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準備一份100頁以內的評審材料,包括簡歷、發表的文章、研究成果、教學成果、申請基金和獲獎情況等。我所在院系裡的教授、副教授會進行初審,通過後發給同領域專家評價,這是第一輪同行評議。 第一輪過後我通常會收到4—6封推薦信,院長會將材料發給其他系的兩位相關教授,並請他們在全球尋找同行專家評價。這是第二輪同行評議,這一輪要求收到比上一次更多的推薦信。 兩輪同行評價通過後,院長才會將我的材料以及推薦信送到學校的學術委員會。我們學校的學術委員會有13名成員,既有工學院的教授,也有文科院系的教授,他們主要通過讀這些推薦信來投票,最終決定我是否有資格獲得副教授職位。」 張競介紹,申請科研基金同樣依靠同行評議。「每個科研基金都有自己的專家庫,專家們會評價申請者的計劃報告書。有時候也會出現因專家對項目不理解而遭到拒絕的情況,但多寫多申請一般都會有收穫。同行評議並不是沒有缺陷,但暫時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方法了。」 副教授獲得永久教授資格,不會被解聘。只要自己願意,可以在這所大學一直工作到退休,而退休年齡是沒有限制的。
|
|
擔任副教授(年齡一般在40多歲)五年左右(各州不同),可被提升為正教授,多年來美國大學獲得終身教職的教授年齡中值是55歲左右。只有三種情況終身教職的鐵飯碗才可能不保:一是整個系被撤銷,二是被發現學術造假、三是與學生戀愛爆出醜聞。
|
|
|
|
而教授中的佼佼者(基本都是國際上某領域的主導者),會獲封榮譽教授(Professor Emeritus)、傑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校聘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講席教授(Titled Professor/Named Chair/Endowed Chair)等教授稱謂。這些都是更為高級的終身教職系列,僅僅只授予在學術界作出傑出貢獻的頂級學者的職稱。這等殊榮,在任何一所大學都極稀少,量級類似於國內的中科院院士,甚至更高。
|
|
|
|
早年間為了吸引海外人才,多數學校在早期還是直接給了海歸博士後正教授、副教授的職位,甚至,一些精英回來就選上了長江學者。慢慢的,隨著國內高校學術水平的提高,不再給予海歸人才教授的職位,其中的名校如北大清華,從大約5-10年前開始,連副教授的職位也不輕易提供了,而是與美國名校一樣,聘為 tenure-track 助理教授。 由於種種原因,舊的職稱體制無法迅速退出,新的體制又在漸漸改革著。這也導致,現階段不同層級的高校之間,其職位幾乎無法對等比較,有些時候甚至同一個學校內部都無法比較。 比如,同一個應聘者,去國內前10名左右的學校可能是副教授,但去20-30名的普通985能當教授。同一個應聘者,去清北可能是助理教授,且非終身教職,與國外一樣,6年內需要評副教授,非升即走;但去其它學校,也許能直接獲得教授職位。(一些學校為了搶人才,可能會承諾直接給終身教職)
|
|
不過整體來說,國外助理教授的科研水平還是頗具水準的,美國大學嚴苛的教授評職制度也使得助理教授在科研、教學等方面都非常用心,在保障了教學質量的同時,最大程度的保障了有足夠優秀的教授源源不斷的供應到各個大學。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