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30篇帖子。
(轉載知乎)真正的日本是什麼樣的?
122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17:11

日王日王:


作為中國人都很難說出中國是什麼樣的。

何況是日本呢?

個人感覺日本既不適合i人,也不適合e人。

最適合會表演的人。

地鐵,公共場合保持安靜,聲音大點都要すみません。工作的飲み會,要保持健談。

你知道他在演,他知道你知道他在演。然後兩個人默契的演完。

123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17:11

老孟:


吃飯vv

124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17:12

作者:發飆的呱呱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96398242899452901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起大阪,你最先想到的或許是道頓堀的霓虹燈以及心齋橋的熙攘人群,這城市號稱是日本第二大城市,往昔與東京不相伯仲。


可近兩年來,每當與日本朋友談及大阪,他們皆嘆氣稱「大不如前了」,眼中儘是無奈之色。


我這是五年里第三回去大阪,2019 年那一回,難波和心齋橋那叫一個人多到不行,去飯館吃飯都得提前預約;這回再來,下午三點過後整條商業街沒什麼人,好多店鋪還貼著「臨時停業」的牌子。


以前得排隊才能吃上的章魚燒攤,這會兒在主動拉客,有位開了二十三年日料店的老闆娘,我一進去,她才勉強打個招呼,那聲音一點活力都沒有。


她談及生意變差的緣由,稱:「是疫情的原因,」接著又補充道:「然而比疫情更嚴重的是,疫情都結束了,人卻依舊未歸。」


十萬人的消失


大阪自 2020 年起被封鎖了 127 天,此後便一直未能恢復元氣。


官方數據表明,寫字樓空置率從 3.2% 驟升至 14.7%,商業街租賃率下降了 18%。最令人痛心的是人口狀況:大阪市從 2019 年的 274 萬,減少到 264 萬,十萬人就這樣悄然離去。


他們去了何處?有的遷居至東京,有的返回自身老家,有一位在大阪工作達十年之人對我言道:「大阪不如東京機會眾多,亦不如小鎮那般愜意,彷彿處於中間境地,啥都算不上。」


遠程辦公使一切都改變了,企業遷走了,年輕人也隨之離去,2023 年,20 至 30 歲的年輕人淨遷出大阪達 3.5 萬人,多數前往東京。


出現了這樣一個惡性循環:人口向外流出,導致商業機會減少,更多的人隨之離開,城市於是跟著衰落。


房租和工資的殘酷真相


近兩年來,大阪的房租上漲還挺顯著的,市中心有個 30 平米的一居室,月租金起價是 15 萬日元,大概相當於人民幣 7500 元左右。


平均月薪大約為 25 萬日元,約合人民幣 1.25 萬,扣除房租、稅金以及生活開銷後,上班族基本上沒有什麼可支配的錢了。


我遇到在便利店打工的大學生,時薪為 1100 日元,每周工作 20 個小時,一個月僅賺九千多塊人民幣,房租佔據了很大一部分,連吃飯都得精打細算著花費。


怪不得超市的折扣區域總有這多人。

治安在惡化


大阪的治安跟以前比差遠了,過去的大阪可是「熱鬧又安全」,現在完全不一樣咯。


夜晚十點過後,部分街道可見醉鬼、流浪漢與可疑之人,曾有一次,我行走在北新地的小巷,看到一人倚靠著牆,雙眼睜得極大,手指還不停地抖動,那情形頗為異樣。


本地朋友跟我講:「近來大阪的治安不太好,偷盜、搶劫的案件在增多,尤其是針對遊客的。」


依據警察本部的數據,2023 年刑事犯罪案件較上一年度增長了 7.3%,一位便利店店員表示:「當下很多人下班乘電車時都極為謹慎,手機都不敢拿出來,背包得背到前面。」

老齡化社會的縮影


大阪的年齡結構正快速趨向老齡化,65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已佔比達 28%,近乎是全日本的平均水準,年輕人在離去,老年人在留下。


街頭養老院的廣告數量比餐廳的還多,有位書店老闆跟我講:「以往賣得最為暢銷的是漫畫,當下賣得最快的是養生書與醫學科普,顧客的年齡中位數從十年前的 35 歲變為了 55 歲。」


整座城市好似正朝著養老院的樣子發展,商業、娛樂、文化創新這些都得靠年輕人去推動,可年輕人卻全都走掉。

遊客填補了空缺,但很脆弱


挺有意思的哈,大阪本地人的數量在變少,可中國遊客的數量卻猛增,去年中國遊客有 265 萬人次,都到歷史最高。


道頓堀那兒的遊客情況可不一樣,以前來的是歐美背包客和本地小年輕,現在全是中國旅行團、自拍桿還有黃色小旗。


一位紀念品店老闆娘稱,中國客人頗為大方,一回買五六個禮物,可她最擔憂的便是他們忽然不來了,到那時大阪可就真的沒指望了。」


她講的沒啥毛病哈,這會兒整個城市就好像被架空:本地居民數量減少,經濟就全指著遊客撐著,可這支撐又脆弱還不好掌控。


菜單上如今都有中文注音了,商場里的導購正在學習中文,城市是在迎合遊客而非為本地人服務。


一個日本朋友說得頗為尖銳:「大阪當下好似一個空心舞台,每日為陌生人進行表演,而自己人卻早已離散。」


咖啡館裡的咖啡


大阪的咖啡店文化那可是有挺長歷史,這座城市有三千多家咖啡館,其中不少都開了三十年以上,不過這次我發現好多老字號的營業時間變短。


以前七點就開門,現在得八點半才開門;下午五點就關門了。


有一家開業長達四十二年的老店,店主是位年逾七十的爺爺,我前往時,他正獨自坐在店裡,面前的報紙都折成了四塊。


我點了一杯咖啡,花費了 650 日元,他一邊沖咖啡一邊嘆氣說道:「如今年輕人都不太愛喝咖啡了,都去喝便利店的罐裝飲料,我這店鋪,大概撐不了幾年。」


「那您打算……」我想問,


他打斷我的話,說道:「把地皮賣了吧,這一畝三分地或許比我半輩子開咖啡館賺的還要多。」


有位老年人,放棄了從事了半輩子的工作,只為從房產增值中獲取益處,這或許是大阪最為真實的狀況。

如果你還想去大阪


簽證跟機票:旅遊簽證一般一周就能辦好了,往返機票的價錢在 4000 到 7000 人民幣這個範圍里。


說到住宿這一塊兒哈,心齋橋那片兒的酒店,一晚的價錢是在 150 元到 250 元人民幣,離得遠點兒的地兒有 100 元到 150 元的。


交通方面:辦理 Icoca 卡進行充值,在市區乘坐公交電車一天最多花費 800 日元。


提起美食,章魚燒的價錢,是 500 到 800 日元;拉麵的價錢是 800 到 1200 日元;便利店飯糰的價錢是 100 到 200 日元,人均是 150 到 250 人民幣。


大阪城公園無需付費,黑門市場能夠品嘗海鮮,通天閣周邊頗具老大阪的氛圍。


安全層面:晚間十一點過後,莫往繁華街道去,貴重物品莫顯露在外。


寫在最後


若你在大阪停留數周,便會明白:它並非瞬間衰敗,而是逐漸失去人心。


道頓堀依舊存在,不過前來的客人並非本地人,喫茶店仍在營業,只是僅有老人前往,商場還在運營,只是櫃檯處處可見「打折」的招牌。


曾經讓大阪熠熠生輝的那些元素——充滿生機、商業興旺、年輕人的夢想——尚在某個角落,只是已被塵土所掩。


一位在大阪生活了四十年的老者坐在車站長凳上對我說道:「大阪好似一位老演員,往昔曾風光無限,如今已無戲可演,不過習慣了舞台的燈光,便再也無法回歸普通生活了。」


他拿起咖啡杯,隨後說道:「大阪人最為擔憂的,並非城市變得糟糕,而是某一天連遊客都不再到來,到了那時,這座城市就真的毫無生機了。」


或許這便是衰落的實情,並非瞬間就崩塌,而是逐步喪失活力,逐步趨於平凡,


直到有一天,連那盞指路燈都滅了。

聲明:本文內容 80% 基於自己原創,20% 素材藉助 AI 輔助,圖片素材全部都是來源真實素材或者 AI 原創。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不良引導,望讀者知悉。


125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17:12

Nami:


日本在新冠以前貧富差距在主流國家裡最低的一檔,新冠之後明顯擴大了,不過和其他主流國家比還有很大的追趕空間。

126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17:12

作者:用戶名必填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96397695460573606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貧富差距極大,普通人出不了頭

你在東京搖過房子就會感嘆所有的大城市都是巨大的貧富差距,東京這兩年進來很多外國的投機資本又是買企業又是寫字樓和塔樓,財富差距擴大的越來越明顯。

加上前兩天剛去搖了套塔樓,5億的房子能有50個人搖,讓我有點看不懂,隔壁那套10億的26個人搖,當然結果都是沒中,有點看不懂到底是誰來搶房子,擔當說裡面10%的外國人和90%的日本人,頂樓賣20億更是一天賣光,都是社長系,地主系選手。只能感嘆東京有錢的人是真有錢。

有錢人通過股票,樓市各種金融手段賺的膨體滿盈,普通人的工資都趕不上通脹的,每年那點可憐的加薪連貨幣貶值速度都趕不上,通脹起來的資金都跑去房地產股票各種地方去避險,日經

在高市早苗當選以後向5萬點衝過去,今天最高49900想想真的很荒誕。

普通打工人我接觸幾個華人計程車司機,跟我說計程車也沒以前好做,現在又是Uber

又是白牌車

各種競爭,雖然工資還算湊合但和以前差一點了,物價又漲的厲害,日系沒以前好過。

我自己上個禮拜在超市,感覺這個真的越來越貴,信儂屋生蚝同樣的價格三個變兩個,也就隔了半個多月,毛蟹我記得以前只有3000多現在都是4000多,物價飛一般的上漲,米價其實也一直沒跌我買的米該是2KG 4000的還是4000塊,也沒任何區別,明年還要漲物業費想想就麻煩,東京新房隨便一個70平物業費都是60000起,5年前的新房也就30000-40000的水平。

以前日本算是挺友好的物價房價都不高,這兩年各種起飛,反正腦子活的人靠這一波賺了不少錢,普通上班的人日子可沒有以前舒服,反正我是外國人隨時可進可退,日本人在不斷推高的生活成本下的的選擇也明顯了集體右轉了… 

反正日本這波投機資金過去以後會怎麼樣,誰也不會說

127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17:12

反正帶娃很不方便。秩序的天花板。這種極致的講規矩帶來了很多優點,也很有很多缺點,缺乏人情味,非常壓抑。

一共去過日本五次,租車自駕,打車,包車,坐地鐵,新幹線

,都試過,但有娃後真的不敢去了。

舉個例子,地鐵不能吵鬧,你帶著娃去大家都會很反感你,外出就餐,很多餐館也不接待帶娃的。

人太多地方太小了,還不像中國,人多但地方也大。所以吃住行都很小,所有地方的電梯都非常非常小,推行李推嬰兒車都很不方便。有一次我們坐在一個沒有人的商店排隊的門口座位上休息了下,於是被叫進去,每個人必須點一份飯,是的地方就是這麼金貴。

這次亞洲中國上海北京台灣日本韓國都帶著兩個娃玩了一遍,感覺韓國最適合帶娃。



作者:劉友友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96305471141970006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28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2 19:04

作者:行止文禮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96762654560771341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日本,是一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國度。它如同一件精心雕琢的瓷器,表面光潔無瑕,細節精緻入微,令人讚歎;但其內在的裂痕,卻在不經意間透出隱憂,引人深思。當我們審視這個國家時,看到的不僅是其高度文明的表象,更是一個在歷史與現實、順從與迷失、精緻與短視之間徘徊的複雜實體。

一、精緻與順從:國民性的雙刃劍

日本社會的「好」,是肉眼可見的。街道一塵不染,卻難覓垃圾桶;民眾彬彬有禮,公共秩序井然;服務行業將「周到」二字刻入骨髓,工匠精神在無數領域閃耀。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對規則的嚴格遵守,以及對「不給人添麻煩」的社會共識,共同構築了日本令人稱羨的軟實力。然而,這種國民性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

「順從」與「聽話」,既是社會高效運轉的潤滑劑,也埋下了被操縱的種子。歷史已經敲響過警鐘:正是這種根植於文化深處的順從,讓一代日本民眾被軍國主義者輕易綁架,奔赴侵略戰場,最終讓整個國家吞下苦果。如今,這種特質依然在深刻影響著日本的走向。當政府宣稱核污染水排海「安全」時,儘管有四成民眾的反對,社會最終還是選擇了順從,默默承擔了這份本不該由一個負責任國家轉嫁的風險。這種「聽話」,在特定情境下,便成了對獨立思考與批判精神的消解。

二、歷史的枷鎖:被右翼綁架的「小兒科」認知

日本最大的困境,源於其對歷史問題的「小兒科」式認知。這種認知並非民眾天生如此,而是戰後美國戰略選擇的遺留問題。美國在改造德國時,徹底清算了其政治體系;但在日本,卻出於冷戰需要,保留了天皇制,使得戰前與戰後的國家精神核心未能得到根本性重塑。這為右翼勢力的存活與壯大提供了溫床。

如今的日本,是一個被右翼深度綁架的國家。從政客到媒體,再到普通民眾,許多人談「右翼」色變。這些右翼組織手段狠毒,卻又與黑社會不同——他們不為利益,只為政治立場,因而更加頑固和難以對付。他們並非孤軍奮戰,其支持者遍布政黨、政府與民間,形成了一張強大的網路,長期執政的自民黨本身便帶有濃厚的右翼色彩。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曾親歷一檔電視辯論。面對美國學者「為何不承認歷史,這對日本不利」的善意詰問,右翼幹部卻盛氣凌人地回應:「承認了才對日本不利!」這恰恰暴露了其戰略短視。他們不明白,承認歷史,不是對受害國的施捨,而是加害國卸下歷史包袱、輕裝上陣的唯一機會。如果當年日本將對華援助轉為戰爭賠償並真誠反省,早已能贏得世界的刮目相看。然而,沒有一位政治家有勇氣挑戰右翼,因為首相任期不過數年,而右翼分子卻要「干一輩子」。

這種不反省、不承認的姿態,如同一根不斷撥動的刺,反覆勾起受害國人民的痛苦記憶。若右翼政客停止參拜靖國神社,停止否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傷痕或許會在時光中逐漸淡去。但他們的持續挑釁,只會讓日本在國際道義上愈發孤立,最終吃苦頭的,依然是那些被蒙蔽的普通百姓。

三、戰略的迷失:從製造大國到旅遊大國的衰退

日本人的「匠人精神」舉世聞名,他們能將一件事做到極致,卻常常因此忽略了全局的戰略布局。一位日本新能源專家的感嘆一針見血:「日本的技術沒有落後,是產業布局落後了。」這正是戰略短視的典型寫照。

曾經的電器大國、製造業強國,如今卻愈發依賴旅遊業。外國遊客的湧入固然能帶來表面的繁榮,但這無法替代高科技與製造業作為經濟引擎的核心地位。一個國家如果只能靠「賣風景」來支撐經濟,其長遠發展的瓶頸已然顯現。這種從「製造」到「服務」的滑落,本質上是國力衰退的信號。

伴隨經濟衰退的,是自信心的流失。面對中國的崛起,日本非但沒有選擇理性競爭與合作,反而陷入了另一種「不自信」的怪圈。主流媒體開始系統性地、片面地報導中國負面新聞,書店醒目位置擺滿反華書籍,甚至娛樂節目中嘉賓說一句中國的好話都會招致嘲諷。這像極了改革開放前,我們因不自信而詆毀西方的樣子。日本政府更是熱衷於拿意識形態說事,給中國正常的9.3抗戰及反法西斯勝利紀念活動以及上映抗日電影扣上「反日」帽子,甚至將中國遊客的赴日旅遊曲解為「即便反日,日本游卻大受歡迎」。這種通過貶低他人來抬高自己的做法,恰恰暴露了內心的虛弱與焦慮。

四、未來的十字路口:被最右翼政府引向何方?

回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日關係曾有過蜜月期。日本媒體當時更願意報導中國的正能量,中國人撫養日本遺兒的善舉也讓無數日本人感動。一位日本高中校長曾激情澎湃地預言「21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那份坦誠與胸襟,至今令人動容。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長期的反華宣傳已經深刻影響了日本普通民眾的對華觀感。當然,部分在日中國人的不文明行為和犯罪問題,也確實加劇了這種成見,但這絕不能成為日本主流媒體系統性抹黑中國的借口。

如今,日本站在了又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自民黨右翼新總裁高市早苗與右翼政黨維新會聯手,組成「史上最右翼政府」。這股強大的右翼勢力,將把日本引向何方?是繼續在歷史問題上固步自封,在戰略上迷失方向,最終被時代所拋棄?還是能夠掙脫枷鎖,正視歷史,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日本是一個國民素養普遍很高的民族,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國家。但這份熱愛,不應被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右翼的喧囂所綁架。如果日本民眾不能擺脫右翼勢力的精神控制,不能對侵略歷史有一個清醒而深刻的認識,那麼日本將永遠無法走出過去的陰影,只會在未來的道路上吃更多的苦頭。

一個精緻的日本,值得尊重;但一個迷失的日本,令人惋惜。我們期待的,是一個能夠真正放下歷史包袱,以成熟、自信、負責任的國家姿態,與鄰為善、與世界共榮的日本。否則,當「走火入魔」的鐘聲再次敲響時,為這場悲劇買單的,終將是那些善良、順從的日本百姓自己。


129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2 19:04

作者:楊加糖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96661332011201875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今年8月才去了關西的京都和神戶。說實話一直對日本有某種天然的恨。但很多去日本玩的朋友都給推薦了,所以今年就帶著「我倒要看看」的心態去了日本。


首先,對日本的看法確實有了不小改變。


去年去泰國的時候,還在感慨祖國基建的強大,但看了日本的基建設施,現在覺得我們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日本建築和城市道路看起來、踩起來都很紮實,去日本8天,輾轉3個城市,都沒踩到鬆動的「地雷磚」,一些井蓋上還會有藝術作品。


其次對不抽煙的人士很友好,因為基本不會聞到」街煙「,遇到個別抽煙的都是在路邊悄咪咪抽。


居民街道比較安靜,安靜得我們不敢大聲說話。獨棟的房子也是審美在線。

還是能感覺到居民對遊客的友好,比如有個孃孃看到我們在張望找路,就主動來給我們帶路。


細節很到位,機場有四國語言,包括中日韓英,有的場所甚至中文還分繁體和簡體。


日本的老齡化也很嚴重,機場和不少餐館,都有很多老人顫顫巍巍地在」搬磚「。


寺廟和一些古建築是有點偏唐風的,畢竟是從唐朝學的。


酒店都很mini,兩個人住,感覺一起在房間走動都不會很順暢,但弄得比較乾淨,可以說是潔癖友好吧。


消費比起國內來說,高不少,隨便出去吃一頓都是300起,蔬菜很少也很貴,水果也是,一個桃子50人民幣。


日本街上看到的車基本都是豐田和本田,唯一看到一輛中國產的汽車是比亞迪。


日本人不論男女老少,都挺愛收拾打扮的。特別是男生,比起國內會打扮的男生會多很多。


然後晚上會有很多小姐姐站在街邊拉客,聽說是可以陪酒,但是合法的服務。


其實說起來,人民可能都是好人民,可惡的是日本軍國主義。本來中日文化有相通之處,本來可以不是仇敵,甚至成為朋友。


願世界和平吧!


130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9 19:46

杠就是你錯:


都說日本人禮貌不給人添麻煩,我來之前也這麼想。

後來發現他們並不真正意義的禮貌,他們的「禮貌」實際作用是「我要給你添麻煩,添大麻煩」的預防針。

所以不要說什麼小禮大義,他們的小禮其實已經是戰術「小禮」了:

「既然歉我道了,那你就不能怪我添麻煩嘍。」

131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21 18:40

罨畫生活:


失去的30年有很多作品傳入中國,老齡化更早,現在他們似乎開放移民,很多在國內覺得卷不動的人選擇了這個國家旅居,下次看到日本IP時,不要覺得是日裔在跟你交流,有可能是華裔,最近幾年去日本留學和旅居的人很多……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