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戳破遮羞布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47725533107421600/answer/194792197398539248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事情一出,最常见的洗地姿势,就是把一切归咎于“无心之失”。言下之意,我们不是坏,我们只是蠢。
这恰恰是问题的核心。对于一所大学,尤其是武汉大学这样的殿堂级学府,“蠢”比“坏”更可怕。坏,是价值的扭曲;而蠢,是灵魂的失重。
《论语》里有句话,叫“君子不器”。什么意思?是说一个真正有德行、有见识的人,不能像个器皿,只有单一的功用。他应该有完整的灵魂,有对万事万物通透的感知力。
大学,便是育“君子”之地,它自己首先就不能是个“器”。它不是一个只会搞基建、拉项目、办仪式的空壳子。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场活动,都应浸润着文化与精神。开学典礼,更是“大学第一课”,是新生们精神上“打钢印”的时刻。
在这堂课上,当一个在视觉上能引发巨大历史创伤联想的符号,堂而皇之地成为舞台中央的背景板,这已经不是审美问题,而是“失魂”的症状。策划者、审核者、执行者,这一条长长的链条上,所有人都成了功能性的“器”,只想着“把事情办了”——椅子要摆放,领导要讲话,流程要走完。
至于这背后可能触动的民族情感,可能引发的文化误读,可能给新生们带来的认知错乱,通通被“功能至上”的惯性思维给屏蔽了。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内功全失,只剩下一身华丽的招式。场面越大,动作越花哨,暴露出的“内虚”就越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