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IY飛躍計劃
連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1677646005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大家的認知里,大眾普遍認為博士後基本無壓力,已經取得了博士學位,部(si)分(da)學(tian)科(keng)專業做博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找教職工作而已。
學術界的大部分人都知道博士後是一種工作,並不是一種學歷。但是不得不說,博士後這個起源於國外的職業在國內被搞得越來越像一種學歷。
國內的博士後,可能是為了體現對博士後的重視,抑或因為經費來源的問題, 博士後進站後會規定兩到三年的在站時間,就像博士三年的學制,除了要完成合同中已經規定好的難度係數相當大的科研任務,絕大多數時間還要聽從學院的工作安排,被課題組的大boss安排得滿滿當當。
中後期考核不過可能直接把你辭退,名曰退站,還不給你發博士後證書。而且這個退站馬上會變成你的職業污點之一,讓別人覺得你難以勝任這個職業。明明做了幾年的博士後,如果被退站,還沒辦法證明,因為沒有博士後證書。
有這個退站的威脅在,讓一些博後即使進站後發現不合適,也是咬著牙堅持兩三年下來。
雖然國外也沒有博士後證書 ,但是國內如果大家做了博士後都有證書,而你做了博士後沒有證書,你的下一個應聘的單位很可能就會認為你沒有相應的工作能力,這樣的制度把一個工作硬生生的整成了像在讀一個學位。
博士後是一個不穩定的崗位,出站或留任都面臨著巨大的考核壓力,但最難的還屬留校。
首先,博士後出站留高校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容易受到政策變動的影響。有的大學博士後合同里,只寫了考核合格方可出站。
但是當今的科研圈發展太快了,國內的科技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這幾年上升的也很快。導致有些地方出現了博士後進去之前說一個標準,進去一年之後又是另一個標準,朝令夕改,讓有些博士後騎虎難下。
其次,留校標準不明確或無法量化。
進來之前,說是發一篇多少分的文章就能留下來當講師。
進去之後,人事處說想評講師還得至少有個省部級項目,好不容易申請到了;標準又變成國家級課題
了,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到了一個國家級項目。
最後好不容易翻過山,越過河,走過崎嶇坎坷,按照規定的標準發了文章,拿了項目,終於要出站了。忽然被通知,崗位有限、博後太多,教職崗位需要競聘。而高手如雲的競爭和有些大佬門徒的存在,讓你競聘成功的希望變得非常渺茫。雖然總有人競聘成功,順利走上學術道路,但是那個機率低的真的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