨厌的情感,则是那些能够拿到台面上比较的,真正的本事,即只有这所大学能够给提供的,差异化价值。
我的初衷与理想是什么?很平凡,我就想在北美找到一份优秀的开发/算法工作。
我没有对于学术的极大热忱,也没有对于世界更好作出贡献的远大愿望。我只想回馈我父母对于我留学的付出,尽快达到舒适的经济独立、工作愉快的状态。我相信很多人都与我一样,在毕业之际抱有这样的愿望。
我自己来自McGill CS,目前在多伦多IBM软件研发中心做Software Engineering intern。我并没有在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的打算,所以我仅以自己的经验和调查,来聊一聊McGill在tech领域的就业情况。我这里所讨论的tech就业情况,影响的范围是McGill CS, Software Engineering, Computer Engineer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ths, Stats等所有想要在北美寻找开发、算法岗位的学生(以下统称McGill CS)。其他系的学生例如management, arts,materials engineering, nursing
等,我的讨论将无法涉及。
先说结论:
McGill学生在科技领域的就业前景,已经全面落后滑铁卢、多伦多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
等名气接近的“兄弟大学”,稍落后隔壁的康考迪亚大学
、蒙特利尔大学。如果一定要以5所大学为一个层次,给加拿大大学cs划分一个梯队,则McGill大概率是第二、三梯队。
原因为:
1.学校不给渴望求职的学生提供任何增值帮助
2. Montreal的地理位置与McGill的校友网络限制了McGill CS学生在一线公司的发展
3. McGill CS学生群体总体求职紧迫感淡泊、饥饿感不足。
按照以上我关注到的几点,我一个一个来聊一聊
大要点一:学校不给渴望求职的学生提供任何增值帮助
大学在本科能给学生给予的最大帮助,即为coop。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根源上来讲,coop是学校与公司建立起的内部关系,学校邀请公司来聘请本校的学生成为intern/fulltime。具体coop优势如下:
1. 通过聘请coop学生(就是在学校内注册在coop program里面的学生),公司可以得到政府的工资补贴。例如在安省,一个公司每hire一位coop学生,就会有3000刀-7000刀的政府补贴,对于公司来说,在经济层面就有更大的兴趣和动力去hire coop学生。
2. coop是学生获取第一份实习的敲门砖。在异国的第一份实习总是最难找的。试想,像我们这样,英语说的没有当地学生好、加拿大工作经验为0、父母人脉为0、仅有几个跟着tutorial做的projects的国际生,要如何说服recruiter
给我发面试,近而给我发时薪20+刀的工作岗位?那是需要学校的帮助的,coop就是一所学校能够提供的最好的帮助。众多公司因为coop这一层的关系,会送面试官、hr来到学校进行面试,即使是第一年的学生,他们也有兴趣去进行聘请。
3. coop学生的工作能力,有更好的保证。由于coop学生参与的实习次数、实战经验普遍高于non-coop学生,公司也普遍更信任coop学生的技能、实战、能力与适应力。同时,从coop学生的角度,通过coop program,他们能够更早积累实习经验,在下一次实习、下一次全职的时候,向更大更好的公司进军。
一个优秀的coop program,例如滑铁卢,则可以让多家一线公司面试官来到校园进行面试,让加利福尼亚的明星公司(splunk
)送40个面试官横飞北美对角线,来给学生面试;让完全是小白的学生第一年就找到不错的实习(98%的就业率);让毕业生在最后一个实习的的薪水达到最高59刀/小时,平均29刀/小时;让滑铁卢成为整个北美向faang输送学生数量最大的学校之一。最重要的是,那些原本来到学校前只有5/10分的学生,通过coop的帮助,在求职上极有可能完成质的蜕变与超越,进而获得8/10分的工作offer与8/10分的工作能力。
*补充一下,faang是facebook, amazon, apple, netflix, google的缩写 。这不是我发明的词汇,Google上是有相关词条的。外国人喜欢说faang,国内大家喜欢说flag(那a到底是amazon还是apple?并且l已经被Microsoft收购了),其实说法无所谓都是很好的公司。
滑铁卢coop的薪水分布一个过得去的coop program,例如多大和麦克马斯特,则会提供可观的经费、不错的工作申请渠道(学校自己开发的网站)、与各大公司的联系,以及浓厚的实习氛围。我对于多大和麦马
的coop 了解不多,仅从同事的口中得到了如上的信息,因此不多说了。
甚至McGill学生一向看不起的康考迪亚大学和蒙特利尔大学,也是有自己的coop项目。在近几年我参加的case competition,hackathon中,康大和
蒙大的学生团队,获得的奖项已经不弱于McGill学生获得的奖项了。
那话说回来,在同等档次的兄弟大学们纷纷开展自己的coop项目之时,McGill CS的coop项目的水平如何呢?答案是,不好意思,我们没有coop 项目,如果你要找工作,请你自己去找。
没错,这就是McGill CS近年一直在下滑的原因之一。当别的大学都在努力适应着现代的求职趋势,McGill却仍然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你找不到工作,那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姿态。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与众不同”,不少人产生了“McGill非常高冷”的想法。但是在我看来,别的学校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进行着转型和努力,McGill却不愿听取学生的需求,作出积极的改变。这样的行为不是高冷,而是落后与无能。
那我所说的McGill所提供的,基础性的求职服务是什么呢?一为career fair(tech fair),二为学校的CaPs(Career Planning Service)。但career fair是任何大学都会提供的基础服务,你在多大、滑铁卢、麦马以及隔壁的康大、UDEM都能够参与,甚至如果你不是学生,社会上都会提供各种各样的career fair供你参加,career fair
就是一种极为基础的、无法让学生获得任何增值的服务。至于CaPs,他们的名声早就在校园内坏掉了,因为他们的所有服务都非常general,文科毕业的advisor来给程序员学生改简历的情况比比皆是,从caps
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且不受用。
McGill倒是有不少举办的不错的学生社团,例如AI Society,Robotics。但学生社团的性质决定了人员流动的快速性,社团的质量一年好一年坏的情况非常普遍,比如曾经让McGillian引以为豪的robotics近几年也在各种比赛中输给其他学校。且学生社团对于学生本身的帮助,无论是在资金还是信任度方面,都远没有学校层面开展的coop来的有效+覆盖面广泛。
McGill在我看来,是一所把学生过度保护的学校,一所刻意把自己与职场切割开来的学校。明明70%以上(McGill Bcom给出的官方数字是86%,我觉得无法完全应用在CS上,但也可以作为一定参考)的CS毕业生选择直接工作,教授和学生们还整天鼓吹自己是“研究型教学”,不要急着找工作。感情McGill
的教学只关注30%不到的选择读研的学生,剩下70%以上的CS学生都应该自生自灭,找不到(好)工作就是我们学生自己不行了咯?要不要看看隔壁大学都是怎么帮学生找工作的?
McGill Bcom给出的官方数字McGill即使拥有再牛逼的研究成果,也终究是一所大学而不是一所研究院。大学可以使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去争取更高的排名,获得更好的名誉,这没有问题。但同时,自己本科学生的利益也需要保障。McGill的研究做得再顶尖,对于95%的CS本科生来说,都是半点关系都没有的。我们学的那些基础数据结构、算法,不需要那些去开学术顶会的教授来教;牛逼教授们写出来的那些论文,我们中也没有多少人看得懂/会去看。
作为学生,我希望McGill能先脚踏实地提高本科教育的竞争力,至少让CS本科生不要在来到McGill后有一种被拐骗的感觉,然后再去加大力度支持决定上层建筑的学术研究。
让学校做出改变很难吗?必须承认这非常难,这不是几个人在知乎发几篇文章,reddit上痛骂几声学校就能做到的。我知道学校有自己的难处和考量,但是我衷心希望学校能够开始听取学生的需求与声音。
话说回来,有人提到Industry Practicum, Internship Year in Science这两个program。呵,你想知道这两个program是怎么操作的吗?他们的操作办法是:学生拿到internship offer后,可以申请进入这两个program中的一个,然后你就可以去实习啦!
可不看此图,就是展示下我们的internship program页面其实这俩program就是给学生发一个“准你去实习了“的通行证。所以,那我都拿到internship offer了,还要你McGill干嘛?我现在最烦恼的不就是找不到(好)实习吗?如果有人问,既然这么鸡肋那这两个program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答:他们存在是为了让国际生在正常学期去实习,能够获得合法的学生status
,在法律上允许学生去实习。但是在帮助找工作方面是完全没有帮助的,在此我就不赘述了。
大要点二:Montreal的地理位置与McGill的校友网络限制了McGill CS学生在一线公司的发展
虽然说现在科技申请并不看重地域,但是每一份申请背后的阅读者,都不是机器,而是像你我一样鲜活的人。校友网络
在大公司内部的分布,是可以对求职者起到很大的帮助的。以我的经验看,如果我在公司向HR直接递一份我的朋友的简历,配上一份认真的reference letter,我朋友的简历就能优于其他几百位申请者的排位,能在这次求职†中占领更好的位置。我无法说所有公司都是如此,但我认为这种模式还是在众多公司中都存在的。
现实生活中refer就是这样的那McGill的校友网络分布如何呢?
因为大学坐落于Montreal,众多McGill CS学生也是选择在Montreal就职,这是历史遗留情况。那Montreal的科技公司水平如何呢?
答案是,除Shopify外没有一个能看的一线公司。
Montreal在Shopify(甚至Shopify也只是在Montreal开了一个办公室)之外最好的公司,不过unity, ubisoft
,富士康;这些公司在安省的Google, amazon, microsoft, IBM, Cisco, Splunk等一线/超一线公司面前,真的能打吗?具体来说,他们就是薪资低、技术一般、行业名气差、压力大的公司(与一线公司对比)。
我们McGill的校友们大多分布于Montreal这些二三四线公司,而多大滑铁卢校友们遍布一线超一线公司,这让我们在求职的起点上,就处于不利地位。
题外话一句,shopify今年开发+算法百余个summer intern的岗位(分布在全球的办公室),一共收到多少份申请呢?答:超过9000份,想想进入蒙特利尔唯一一线公司的难度有多大吧。
在McGill官方给出的employer 名单中,不见faang的踪影这里有个好消息,Google 2020年将要计划在Montreal开office,预计容纳几千名新雇员,这是个重大利好,我听到了我也很开心。
同时,Montreal的薪资普遍低于安省,而税收却高于安省!没错,你没有听错,你在Quebec做同样的岗位,你会拿更少的钱,却要交更多的税(不然为什么很多人说quebec就是个第三世界呢)。看下面两张图对比:
Quebec 税收26.1%,年薪50000刀Ontario税收23.9%,年薪60000刀同时根据Glassdoor发布的数字,以及我询问的不少在Montreal实习的同学,开发岗位同等级别的薪水普遍低于Ontario,我没有具体数字来加以论证,因此不赘述,但Quebec求职<Ontario求职这就是真实存在的情况。
可能有人说安省生活成本也高,没错,安省的确在房价上稍微高一点。但这点房价的提升,根本无法抵消薪水提升/税收下降带来的影响。更不用讨论安省所有人都说英语,没有语言障碍,交通发达、基础设施更好(想想除雪时候魁省的效率吧)的情况。我个人认为安省的生活条件,在同等职位的情况下,优于魁省。
那McGill学生去安省求职的难度几何?
正如我上面所说,McGill在安省大公司的校友网络,远小于滑铁卢、多大、麦克马斯特甚至约克大学
。这造成了有限的岗位资源被那些学校的学生分割,而McGill分不到汤的情况。
至于具体recruiter是不是就更喜欢/更不喜欢McGill学生?我不知道,我不是recruiter,我也没有能够反应这种情况的数据。但我能够给出的现实情况就是:
在我实习过的两家安省公司,几百个程序员中,只有2个人(包括我)来自McGill。同时在每天的午饭交流中,我从几十位同事(他们之前各自在2、3个公司工作过)口中得知的情况就是:在安省你很难见到McGill的影子,你是我很少见到的McGill学生。
大要点三: 学生群体总体求职紧迫感淡泊、饥饿感不足
不可否认的是,McGill大部分CS学生都是认真学习、做作业、考试的乖乖学生,你很难见到完全不学习、GPA无所谓的学生。但是,McGill CS的学习非常类似于高中生式的学习,即应对考试、应对作业。
在cs这样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里,正如答主AgCl所说,会考试不代表你会写出能用的代码,McGill很多学生就是会考试,但不会写实用性的代码。同时,这种学习模式非常致命的一点就是,McGill CS缺少求职的紧迫感。我们自认为作业做好了,考试考好了,GPA搞好了,好工作就会有了。但现实不是这样的。
这就是McGill CS与外界割裂的地方:在外面,没有人在意你在学校修了多少学分,很少有人在意你的GPA多高,recruiters只在意你的个人项目与工作经验。一个实习经验牛掰,或者个人项目牛掰的学生,比GPA高的学生要更受青睐。这是我在与多个interviewer,包括Google, Microsoft, IBM interviews交流下来后,他们普遍给我的答案。
在McGill CS的圈子里,你很少能看到刷leetcode/认真做课外项目的人,很少在reddit或者piazza上面看到有人发帖聊工作或者面试,而这些都是求职中最重要的方面,你在这样一种缺乏实战氛围的环境里呆久了,自然而然就回到了高中生的升学模式,就失去了求职的紧迫感。
同样可怕的是,我们众多cs学生缺乏饥饿感。我们在到了快毕业时候,仍然抱有“只要找到一份程序员的工作就好了“,而隔壁多大滑铁卢学生都是抱有”我毕业一定要进入faang(facebook, amazon, apple, netflix, google)“ 的ambition。差距大概就是一个高中生“我只要有大学上就行了“,另一个高中生”我一定要去985“的思想区别。为什么我说这个可怕呢?这个话题还可以展开很多,有兴趣的可以私信我,我在此也不加赘述了。
基于如上讨论,McGill CS的现状可以说是非常不佳。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研究、学术,因为绵绵不断的资金短缺而失血严重(每年都有优秀的教授选择离开McGill),我们自以为最优质的生源,其实在就业市场上毫无优势(更别说McGill录取率本就是骇人的47%,正常世界前50的录取率都是15%,多大虽然也是录取率高但好歹人家有淘汰制),我们自认为比别人学得多学得深,但我们的algorithm, data structure, operating system甚至ai学的都是20年前乃至30年前的内容,没有任何数据表明我们比兄弟学校们学得多。
很遗憾的是,最关注这个问题的群体,就是刚刚拿到McGill offer或者即将入学McGill的新生们,学弟学妹们带着对McGill的期待和对留学的憧憬,在情感上是更偏向于接受赞美而非批评的。这是人之常情,当年我大一读到那篇高赞回答,也是心潮澎湃。再看看其他回答里精修的蒙特利尔图片、欧式的校园一角、开朗的外国小哥哥小姐姐,那自然是在对McGill的芳心上纵了一把火,对这所大学向往的不要不要的。
但是,拨开这些本该属于招生广告小本的文字与照片,我更希望有人能够认认真真这些现实的问题。毕竟McGill的留学费用虽然比美国相对低廉,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们现在身上穿的1000刀的加拿大鹅、脚上蹬的200刀的靴子、每天住的1200刀/月的学生宿舍、每顿吃的12刀的食堂、每学期修的1450刀一个的学分(一般一学期15学分,所以1450*15刀),都是实实在在的开销。留学经济上的巨大负担,是父母帮着我们扛了下来。我们现在享受着父母用人民币砸出来的留学福利,在毕业后就应该用更优秀的为人、更优越的工作来作为回报。
简单说,我希望一所世界top50大学做到的,不只是提供轻飘飘的“美好留学体验”,而是能够让我在每年动辄30w人民币的投入后,产生值得/大于投资的效益。
看着身边与我投入相似、与我起点相似、与我简历相似的多大、滑铁卢同学们,纷纷拿到了比我更多的面试、更好的实习,而我却只能焦急地等待着recruiter发善心来可怜我这样一个“北方哈佛”出品的学生,最终只能等到我的朋友们不想去公司发给我的offer。
有时候我难免想,如果当初我去了滑铁卢、多大,甚至康大,我是不是能比现在过得更好?
这就是我在McGill体验不好的原因。
当然,我的经历并不适用大部分人,我正文的回答也并不只是基于我个人,而是试图基于一个平凡的McGill CS学生作为视角来讨论的。我个人的了解与眼界有所局限,如果有人能友善地指出我的这篇回答中的问题,我也会非常开心与你进行一场讨论。
最后再来反驳一下高赞回答的“大一普遍3.95+/4.00 GPA“:McGill大一Science/Engineering学生都要上的数学、物理、化学课程,常年的平均分为3.3/4.0或者3.0/4.0,平均分是为如此,大一生GPA普遍达到3.95+/4.00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即使考虑进去其他系的高年级学生来上这些理科课程,用作凑学分的现象,他们对于GPA拉低的贡献也非常有限的,大一生对于大一课程的贡献是最为主体,从3.95拉胯到3.00是几乎不可能的。
希望类似误导学弟学妹们的信息,在这个问题下,不要再继续出现了。
------------------------------------------------------------------------------------------
2月24日补充:
评论区和私信有不少人劝我读研,甚至有“我可不想一辈子只有一个本科学历”的留言。联想到我在McGill因为不打算读研而被至少5个人judge过了,我也说一下个人的几个考量维度:
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我继续投入两年 2. 个人对于钻研细分领域兴趣不大 3. 北美科技岗位卡学历现象不严重,本科毕业也能找到好工作 4. 在工作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也非常可观 5. 不排除工作几年后自费读研评论区有人热衷于劝移民的,不是这篇文章的主要focus,也不赘述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