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西谷:
首先要糾正一個前提錯誤:日本可不是在這30年里都維持98%的就業率。當年危機伊始,日本大量企業和家庭資產負債表崩塌,陷入長期的全面收縮,就業形勢急轉直下且持續惡化。
從1992年開始,僅僅四年,日本的大學生就業率就從80%以上暴跌至67%,疊加戰後第二波嬰兒潮帶來的日本歷史大學生畢業峰值,失業人數大幅上漲,大批找不到工作的學生湧向考研和考公(是不是非常熟悉)。
1995年,日本公務員申請人數從四年前的7萬人暴增至超過12萬人。
然而在極其低迷的社會經濟環境中,崗位、名額、編製都非常有限,再怎麼千軍萬馬,獨木橋就那一根。最終不可避免的,大量找不到工作的學生,成為了「啃老族」。
據統計,1997年日本15~24歲的無業啃老族有約8萬人,而到2003年這一數字已激增至40萬人之多。
最初日本政府想的辦法是,通過補助,鼓勵大家卷學歷,一方面緩解就業壓力,一方面儲備高端人才,看似兩難自解。於是1991年日本在校碩博生約9.8萬人,到2000年已超20萬人,9年翻倍有餘;然而同期大學生就業率卻從81%一路跌破56%,連博士就業率也從66%跌至58%.
就業問題不僅沒緩解,還導致了學歷貶值(是不是又很熟悉)。

而且學生數量大增,但師資力量沒有(在那個失業焦慮的時代,教師可是香餑餑崗位),導致的結果是師生比失衡,開始出現大量「水碩」、「水博」,於是用人單位已經不再是學歷貶值,而是「學歷歧視」了——高學歷的人薪資期待高、工作能力差,百無一用。這種態度直接反映在薪資待遇上——1995~1999年,日本初中學歷就業者月均薪資增加2.3萬日元,而同期大學畢業生卻只漲了3000日元,只有個零頭(是不是很熟悉x3)。
最終,無計可施的日本政府放出大招——《勞務派遣法》
,全面放開勞務派遣,即外包員工。從此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勞務派遣制放開後,確實相當程度緩解了就業情況,但這是以就業者放棄相當權利為代價的。以「終身僱傭」和「年功序列
」聞名的日本企業,自然願意更多使用可以「靈活就業」的外包合同工。(是不是很熟悉x4)。
到了2014年,日本企業的正式員工 : 派遣員工已經達到6 : 4.這背後是派遣員工超長加班、被用人單位頤指氣使,卻依然要擔心隨時捲鋪蓋換地方的無奈。

而勞務派遣制則如飲鴆止渴一般——那些寶貴的正式員工名額,往往也只開放給應屆大學生。一旦自己應屆時沒能找到工作、迫於經濟壓力成為了勞務派遣工,則很有可能從今往後都很難再「上岸」。(是不是很熟悉x5)。
而所謂98%的就業率,是2024年的數字。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代人的寒冬」之後才迎來的春曉時分。這其中最直觀的原因自然是年齡結構——2024年日本人口淨減少89萬人,再次刷新紀錄。人口結構深度老齡化、少子化的趨勢下,「人」的價值終於開始重新顯現(是不是很熟悉x6)。
所以從結果來看,日本實際上是通過「熬」,一直熬到了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形勢轉好。在這個過程中,長達二十多年裡,除了猶如七傷拳的勞務派遣制改革,日本政府大多數時候也無計可施。
那麼問題就是:日本如何熬過這30年、等來了曙光呢?
不論人們對日本的產業和創新能力持何等評價,但日本有一件事確實走在了世界前列:貧富差距。
在二戰戰敗後僅十餘年的1961年,日本已經實現了國民「全保險」覆蓋——普通國民醫保自付比例30%,養老金替代率60%——在2023年的內陸,居民醫保自付比例在10%~40%(取決於醫院等級),而養老金替代率僅40%.
更難得的是,在60~8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的過程中,日本的基尼係數
居然不升反降,從0.4降至0.34——據國家統計局的官方統計口徑,內陸直到2024年的基尼係數依然超過0.46,但一些民間大學或機構的自發統計結果甚至遠超該數字——日本相當有效地延緩了先富後富、貧富分化問題,這讓僅有一億人口的日本,居然成為了消費大國,
有了這個強大的內循環消費支撐,日本這個彈丸之國得以發展完備的支柱產業,甚至尋求產業升級。看在白花花的銀子份兒上,日本企業不得不嚴抓質量、變著花樣滿足甚至討好消費者,企業不需要卷價格,但必須卷質量、卷服務。
在這個大背景下,當日本經濟危機、陷入可怕的通縮螺旋
時,日本居民債務壓力爆炸、消費銳減、國內市場進入卷價格、卷平替之時(是不是很熟悉x7),靠著此前國內挑剔的消費者篩選出來的過硬質量和性價比,日本企業找到了新的出路:出海。(是不是很熟悉x8)
對日本而言,不幸中的萬幸是伴隨著他們陷入「失去的三十年」,世界經濟卻進入全球化的快車道,尤其是中美兩個大國。而日本企業的產品立刻就以高質量、合理價「出道即巔峰」,迅速在世界各個國家市場里佔據一席之地。於是日本企業一面在國內收縮防守、修復資產負債表,一面卻在海外大舉進攻、賺得盆滿缽滿。天量海外利潤迴流,托舉住了日本企業和居民,讓日本沒有完全陷入惡性內卷和裁員潮之中。
所以每每在國家間對比經濟數據時,日本是個不適用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奇葩——由於天量海外資產的存在,GNP
(國民生產總值)才更能反映日本地整體經濟狀況——即便如此,2024年日本人均GDP依然有3.2萬美元。
唐太宗曰: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詩經》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日本過去三十年的歷程中,能夠看出很多當今我們面臨的困境,或許也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好的借鑒,少走一些彎路。更重要的是,能對未來保持樂觀:日本那麼黑暗的幾十年,現在看著都挺過來了,眼前一時的困難,無須太過悲觀。
當然,這些的前提是,實事求是。直面問題,公開問題,然後才有解決之道;哪怕解決不了只能熬,也知道熬的方向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