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納本心理諮詢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14797/answer/351682273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是否有這種感覺:
當你和某人相處時,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說幾句話就不耐煩了,動不動就想發火。
而平時和其他人相處時,你卻並不會這樣。
換言之,你面對這個人的行為表現與平時穩定的人格特徵不相符。
這讓你感覺內心不協調,難以接受這個情緒化、喜歡發脾氣的自我。
如果在你身上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和感受,那你就需要警醒了:
你的壞脾氣,也許並非來自你的內心,而是來自別人的投射——別人把你視作脾氣差的人,而你在不知不覺間認同了對方的觀點。
這就是今天我們想聊一聊的「投射性認同」。
01
什麼是「投射性認同」?
「投射性認同」是由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梅蘭妮·克萊因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人們把自己心中幻想投射到他人身上,並設法去控制改造對方的過程。
舉例來說:
有一個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女孩,從小父母離婚,她和母親一起生活。
由於見證了父母感情的破裂,在成長的過程中又缺少依賴男性、信任男性的機會,她逐漸形成了「男人靠不住」的內在信念。
當她結婚、建立家庭,她仍然會在無意識中覺得自己的丈夫是靠不住的,必須要依靠自己才能獲得好的生活。
為了保持認知的一致性,她用了很多種方式,將「丈夫靠不住」這個信息投射到丈夫身上。
比如:
不管丈夫做了什麼,她都會挑剔丈夫的問題,時常對丈夫感到不滿意;
她拚命賺錢,自己創業、投資,把財政大權都握在自己手上;
當她遇到困難的時候,她從不相信丈夫可以真正幫到她……
慢慢的,丈夫也感覺自己真的成了一個對她沒有什麼幫助、對家庭也沒有什麼貢獻的「窩囊廢」。
這整個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投射性認同」。
02
「投射性認同」會產生什麼影響?
「投射性認同」常被認為是精神分析理論中很難被解釋清楚的一個概念。
整個過程在複雜的人際互動之間完成,它是兩個人的相互作用,而不是一個人的內心體驗。
更重要的是,投射性認同發生的時候,雙方都是很難察覺到的,因為全部的過程都在心靈的後台進行操作,並未進入到意識中。
以上文中的夫妻案例為例,整個過程中:
Step 1 妻子將她童年時對得不到照顧和幫助的恐懼投射到了丈夫身上【投射】;
Step 2 丈夫接收到這個信息,發現自己不管怎麼做都無法滿足妻子的期待後,他便放棄了屬於自己的部分功能,也放棄了奮鬥和自我實現的可能,真的成了妻子所認為的那種無用之人【認同】;
Step 3 日積月累,這種「投射-認同」的模式不斷強化,妻子加深了對「丈夫靠不住」的認知,覺得丈夫果然就是她心中認為的那種人【內化】。
在人際交往中,這種「投射性認同」無處不在。
有時你感覺自己活得很失敗、很糟糕、很情緒化,也許這份感覺也是被人投射給你的。
他們在潛意識中不願面對自身的無能、低價值、情緒化,便將這些特質投射出去,並誘導你認同自己存在這些特質。
這樣一來,擁有這些負面特質的人就變成了你,而他們保留的只是自己全能、完美的那一面。
顯然,如果一個人頻繁啟用「投射性認同」的心理機制,那麼Ta周圍的人可能都會有一種「被限制」的感覺,做起事來感覺身不由己,甚至對「我是誰」這個終極性問題產生懷疑。
03
如何不對他人的投射產生認同?
心理學家波爾斯曾說過:
我們以為自己活在一個四周都是玻璃的房子,每個人看到的都是全世界;
但其實我們活在一個四周都是鏡子的房子,每個人所看到的都是自己。
我們也許都在不知不覺間,將內心世界的某些感受投射給了他人。
對子女很苛刻的父母,也許是將自身的虛弱無能投射給了孩子;
對妻子很溫和的丈夫,也許是將內心的攻擊欲投射給了妻子;
覺得同事看不起自己,也許是將自己不被喜歡的恐懼投射給了同事。
換句話說:
投射與否,是別人的自由;
認同與否,可以由我們自己決定。
只要你不認同他人的投射,也就不會陷入「投射性認同」的陷阱中。
而真正能做到不認同的人,往往也是自我強大、邊界清晰的人。
把修鍊強大的心理核心當作己任,遇到問題和壓力時,不要輕易讓自己陷入「自證」陷阱中,允許自己質疑那是否是別人的問題、別人的想法。
同時,設定適當的邊界,保護自己的內心空間和情緒狀態。
當有人侵犯了你的邊界時,大膽地從語言和行動上予以拒絕和反抗。
作家三毛說:
「你對我的百般註解,並不構成萬分之一的我,卻是一覽無遺的你。」
歸根結底,投射性認同其實是一場在關係里「你是誰」、「你可以是誰」的爭奪。
願我們懂得識別關係中的「投射性認同」,建立強大的自我和清晰的邊界,在面對他人扔過來的「心理垃圾」時,始終保持做自己。
更多心理學專業文章請關注公眾號:納本心理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