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大發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2517379/answer/191986817374382121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新加坡人喜歡在外面吃飯」,不是因為無知,就是在高級黑新加坡人對飲食條件的無奈。
新加坡人頻繁外出就餐的習慣,根源在於組屋居住環境的限制、高壓生活方式帶來的時間和成本考量,以及烹飪技能的代際流失。組屋的建築設計和物業規定使得中式烹飪變得不切實際,而只有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才能享有在家烹飪的「奢侈」。因此,普通新加坡人並非不喜歡在家做飯,而是受限於客觀條件,不得不選擇外出就餐。這一現象不僅反映了新加坡獨特的社會和居住環境,也揭示了「美食天堂」背後普通人生活的現實。
新加坡人傾向於外出就餐而非在家烹飪的現象,表面上看是生活習慣或個人選擇,但實際上深受居住環境、社會結構和經濟因素的制約。尤其對大多數居住在組屋(HDB flats)的普通新加坡人來說,烹飪中餐的條件受限,是導致這一現象的核心原因。
新加坡超過80%的人口居住在政府組屋中,這些組屋以高效利用空間著稱,廚房通常設計得狹小且通風有限。中式烹飪,尤其是炒菜、煎炸等需要高溫和大量油煙的烹飪方式,會產生濃重的油煙,而組屋的排氣系統往往不足以有效處理這些油煙。許多組屋的物業管理或鄰里公約明確規定,禁止產生過多油煙以避免擾民,甚至可能因違反規定而被投訴或罰款。我的屋主反覆叮嚀我在屋子裡只能進行簡單的加熱(如使用微波爐或烤箱),以避免觸發投訴。這種環境限制使得組屋居民難以在家進行傳統中式烹飪。
相比之下,能夠在家自由烹飪中餐的華人家庭,通常居住在傳統的唐樓(shophouses)、私人別墅、豪華公寓或私人小區(如condominiums)。這些住宅的廚房通常更大,配備更強大的排氣系統,甚至有戶太空間可以分散油煙。然而,這樣的居住環境通常只有高收入群體才能負擔。因此,在家烹飪中餐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特權」,與經濟條件掛鉤。
新加坡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高昂的生活成本也推動了外出就餐的趨勢。許多新加坡人,尤其是雙職工家庭,工作時間長,回家後缺乏時間和精力準備複雜的飯菜。相比之下,遍布全國的熟食中心(hawker centres)、咖啡店(kopitiams)和餐館提供了價格實惠、種類豐富的餐飲選擇。外出就餐不僅節省時間,還能以較低的成本享用多樣化的美食。例如,一份經濟飯或海南雞飯在熟食中心的價格通常在3-6新元之間,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這往往比購買食材、準備中餐更划算。
此外,組屋居民的廚房設備通常較為基礎,缺乏專業的中式烹飪工具(如大功率燃氣灶或大型 wok)。要升級廚房設備或改善通風系統需要額外投資,這對普通家庭來說是不小的經濟負擔。因此,外出就餐成為更實際的選擇。
經過一代人的變遷,組屋生活的限制已經深刻影響了新加坡人的烹飪文化。由於缺乏適合中式烹飪的廚房環境,許多年輕的新加坡人沒有機會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和實踐傳統烹飪技巧。上一代人可能還會在有限的條件下嘗試烹飪,但現在的年輕一代更多地依賴外賣或外出就餐。這種現象導致烹飪技能的代際流失,許多人即使有心學習,也缺乏實踐的工具和環境。
新加坡常被譽為「美食天堂」,但這個稱號更多指的是其豐富的外食文化,而非家常烹飪的多樣性。熟食中心、米其林餐廳和國際美食確實讓新加坡的餐飲場景熠熠生輝,但這恰恰反映了本地人對外食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