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17篇帖子。
(轉載知乎)日本在「失去的30年」經濟低迷下,為何能維持98%以上的就業率?
121楼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14

不想再談哲學:


日本右翼抬頭,已經是比較危險的狀態了,吹韓國都可以,日本真不建議吹它。

122楼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19

銀河炸天幫龍傲天:


背景主要表現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繁榮,製造業、出口貿易和金融市場一片向好

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日本政府為確保物價穩定,試圖讓經濟轉向內需主導型。但之後房地產泡沫和股市泡沫不斷膨脹,為後來的危機埋下隱患。

123楼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19

辣椒炒肉:


統計仙人

124楼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19

虛無人:


日本用三十年時間修復了資產負債表。

內部通過時間熬死了一代人完成了分配改革,大量老人死去。

解放出來空的崗位,資產全留給了新生一代人。

別覺得能跟日本一樣,還有失去的三十年。

蘇聯才是下場。

125楼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19

剛醒過來:


中國要躲開失去三十年的命運,必須從分配製度上下功夫。反腐,稅收,還是反內卷都是如此

126楼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20

去年的數據直接代表過去三十年,真牛逼。

什麼死宅啃老族,什麼終生零工,都是日本發揚光大的。

等等看國內會不會走一樣的劇情,體制內和銀行大規模縮編,到時候你就知道什麼就業率了。

這裡這麼多人,這麼多閒散年輕人,娛樂產業肯定發展迅速,主要就是遊戲動漫及其周邊,而這類行業會耗費大量年輕人的人生,絕大部分人的幾年嘗試都會是徒勞,最後遁入終生零工,絕大部分嘗試從事自由的娛樂產業的中國年輕人,都會過上日本漫畫家的生活,只有幾個人版稅收到手軟,絕大部分人只會每次都被拒稿,毫無收入荒廢好多年。



作者:傑尼龜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152115162916283/answer/193335966182380096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27楼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21

CP3:


首先,就業率≠高質量就業:

高就業率包含大量非正式、低薪或短工時崗位,會有大量勞動者處於「非自願非正式就業

」(希望獲得正式工作但無法找到)!

其次,隱性失業問題:部分企業存在「過度僱傭」/「保留冗餘員工」,導致生產率低下(但未被統計為失業)!

再者,日本自衛隊會大量招收年輕的高中畢業生入伍,著名的日本義士山上君

就是為了生活去參軍,退役後就打零工為生了!



128楼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21
作者:Jupiter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152115162916283/answer/193322485727492131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要不是新垣結衣碩士畢業找不到工作,星野源這種貨色能娶到她?!

129楼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21

杭西谷:


首先要糾正一個前提錯誤:日本可不是在這30年里都維持98%的就業率。當年危機伊始,日本大量企業和家庭資產負債表崩塌,陷入長期的全面收縮,就業形勢急轉直下且持續惡化。

從1992年開始,僅僅四年,日本的大學生就業率就從80%以上暴跌至67%,疊加戰後第二波嬰兒潮帶來的日本歷史大學生畢業峰值,失業人數大幅上漲,大批找不到工作的學生湧向考研和考公(是不是非常熟悉)。

1995年,日本公務員申請人數從四年前的7萬人暴增至超過12萬人。

然而在極其低迷的社會經濟環境中,崗位、名額、編製都非常有限,再怎麼千軍萬馬,獨木橋就那一根。最終不可避免的,大量找不到工作的學生,成為了「啃老族」。

據統計,1997年日本15~24歲的無業啃老族有約8萬人,而到2003年這一數字已激增至40萬人之多。

最初日本政府想的辦法是,通過補助,鼓勵大家卷學歷,一方面緩解就業壓力,一方面儲備高端人才,看似兩難自解。於是1991年日本在校碩博生約9.8萬人,到2000年已超20萬人,9年翻倍有餘;然而同期大學生就業率卻從81%一路跌破56%,連博士就業率也從66%跌至58%.

就業問題不僅沒緩解,還導致了學歷貶值(是不是又很熟悉)。

而且學生數量大增,但師資力量沒有(在那個失業焦慮的時代,教師可是香餑餑崗位),導致的結果是師生比失衡,開始出現大量「水碩」、「水博」,於是用人單位已經不再是學歷貶值,而是「學歷歧視」了——高學歷的人薪資期待高、工作能力差,百無一用。這種態度直接反映在薪資待遇上——1995~1999年,日本初中學歷就業者月均薪資增加2.3萬日元,而同期大學畢業生卻只漲了3000日元,只有個零頭(是不是很熟悉x3)。

最終,無計可施的日本政府放出大招——《勞務派遣法》

,全面放開勞務派遣,即外包員工。從此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勞務派遣制放開後,確實相當程度緩解了就業情況,但這是以就業者放棄相當權利為代價的。以「終身僱傭」和「年功序列

」聞名的日本企業,自然願意更多使用可以「靈活就業」的外包合同工。(是不是很熟悉x4)。

到了2014年,日本企業的正式員工 : 派遣員工已經達到6 : 4.這背後是派遣員工超長加班、被用人單位頤指氣使,卻依然要擔心隨時捲鋪蓋換地方的無奈。

而勞務派遣制則如飲鴆止渴一般——那些寶貴的正式員工名額,往往也只開放給應屆大學生。一旦自己應屆時沒能找到工作、迫於經濟壓力成為了勞務派遣工,則很有可能從今往後都很難再「上岸」。(是不是很熟悉x5)。


而所謂98%的就業率,是2024年的數字。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代人的寒冬」之後才迎來的春曉時分。這其中最直觀的原因自然是年齡結構——2024年日本人口淨減少89萬人,再次刷新紀錄。人口結構深度老齡化、少子化的趨勢下,「人」的價值終於開始重新顯現(是不是很熟悉x6)。

所以從結果來看,日本實際上是通過「熬」,一直熬到了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形勢轉好。在這個過程中,長達二十多年裡,除了猶如七傷拳的勞務派遣制改革,日本政府大多數時候也無計可施。

那麼問題就是:日本如何熬過這30年、等來了曙光呢?


不論人們對日本的產業和創新能力持何等評價,但日本有一件事確實走在了世界前列:貧富差距。

在二戰戰敗後僅十餘年的1961年,日本已經實現了國民「全保險」覆蓋——普通國民醫保自付比例30%,養老金替代率60%——在2023年的內陸,居民醫保自付比例在10%~40%(取決於醫院等級),而養老金替代率僅40%.

更難得的是,在60~8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的過程中,日本的基尼係數

居然不升反降,從0.4降至0.34——據國家統計局的官方統計口徑,內陸直到2024年的基尼係數依然超過0.46,但一些民間大學或機構的自發統計結果甚至遠超該數字——日本相當有效地延緩了先富後富、貧富分化問題,這讓僅有一億人口的日本,居然成為了消費大國,

有了這個強大的內循環消費支撐,日本這個彈丸之國得以發展完備的支柱產業,甚至尋求產業升級。看在白花花的銀子份兒上,日本企業不得不嚴抓質量、變著花樣滿足甚至討好消費者,企業不需要卷價格,但必須卷質量、卷服務。


在這個大背景下,當日本經濟危機、陷入可怕的通縮螺旋

時,日本居民債務壓力爆炸、消費銳減、國內市場進入卷價格、卷平替之時(是不是很熟悉x7),靠著此前國內挑剔的消費者篩選出來的過硬質量和性價比,日本企業找到了新的出路:出海。(是不是很熟悉x8)

對日本而言,不幸中的萬幸是伴隨著他們陷入「失去的三十年」,世界經濟卻進入全球化的快車道,尤其是中美兩個大國。而日本企業的產品立刻就以高質量、合理價「出道即巔峰」,迅速在世界各個國家市場里佔據一席之地。於是日本企業一面在國內收縮防守、修復資產負債表,一面卻在海外大舉進攻、賺得盆滿缽滿。天量海外利潤迴流,托舉住了日本企業和居民,讓日本沒有完全陷入惡性內卷和裁員潮之中。

所以每每在國家間對比經濟數據時,日本是個不適用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奇葩——由於天量海外資產的存在,GNP

(國民生產總值)才更能反映日本地整體經濟狀況——即便如此,2024年日本人均GDP依然有3.2萬美元。


唐太宗曰: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詩經》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日本過去三十年的歷程中,能夠看出很多當今我們面臨的困境,或許也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好的借鑒,少走一些彎路。更重要的是,能對未來保持樂觀:日本那麼黑暗的幾十年,現在看著都挺過來了,眼前一時的困難,無須太過悲觀。

當然,這些的前提是,實事求是。直面問題,公開問題,然後才有解決之道;哪怕解決不了只能熬,也知道熬的方向在哪。

130楼 JosephHeinrich 2025-8-9 19:22

forty fishman:


日本大學生畢業生就業率如此之高,和他們的計算方式有關

計算公式:就業率 = 實際就業人數 ÷ 希望就職者人數

可以看到裡面的分母:明確求職的畢業生,排除升學、留學、自由職業、繼承家業等非求職群體

所以

並不是按照畢業生人數作為分母來計算的,希望就職人數越少當然得出來的就業率就高了。

另外,不要老是羨慕人家,你能成為分母,也並不代表你可以成為分子的一員。老老實實提高自己回國建設家園吧。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