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功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5471390148/answer/188740933818591259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日縣域旅遊冷熱差異:文化敘事與治理智慧的博弈
日本富山縣的立山黑部、岐阜縣的白川鄉等凋敝縣域,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體驗 "秘境美學",而中國中西部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鎮卻鮮見國際遊客身影。這種反差折射出兩國在旅遊文化構建、服務體系升級和國際傳播策略上的深層差異。
一、文化敘事的維度差異
日本縣域通過 "物哀美學" 構建起獨特的文化吸引力。白川鄉將合掌造民居申報世界遺產後,嚴格限制商業開發,保留 "冬日雪屋" 的原生狀態。當地民宿提供 "和食體驗套餐",讓遊客參與味噌製作、藍染工藝,這種 "活態文化" 敘事成功將傳統轉化為體驗資本。反觀中國古鎮,過度商業化導致 "千鎮一面",麗江、鳳凰的酒吧街模式被機械複製,外國遊客在社交媒體上吐槽 "所有古鎮都在賣義烏小商品"。
日本旅遊局實施的 "地域活性化" 戰略,將地方特產轉化為文化符號。長野縣信州蕎麥節
通過 "匠人認證" 制度,將蕎麥麵製作提升為表演藝術,配合 "雪國列車" 主題觀光,形成差異化吸引力。中國縣域旅遊仍停留在 "門票經濟" 階段,婺源油菜花節雖美,但缺乏深度體驗項目,外國遊客往往 "打卡即走"。
二、服務體系的代際落差
日本縣域構建起 "無障礙服務矩陣"。在島根縣出雲大社
,遊客中心配備多語種導覽器,便利店提供外幣兌換和移動支付,鄉村巴士設置 "觀光席" 實時講解。中國縣域在數字服務方面存在明顯斷層:浙江某古鎮因無法綁定國際信用卡,導致外國遊客無法掃碼租車;西南某古村落因無英文標識,遊客在迷宮般的巷弄中迷失。
日本實施的 "觀光立國" 計劃注重人才培養。全國設立 200 余所觀光專門學校,培養 "地域文化解說士",要求掌握方言、傳統工藝和急救知識。中國鄉村旅遊從業者多為本地村民,語言能力和服務意識不足,某古鎮民宿老闆直言:"接待外國客人就像在演啞劇。"
三、國際傳播的策略分野
日本通過 "動漫巡禮" 構建情感連接。熊本縣憑藉熊本熊 IP,將農業縣變成全球網紅打卡地,帶動地方經濟增長 12 億美元。這種 "軟文化" 輸出讓外國遊客產生 "熟悉的陌生感"。中國縣域旅遊宣傳仍依賴傳統媒體,海外社交媒體賬號更新滯後,雲南某古城在 TikTok 上的視頻播放量不足日本同類景點的 1/10。
日本實施 "遊客分流計劃",通過 "預約制"" 分時遊覽 "等方式平衡遊客密度。京都伏見稻荷大社
通過智能手環監測人流,自動調節狐狸面具租賃服務。中國景區仍沿用" 黃金周限流 "的被動管理模式,2023 年國慶期間,某江南古鎮因遊客激增導致垃圾清運系統癱瘓,被 BBC 報道為" 文化遺產的災難 "。
四、破局之道:構建新型縣域旅遊範式
中國縣域需實施 "文化解碼工程"。借鑒日本 "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 制度,在平遙古城、周庄等地建立 "文化基因庫",開發 "非遺工坊 + 數字導覽" 項目。利用 AR 技術還原《清明上河圖》場景,讓外國遊客在虛實融合中感受宋文化魅力。
應構建 "智慧服務生態"。在長三角、珠三角縣域試點 "國際遊客服務中心",整合 VISA / 萬事達卡支付、多語種 AI 導覽、共享出行等功能。推廣 "好客山東"APP 的多語言版本,實現 "一部手機游縣域"。
創新 "敘事傳播矩陣"。培育 "鄉村體驗官" 國際網紅,邀請李子柒式創作者記錄中國農耕文化。在 YouTube 開設 "China's Hidden Gems" 頻道,採用 "360 度虛擬漫遊 + 直播互動" 模式,展現梯田耕作、茶器燒制等非遺技藝。
中日縣域旅遊的冷熱差異,本質是文化軟實力與治理現代化的競爭。當日本將凋敝鄉村轉化為 "治癒系" 文化產品時,中國正需要以 "繡花功夫" 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唯有將文化自信轉化為體驗資本,用數字創新重構服務體系,才能讓千年古鎮在全球化浪潮中重煥生機,實現從 "觀光打卡" 到 "文化認同" 的質變。
歡迎討論 點擊 關注 收藏
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