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戳破遮羞布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47725533107421600/answer/194792197398539248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事情一出,最常見的洗地姿勢,就是把一切歸咎於「無心之失」。言下之意,我們不是壞,我們只是蠢。
這恰恰是問題的核心。對於一所大學,尤其是武漢大學這樣的殿堂級學府,「蠢」比「壞」更可怕。壞,是價值的扭曲;而蠢,是靈魂的失重。
《論語》里有句話,叫「君子不器」。什麼意思?是說一個真正有德行、有見識的人,不能像個器皿,只有單一的功用。他應該有完整的靈魂,有對萬事萬物通透的感知力。
大學,便是育「君子」之地,它自己首先就不能是個「器」。它不是一個只會搞基建、拉項目、辦儀式的空殼子。它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場活動,都應浸潤着文化與精神。開學典禮,更是「大學第一課」,是新生們精神上「打鋼印」的時刻。
在這堂課上,當一個在視覺上能引發巨大歷史創傷聯想的符號,堂而皇之地成為舞台中央的背景板,這已經不是審美問題,而是「失魂」的癥狀。策劃者、審核者、執行者,這一條長長的鏈條上,所有人都成了功能性的「器」,只想着「把事情辦了」——椅子要擺放,領導要講話,流程要走完。
至於這背後可能觸動的民族情感,可能引發的文化誤讀,可能給新生們帶來的認知錯亂,通通被「功能至上」的慣性思維給屏蔽了。
這就像一個武林高手,內功全失,只剩下一身華麗的招式。場面越大,動作越花哨,暴露出的「內虛」就越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