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之魚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2928707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那是有了二寶之後,生活一下子焦頭爛額起來,每當處於累到崩潰的邊緣,大寶還拖拖拉拉不好好吃飯、不願意睡覺的時候,我的火氣總是蹭得一下便冒了起來,怎麼壓都壓不住,最後的結果,必定是以對孩子發一頓火收場。
後來我便開始反思,為什麼會對孩子發脾氣?我對孩子發脾氣,一般都是在兩種情況下,一種是累,一種是忙。
失控的情形,都是在身體條件已經不足以對心理形成支撐的時候,只有吼出來才會讓我感覺好些。
失控吼完孩子後,我的情緒暫時得到了發泄,但是過後,也總是會後悔,覺得不應該對孩子吼,所以我開始進一步的反思,如何減少情緒的失控。

1、不在相互對立中增加自己的憤怒
前幾日外出的時候,老大一直跑啊、跳啊、圍着我們轉圈。
因為在市場上,四周人和車都很多,我警告他,只會老實兩分鐘;拉着手,甩開不讓我碰。最後,孩子他爸採用了一個好方法。
玩了一個小遊戲:閉上眼睛,讓爸爸媽媽牽着手走,爸爸媽媽會隨時提醒哪裡有車、哪裡需要直行和轉彎,看寶寶能不能在只聽到提示、不睜開眼睛的情況下,安全走到家。
事實證明,這個方法非常好,老大一直牽着我們的手沒鬆開,偶爾聽到提示的時候還會半眯着眼睛看一看。聽到前面有坑的提示,半眯着眼睛一看,原來真的有,立刻發出一陣大笑。回程的路就是在一片笑聲中度過的,比我們去的時候不停地催促、警告、煩躁不知道要好上多少。
如果怎麼說孩子都不聽的話,不妨採取遊戲的方式,說不定會收穫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呢。

2、提前預估會發生的狀況
每次當我對大寶說「要睡覺了」,他便開始了各種狀況,「我餓了」「我想喝水」「我們讀本書吧」「我的畫還沒畫完呢」,然後我就只得忍着脾氣陪他一樣一樣地去做。
或者是忍不住脾氣,吼一頓把他拖上床。後來我反思了一下,把他可能會發生的狀況都預設到,在睡覺前半個小時都做好,他沒有理由了,只能睡覺了。
做好時間規劃,想好會發生的狀況,提前規劃。

3、保持充足的精力去應對可能發生的一切
如果有一天工作特別多,晚上回家很累的話,我都會想辦法給自己半個小時的放鬆時間。
讓老公看看娃,自己在床上躺一會兒;或者適當延長一下泡澡時間;如果老公也不願意看的話,就把娃往他懷裡一塞,借口上廁所。
或者是玩不費體力的陪娃遊戲。比如說大寶喜歡玩下雨的遊戲,我和孩子他爸撐個床單當擋雨簾,大寶和小寶一起趴在下面躲雨,我們只需要老老實實當個支撐桿就好了。
陪娃是個體力活,必須自己想辦法適當的放鬆,自己休息好了,才有精力去面對新一輪的雞飛狗跳。
適當給自己放假,讓自己精神飽滿,這樣或許就更有精力對抗自己突如其來的火氣。

4.讓孩子的情緒平穩下來
想必大多數媽媽會有體會,在孩子大哭大鬧、大吵大叫的時候,我們也很難保持平靜,那麼,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情緒,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包容孩子的情緒。孩子因為生氣而大哭的時候,我們要先保持平靜,溫和地對他說「寶寶,我知道你很生氣,很難過,難過就哭出來,媽媽會一直陪着你的。」
孩子是會感受到父母的情緒的,我們是平靜的,他會從我們這裡得到支持。
其次,給情緒命名。曾經聽過這樣一段話,覺得非常好,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讓情緒流動起來的能力,其實是童年、青春期發展中應該習得的一項重要的認知任務。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學着社會對於情緒的命名,學着辨別自己內在複雜而瞬息萬變的感受,學着把感受變為語言。一開始可能我們的表達很困難,能夠用語言表達出的僅僅是感知到的萬分之一,而且所使用的語言也偏模糊、籠統、不精確、短。逐漸的,我們能夠準確捕捉到更多層次的情緒情感,所使用的語言也更豐富、精準。
我們要試着,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去告訴他們正在經歷的情緒是什麼。
情緒是很抽象的,有時候我們也不知道怎麼說,這個時候可以來藉助繪本。《我的感覺》系列,是很不錯的一套描繪情緒的書,可以讀給寶寶聽。
我們要包容孩子的情緒,要幫助孩子去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其實好多時候,在治癒孩子的同時,我們也治癒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