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大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2517379/answer/19198681737438212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新加坡人喜欢在外面吃饭”,不是因为无知,就是在高级黑新加坡人对饮食条件的无奈。
新加坡人频繁外出就餐的习惯,根源在于组屋居住环境的限制、高压生活方式带来的时间和成本考量,以及烹饪技能的代际流失。组屋的建筑设计和物业规定使得中式烹饪变得不切实际,而只有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才能享有在家烹饪的“奢侈”。因此,普通新加坡人并非不喜欢在家做饭,而是受限于客观条件,不得不选择外出就餐。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新加坡独特的社会和居住环境,也揭示了“美食天堂”背后普通人生活的现实。
新加坡人倾向于外出就餐而非在家烹饪的现象,表面上看是生活习惯或个人选择,但实际上深受居住环境、社会结构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尤其对大多数居住在组屋(HDB flats)的普通新加坡人来说,烹饪中餐的条件受限,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
新加坡超过80%的人口居住在政府组屋中,这些组屋以高效利用空间著称,厨房通常设计得狭小且通风有限。中式烹饪,尤其是炒菜、煎炸等需要高温和大量油烟的烹饪方式,会产生浓重的油烟,而组屋的排气系统往往不足以有效处理这些油烟。许多组屋的物业管理或邻里公约明确规定,禁止产生过多油烟以避免扰民,甚至可能因违反规定而被投诉或罚款。我的屋主反复叮咛我在屋子里只能进行简单的加热(如使用微波炉或烤箱),以避免触发投诉。这种环境限制使得组屋居民难以在家进行传统中式烹饪。
相比之下,能够在家自由烹饪中餐的华人家庭,通常居住在传统的唐楼(shophouses)、私人别墅、豪华公寓或私人小区(如condominiums)。这些住宅的厨房通常更大,配备更强大的排气系统,甚至有户外空间可以分散油烟。然而,这样的居住环境通常只有高收入群体才能负担。因此,在家烹饪中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特权”,与经济条件挂钩。
新加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高昂的生活成本也推动了外出就餐的趋势。许多新加坡人,尤其是双职工家庭,工作时间长,回家后缺乏时间和精力准备复杂的饭菜。相比之下,遍布全国的熟食中心(hawker centres)、咖啡店(kopitiams)和餐馆提供了价格实惠、种类丰富的餐饮选择。外出就餐不仅节省时间,还能以较低的成本享用多样化的美食。例如,一份经济饭或海南鸡饭在熟食中心的价格通常在3-6新元之间,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往往比购买食材、准备中餐更划算。
此外,组屋居民的厨房设备通常较为基础,缺乏专业的中式烹饪工具(如大功率燃气灶或大型 wok)。要升级厨房设备或改善通风系统需要额外投资,这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不小的经济负担。因此,外出就餐成为更实际的选择。
经过一代人的变迁,组屋生活的限制已经深刻影响了新加坡人的烹饪文化。由于缺乏适合中式烹饪的厨房环境,许多年轻的新加坡人没有机会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和实践传统烹饪技巧。上一代人可能还会在有限的条件下尝试烹饪,但现在的年轻一代更多地依赖外卖或外出就餐。这种现象导致烹饪技能的代际流失,许多人即使有心学习,也缺乏实践的工具和环境。
新加坡常被誉为“美食天堂”,但这个称号更多指的是其丰富的外食文化,而非家常烹饪的多样性。熟食中心、米其林餐厅和国际美食确实让新加坡的餐饮场景熠熠生辉,但这恰恰反映了本地人对外食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