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任:
我這個年紀的人,是見過日本最輝煌的一面的。
那時候的日本,不是現在這個溫吞水一樣的模樣,而是徹徹底底站在世界之巔,狂妄、囂張、不可一世。
90年代的日本,真的是無敵的存在。
東京的夜景璀璨得像未來世界,地價貴得離譜,隨便一塊地皮都能賣出天文數字。
銀座、六本木、澀谷,滿大街的人都是意氣風發的樣子,彷彿整個世界都要圍著他們轉。
那個時候的日本人,有一種由內而外的自信,甚至可以說是傲慢,他們堅信自己的國家會一直這樣強盛下去。
那個時候,日本企業有多狂?狂到美國人都害怕。
索尼、東芝、夏普這些電子巨頭,幾乎統治了全球家電市場,人人家裡都有日本貨。
豐田、本田、日產的汽車賣得全世界都是,歐美市場都被打得節節敗退。
最誇張的是,連紐約的地標性建築洛克菲勒中心,日本人都一口氣買下來了。
那時候的新聞標題,全是「日本買下美國」「日本企業收購歐洲」「東京超越紐約」之類的。
整個世界看著日本的瘋狂,都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文化產業更是到了巔峰。
《東京愛情故事》一播出,全亞洲的年輕人都學著赤名莉香的樣子談戀愛。
《灌籃高手》里湘北的每一場比賽,都能讓一整個青春沸騰。
《名偵探柯南》剛開始連載的時候,誰能想到二十多年後,柯南還在破案,而日本已經變了模樣?
那個時代,日本的流行文化就是潮流的代名詞,亞洲的年輕人都在模仿日本的穿搭、髮型,連中文歌手都要去東京拍個MV才顯得時髦。
可誰能想到,這樣的日本,居然就這樣慢慢衰落了。
泡沫經濟破裂之後,日本就像被一刀砍掉了脊梁骨,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銳氣。
股市崩盤,房價暴跌,企業破產,銀行壞賬,那個一擲千金的日本,一夜之間變成了保守謹慎的日本。
以前是拳打紐約、腳踢歐洲,現在是連自己都扶不起。
日本人開始變得不敢冒險,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企業不敢創新,只想著怎麼在原來的賽道里苟延殘喘。
政府更是毫無辦法,經濟增長不起來,靠著印錢勉強續命,可就是帶不動整個社會的活力。
曾經稱霸全球的製造業,也在一點點被蠶食。
電子行業被蘋果、三星、華為超越,汽車工業被新能源浪潮衝擊得措手不及,家電行業更是風光不再。
索尼、東芝、夏普這些曾經的巨頭,現在要麼賣身,要麼苟延殘喘。
以前的日本,是全球供應鏈的核心,現在的日本,已經沒什麼不可替代的東西了。
最慘的是,日本人自己似乎也認了這個現實,不再掙扎,甚至還安慰自己「這樣也不錯」。
三十年前,日本在全球通脹的時候還能巋然不動,因為它的產業太強了,製造業的比重高到哪怕經濟低迷,供應鏈依然穩如泰山。
但到了現在,日本的產業比重已經降到了連超級大國都算不上的程度,製造業競爭力下降,供應鏈跟不上了,外部環境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能把日本帶著跑。
過去日本是個巨人,雖然摔倒了,但沒人能扶得起它。
現在的日本,已經不再是巨人了,體量小到外界一波浪潮都能把它推著走。
你現在再看日本的GDP,表面上增長了,可實際上是靠日元貶值硬撐的。
換算成美元,日本的經濟規模不僅沒有增長,甚至比巔峰時期還低。
日本的房價看著漲了,可換成人民幣一算,才發現根本沒變貴,甚至還變便宜了。
曾經到處買買買的日本,如今靠著外國資本來填補自己的經濟窟窿。
曾經的經濟神話,早就破碎不堪,日本已經不是那個橫掃全球的經濟巨人了。
如果你見過日本最輝煌的樣子,再看看現在的日本,就會明白,這個國家已經徹底沒有未來了。
衰落不是一天發生的,而是幾十年的平庸日復一日堆積出來的。
當一個國家的年輕人失去了鬥志,企業失去了創新,社會失去了進取心,那它的結局已經註定了。
日本的問題,不是輸給了別人,而是輸給了自己。
而曾經站在世界之巔的那個日本,早已經死在了90年代的泡沫里。